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P126-P127。教学目标:1.通过猜想、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求平均数。2.经历探索求平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3.通过对平均数极值的讨论,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31—133。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求平均数。2.经历探究平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学目标1.感悟平均数的意义,建构平均数的概念;2.探究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能针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推断和预测;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开始首先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到平均数问题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探究的主题。师:请同学们观察全班四大组分别有多少人。(第一组1…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通过操作和思考,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使学生体验探究、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背景】"平均数"是统计初步知识,安排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会求简单的平均数;2.感受平均数的特征;3.使学生认识到求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着眼于让学生感受更多平均数的特征,让学生享受更有深度的课堂。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2.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求出平均数。3.能读懂简单统计图,并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使学生愿意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5.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探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2.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求简单的平均数。3.用统计图表解决问题。4.探索计…  相似文献   

7.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105—P107。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操作演示教具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推导出求平均数的公式,并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求法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王蓉蓉 《考试周刊》2012,(84):72-73
一、设计思路 过去教学“求平均数”,侧重于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和灵活,注重算法的优化,而忽视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按照新大纲,平均数不再归人应用题的范畴。而被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教学平均数。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我想到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由此我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若干小组,以筷子夹玻璃球这个游戏作为导入环节,为教学提供信息素材,为学生探究新知建立了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统计的初步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规律: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教材第69页“,比一比”)。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正确求出平均数。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新知师:同学们,还认得我吗?(认得)对呀,昨天我们还在一起举…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让两名同学汇报自己的身高。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学生疑惑时,故意找班上较高和较矮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学生回答,当学生说出不高不矮的某同学身高作标准时,老师及时…  相似文献   

13.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  相似文献   

14.
在解答平均数应用题时,学生常常将两个部分(份数不同)平均数的和除以2,来求总体平均数.特别是“已知往返路程一样求往返平均速度”这类题,学生出现这种错误的情况更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错误解法进行剖析,让学生明确为什么错的道理,才能使学生以后不致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节“求平均数”的新授课,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掌握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用“总数÷总份数”的方法求平均数。在课的练习设计中,教师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去创编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再汇报交流并进行解答,以巩固课堂所学。教学片断如下: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请大家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编一道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在小组长的安排下,学生秩序井然地进行活动,教师适时参与。小组交流后,选择部分学生汇报,并让学生列式解答)生1:妈妈买了很多巧克力,我第一天吃了5块,第二天吃了6块,第三天吃了4块,平均每天吃…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求平均数》时,教材在例题之前安排了准备题,主要通过移多补少和先合并再平均分这两种方法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建立移多补少的思想,为建立平均数的概念提供实物模型,为学生初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先求总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做准备。为此,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活动类型科学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内容测量不同地面的温度,探究绿化对气温的影响。知识链接在科学(自然)课学习了用温度计测定物体温度的方法、数学课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后,可开展此活动。活动时间选择夏季或秋季天气晴朗的一天中午(11∶00—15∶30)。设计理念1.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形成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经历科学探究及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3.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科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演示教具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求平均数的公式,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学生的求知欲,笔者在教学"求平均数"一课时进行多维预设,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精心组织学习材料,层层设问,在学习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不断制造矛盾,诱发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43页例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规律,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准备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相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