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宋遗民词人的独特人格魅力,表现在他们对整个人生有了深刻的内省,佛教"如梦"情怀、虚空体悟、根绝尘念的观念,构成了他们人格精神的基础,他们接受了佛教义理的影响,吸收了其中的有益因素,在词作中大量援引佛教经典文献和禅宗语录,从而在"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境界里消解了入世与归隐的两难选择,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情感活动、创作心理及其词作的主题趋向、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2.
南宋遗民词人悲剧性的生命体验使他们更易领会佛教的义理,加上地域文化的影响,他们与寺僧结友唱和,广泛交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从中对佛教义理也有了较多的认识与理解,这样,就使禅宗思想深刻渗透到了遗民词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他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并体现在词作的思想意蕴中。  相似文献   

3.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是“空无”不实的。佛教的这种“空无”观对苏轼产生了非常深远的积极影响,是其在经历了政治失意、各种人生打击之后仍能从各种烦恼、束缚、痛苦甚至生死中解脱出来的主要方法,也是其对宇宙、人生思考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还是其人生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更是其词作中“梦”意象频现及清旷词风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词人行事,多涉释教.赵熙明显受到佛道两家思想影响,他的<香宋词>常常描摹佛教事象.佛教事象渗入现实世俗生活题材,变凡俗现实而为灵异景象,词人生活在浓浓的道教氛围里.在词作中,词人作为抒情主人公常常幻化为道教神话世界里饱览世变的仙鹤、鸿鸿.释道思想渗入词作,使其词作别具陌生情趣.词人藉此能更顺利地完成其陌生化创作.  相似文献   

5.
明清易代,给当时的文人留下了深重的创伤。身心的苦痛使屈大均逃禅为僧,然其虽没有产生宗教式的皈依心理,但佛教的思想对其影响却很大,表现在多方面:"如梦"的人生幻境、"虚空"的思想观念、佛家语汇的引用、词作的苦寒意味。其自身独特的经历加上佛教思想的影响,他的词作流露出前所未有的悲怆之感,体现着独特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北宋初范张、二晏、欧公五词人词作意象的选择与语意层面的细析,检视了官场、情场、词场“三栖”的特定生活境遇对他们词艺的影响,考察了他们词境风格上个性顿悟方式的不同和内省的精神差异,肯定了他们的词作对词体独立自觉意识的形成与两宋词艺精进的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宋末元初江西“凤林书院”词人群体为研究对象 ,在分析考察他们的个性气质和词作风格后 ,认为他们在异族入侵、家国沦亡的时代危机前 ,忠节自励 ,并以词记录他们奋起抗争的心路历程 ,张扬“诗词同理”的词学观 ,词作表现出凄凉感伤的审美特色 ,使诗词传统主题得以升华和拓展 ,获得了极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北宋的第一代词人,晏殊、欧阳修为宋词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的词学观和词作风格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们还未完全脱落晚唐五代“词为艳科”“诗庄词媚”之传统,仍然注重词体的消遣特性和娱乐功能,却否定了“花间词人”的艳和鄙俗,呈现出雍容华贵、典雅含蓄的审美特色,从而匡正了词体的发展方面,开了“雅词”之先河。尤其是他们对人生、生命意义的感悟、喟叹使词作表现出厚重的思致性,初步开发了词体抒怀述志的功能,对苏轼“以诗为词”和豪放词风的创立是有深刻启示的  相似文献   

9.
印度佛典对“末法”一词并未给出明晰和准确的定义,导致学术界近百年来关于“末法”的定义屡经修改而仍难统一。印度佛教认为自佛灭之年开始,就进入佛法逐渐衰亡的时期,此即“末法”时期。中国佛教认为自佛灭之年算起,要先经过“正法”“像法”两个阶段,然后才会进入“末法万年”阶段。日本佛教受中国佛教的影响,接受“正像末三时说”,且“末法”意识对日本佛教和日本社会影响深刻。20世纪初期日本佛教学者对“末法”的认知,影响了他们对中国历史上“末法思想”的理解,也造成对“末法”概念产生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10.
东晋南朝时期,陈郡谢氏家族有着崇佛的门风,这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谢氏子弟的文学作品,与佛教注重静观山水密切相关。佛教还影响到了谢氏文学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最为直观的表现是在作品中直接引用佛教用语。谢氏子弟文风之“清”的形成也与佛教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从法国存在主义角度看,《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和他的师傅就是加缪笔下的西绪弗斯:明知重见光明无望,却仍要坚持去做。他们的人生因此便有了具有荒诞意味的悲剧性的价值和意义。从庄禅哲学的角度解读《命若琴弦,》同样可知人生本无意义。然而,庄禅哲学却以为"空无即妙有,"至理在自然:人生本空,所以无须患得患失自寻烦恼;饥食困睡,自然生存,这便是"生命至上,自然至美"的人生实践。  相似文献   

12.
身为道家代表的庄子,其思想含有佛性特质。庄子气化思想与佛教"四大元素"论在关于宇宙起源的思考中都坚持唯物论,破除神创论;关于人生痛苦,两者看法较为一致;在解脱途径方面,其"无用之用"与佛教之"四谛"意旨相近;至于获取自由之道,两者都倡导"无、空、超凡脱俗、快乐"等方略。故此可曰,庄子思想与大乘佛教颇具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唐代墓志当中有大量寡居妇女的例证,她们往往年轻守寡,寡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她们大多数承担着侍奉公婆、抚养儿女、主持家务的重任,也有的选择回本家生活。为了与清心寡欲、不御铅华的社会舆论要求相一致,为了填补生活和心灵的空白,许多女性选择了佛教作为精神依赖。一些女性甚至非常痴迷,死后也不愿与丈夫合葬。佛教戒律对于她们来说似乎比儒家的伦理道德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14.
唱本和科书是桂中壮族民间师公教的精神核心,是其宗教信仰的集中体现,也是壮族民间师公教观念的概括展示。这些唱本和科书大体可分为师唱本、圣唱本、杂唱本和科仪本四大类。从表现上看,它们上及释迦老庄,中述佛陀神仙,下达众生符Lu,其佛理仙论、菩萨神仙系统、佛法道术、斋醮科仪、宗派源流等,纷繁复杂,宛如一个臃肿的混血儿,但庞杂中也还是可以追寻其如下基本信条和教义:(一)善恶因果报应说;(二)天庭地府与仙境说;(三)人生皆苦易罪说;(四)重孝说;(五)多神崇拜,万物为神鬼主宰说。  相似文献   

15.
寒山的人生历程大致可分为幻想建功立业、失意归隐山林、寂灭皈依佛祖、佛门修行得道四个阶段,他由仕而隐、由隐而僧的人生道路是不平坦的,他也曾感到痛苦,困惑、悲哀、但他豁达大度,顺其自然,自我超脱,最终内心觉悟、明心见性,为纯洁佛教理想、维护佛门清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与佛学的亲近与否成为张恨水构建其笔下女性人物命运走向的一个内在标准,佛教教义成为他安放她们躁动不安和受伤灵魂的一剂温暖的膏药.众多典型人物的命运在张恨水笔下具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情感受挫——亲近佛学——伤口愈合——脱离佛学,并演化为“弃家——入佛”与“弃情——入佛——入世”两大小说情节结构和人物命运书写模式  相似文献   

17.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几千年辉煌而灿烂的中国文学史上,总能让人深深感悟到佛教思想的无处不在。几乎所有成就斐然的文学大师们,都潜移默化于佛法气息的熏陶。其中,文人们又多偏爱以大智慧大神通游戏人生的维摩诘,有着浓重的维摩情结,促进了中国式的居士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内王维与佛禅关系研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高潮后,二十多年来呈现出兴旺局面,研究家们在发掘基本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进行了多元化、多角度的有益探索。本文收集有关研究成果的线索近90条,从佛禅对王维心态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王维诗表现的禅趣禅意和佛理、佛学对王维创作手法的影响、王维对禅宗的反作用、以及佛教对王维诗的消极影响等几个方面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间长期流行着一种有别于儒释道三教的传统宗教,其核心就是对天地、鬼神的信仰.古人坚信正是无所不在的“神”,才使得他们的生活井然有序.先民心中的神是山岳湖海的精灵,是天堂地狱的主宰,是芸芸众生灵魂的皈依,是逢凶化吉的救星.昭通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地名,反映了先民们的人生百态,记录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不仅是研究宗教文化的珍贵史料,也是了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