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先生的意思是,语文指语言和文章,即口头语和书面语,而书面语以口头语为本.吕叔湘先生对语文也有明确的解释:"语是语言,文是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两位语文教育家见解完全一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学不可轻"语".  相似文献   

2.
一、标点符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最初标点符号的使用是为了方便人们阅读,而今它已是语青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语言学家Geoffrey Nunberg曾指出:"在书面语中,句子由标点符号连接形成语篇,语篇受到‘语篇语法'的支配."[1]可见,标点符号既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又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JF日语教育标准》是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于2010年开发了一套日语学习、交流、评估的参考标准,而"Can-do模式"主要是根据JF标准对语言能力和语言活动进行分类。本文首先分析了"Can-do模式"和JF日语教育标准的含义,同时阐述了当前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了日语教学中运用"Can-do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进行语言学习时有两个必经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不理解到理解",这一阶段是儿童语言学习的一次飞跃。第二个阶段是"从理解到运用",这是儿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目前,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书面表达轻口头叙述的现象。为了让学生掌握语言的运用方法,教师必须要多加鼓  相似文献   

5.
初级中学日语课本第一至六册试用本已于今年九月和我国中学师生见面了,现仅就这套课本的语法编排,谈谈我们的作法。 一、必须学一点语法 日语语法教学应该是日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服务于日语教学的总目的,即培养学生在口头上、书面上理解和运用日语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日语打好基础。这说明,要达到教学的目的,必须学一点语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语法本身不过是某种语言的用词造句的规则,接触一种语言,势必要接触它的语  相似文献   

6.
暧昧性是日语的重要特征之一。日语中说服功能语与汉语中的有所不同,其主要不同之处就是日语所具有的暧昧性。在日语教学中为了提高学习者的日语水平,不仅要重视学习者对日语语法、词汇的掌握,而且要使他们需要理解日语中顾及对方的文化特征。笔者对中日说服功能语言作比较之后,观察到两种语言从提出主题,到说服对方的全部过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并且能看得出日语会话中所体现的重要特征之一暧昧性。本文通过对汉语和日语中说服功能语作比较,总结两者的运用特征,以期提高日语和汉语学习者对功能语的学习效果及实际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块"结合语法、语义、语境为一体,通常被整体记忆储存于人的大脑中并整体应用于语言输出中。近年来,语块理论在二语习得教学中日益受到语言学界及教育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写作教学一直以来是日语教学中薄弱的环节,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耗时长、日语表达误用多、受汉语干扰严重等问题,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将语块教学法引入日语专业低年级写作教学中,以期探索提高学生日语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最近发展区"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苏联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诞生的教育教学理论,这个理论强调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基于儿童这一特点或习性,"最近发展区"理论决定儿童"教学最佳期",对儿童外语教育而言,"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外语教学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实际水平,又要估计儿童的潜在能力,教师应该选择最佳时期给儿童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支持儿童更好地朝着目标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日语学习的过程中,"ていく"和"てくる"的用法经常会发生误用,为了减少日语学习者地误用并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ていく"和"てくる",本文基于"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中的大量语例,从辅助构成来分析"ていく"和"てくる"的使用实态。  相似文献   

10.
儿童的语言学习较成年人的语言学习有显著的差异,儿童的语言学习带有特殊的“习得”特征,而成年人的语言学习过程具有明显的“学得”戍份。英语在中国的教学和学习不同于“二语”环境下的母语之外的其它语言的学习。在中国进行汉语之外的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均有“外语”学习特征,如当下中国的“二语习得”界将英语学习称为“英语外语学习”,将日语学习称为“日语外语学习”等等。一般而言,无论是“二语学习”还是“外语学习”,虽说儿童阶段的语言学习具有显著的“母语”语言能力“习得”特征,而中国儿童英语或是另一门非汉语的学习是否具有显著的“习得”特征,不能简单妄下结论。这是因为学习者受语言环境、学习环境、学习策略应用等不利因素的局限,即就是在儿童学习阶段,英语或其它一门外语能力的获得还是带有很明显的“学得”特征。本文主要讨论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环境中儿童英语能力获得过程的基本特征以及如何在儿童语言学习过程中开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也是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将语言分为有声语(口语)、态势语和文字语(书面语)。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职业语言,是教师用以传道授业解惑、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教学中双向互动交流而使用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这对拥有综合性、开放性、活动性、生活性等特点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各地聋校开展了语言教学的研究,对口语、书面语和手语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认真探讨,并积极推广应用,这对于特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978年,上海的聋教育专家金培元就强调,聋教育必须"词为基础,句为关键,三语结合,写话为主"。后来,在其出版的《适斋文存》一书中提出聋校语文教学的"三语教学"思想,笔者认为,"三语结合,按需供教"适合于当今的聋校教学。  相似文献   

13.
语文既包含"语"和"文",也被理解为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可在当今"一纸定价"的考核制度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考核存在严重的片面性。正因如此,语文教学"重文""轻语"就成为了常态。要改变目前对学生语文考核的现象,针对语文评价"轻语"甚至"无语"考核的问题,在原有对"文"考核的基础上,增加语文口语考核内容并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对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是相当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正>阅读教学中的语言习得,多始于教材中语言形式的"破解点",如观察的视角、布局的策略……"点"的确立,意味着语言习得目标的锁定,接下来就是"路"的选择。李维鼎在《语言支援:语文教师的重要作为》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教师将‘教'聚焦于‘语言支援'。"除了最基本的诵读、积累外,教师还需对主体的言语能力的发展施以"语言  相似文献   

15.
"任务型教学"是语言交际学理论的发展形态。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主张通过语言的交际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日语听力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16.
学生学习语言的难点是"不会运用"。从能理解到会运用,是从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的重要关卡。根据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要完成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型,就要重视"试误"这一过程。在教学实践中,要采用多维语境——在语言密码的破译中"试误",多维实践——在语言图式的迁移中"试误",多维互动——在错误资源的开发中"试误"等策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蒋奇武 《海外英语》2011,(12):269-270,274
外来语指的是一种语言中来源于别的语言的词汇。日语的外来语也称"伝来語"或"洋語",其中大部分是来源于英美语系,也有来自葡萄牙语,法语,俄语等语言的词汇。在日常会话和文章当中使用很多外来语是日语的一大特点,日语外来语一般用片假名书写。1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一方面大量地吸收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并没有放弃传统文化,在新旧、内外相交相冲之下,日本人却能将外来文化融入日语中产生出日语外来语。该文以源于英语的外来语为例,通过分析日语中外国语转变为外来语的过程,探究其"外表-词汇构成"和"内在-意义"的变化,进而透视出日本文化吸收改良外来文化的特点--外来本土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绘本是学生们非常喜爱的语篇形式。不少学生拿起英语教材"想睡觉",读起绘本故事却兴高采烈。可见,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适当地插入一些儿童绘本故事,对于激发学生语篇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绘本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篇形式。不少学生拿起英语教材"想睡觉",读起绘本故事却兴趣盎然。可见,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适当地插入一些儿童绘本故事,对于激发学生语篇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日语学习中,常常会有"形近意不同"的语言成分出现,因此常常困扰日语学习者对于日语本身的整体把握。由于语言学习是一种感性与理性兼备的学科,尤其是在语言辨析等方面,只停留在表层语感的抽象把握上。但是,作为日语语言的研究者,我们在未来的学习与教学工作中却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语感上,要更深层次地从语法和语义上去把握其正确的辨析方法。本文旨在以"何でも"和"何も",这两个在日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为例,从语法和语义上去分析其不同之处,并期望以此为契机,进行更深更广的类似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