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刘斌 《家教世界》2012,(12):73-74
失地农民由农村进入城市,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自身的弱势地位,社会配套设施的不足等原因的存在,使失地农民出现了生存的危机感、工作的挫折感、被歧视感等心理问题。并且,失地农民的这种心理不适应状态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失地农民自身、政府、社会各个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帮助失地农民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积极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2.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个体适应新环境新工作的能力和个体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失地农民的特点显示出他们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缺乏,这对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就业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职业教育应采取一定的举措来提高失地农民的职业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原有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以及集中居住、经济因素的影响,引起了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和休闲娱乐生活方式五个方面的变化。政府应通过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以及加强社区建设等措施,对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进行调适,化解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4.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现行低标准、不全面的补偿安置机制及不健全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无法恢复被安置者以往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如何让失地农民的生计可持续,是一个现实而重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是其市民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以C市为研究地点,发现获得城市户口的失地农民中只有四分之一认同市民身份,四分之一认同农民身份,而有二分之一对其身份状态特别模糊。在所有影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因素中,只有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和年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强化失地农民的市民身份认同,政府要对失地农民实现工作技能转换和财产形式转换,在居住空间增加失地农民与城市其他阶层接触机会,建立组织教育和提升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并且建立覆盖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失地是现代化进程发展的结果,但由于农民与土地相分离,其收入来源阻断,进而引发生活危机,尤其是年老后的生存问题,因此必须建立起失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要以“农民失地”为核心,建立起合理的基金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7.
部分失地农民一定程度上已沦为社会特殊的弱势群体。土地的丧失导致他们的基本权利的缺失,成为他们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保障这一群体的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意义重大。因此,用刚性法律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经济社会权利,不仅是对法治社会的要求,更是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需要。承认并正视失地农民承受的不公平待遇,挖掘导致失地农民权益缺失的深层次原因,制定刚性法律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乃是中国社会全面进步和稳定和谐之重要任务。失地农民权益问题不仅是严肃的法律问题,而且是严峻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8.
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是其市民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以C市为研究地点.发现获得城市户口的失地农民中只有四分之一认同市民身份,四分之一认同农民身份,而有二分之一对其身份状态特别模糊.在所有影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因素中,只有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和年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强化失地农民的市民身份认同,政府要对失地农民实现工作技能转换和财产形式转换,在居住空间增加失地农民与城市其他阶层接触机会,建立组织教育和提升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并且建立覆盖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失地农民的就业基本情况有转移就业压力大,无就业和隐性失业等工作不稳定的状态,因土地征用而产生收入下降、生活得不到保障、助长社会不良现象的问题。影响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因素有土地征用制度、再就业安置措施、失地农民自身素质、就业歧视。今后必须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和就业安置方式,完善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培训,转变就业观念等方面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安置型社区居住的多为失地农民,或称为新市民,由于对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容易引发群体性的思想和行为波动,影响社会安定。这就需要以构建和谐社区为导向,探索安置型社区管理的长效模式,包括帮助他们重构新市民价值观;尝试建立大学和社区互动的和谐管理模式;帮助他们正确理财,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考察失地农民与媒介的关系,则必须引入媒介素养的概念,较高的媒介素养有助于失地农民获取更多的非金融性资产;媒介可以缓解和调节失地农民在身份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困惑;媒介素养水平与失地农民就业机会与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媒介组织必须形成合力,提升失地农民的媒介认知能力,培养失地农民理解与评价媒介的能力,提升失地农民参与媒介的水平,以解决其可持续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大量征用将不可避免。但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来源,一旦被征用后,农民就面临着如何继续维持生活的问题,因此,征用土地必须给予合理补偿。但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却存在着不合理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所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改革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民的数量特征、现实处境和经济地位决定了农民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扩展的主体.农民向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展过程受到经济、国情、农民素质和体制等因素的制约.现阶段,推动农民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扩展主体的可行路径,应当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拓展农民生活空间、完善农业扶持机制、建立农村救济体系四个方面来铺设.  相似文献   

14.
农民的精神生活是当前应关注的问题。通过调查得知,当前农民对其现有精神生活表示基本满意。但这种基本满意度是处于较低层次上的,还谈不上对更高精神生活质量的追求。对农民的精神生活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重视解决。  相似文献   

15.
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是当前的社会问题之一。制度供给的滞后或超前、制度消费的情况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失地农民现象在目前的"问题化"。失地农民权益保护应从源头做起,在宪法中明确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的原则,同时提高、拓宽征收补偿的标准及范围,探索以保障换土地的新型失地农民补偿方式,并完善法律援助机制,实现农民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失地农民也随之增加,然而在对我国失地农民进行利益补偿的机制中却长期以货币补偿为主,忽视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造成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缺乏保障等不良后果。为提高失地农民素质,增加其就业和市民化进程,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结合对天津失地农民利益补偿的调查,提出应在失地农民补偿机制中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出加大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专项资金的投入,政府履行相应的教育培训职责,改变教育内容、方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处于徘徊状态,城乡收入差距也不见明显缩小,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探讨农民进城的就业壁垒对农民收入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农产品与农村工业品的相对价格(即贸易条件)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业部门的增长虽然增加了农民收入,但由于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进行了限制,从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农民进城的就业壁垒既降低了农民收入,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城市居民的补贴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经济发达地区城乡结合部"租赁经济"的形成和影响,认为面对"租赁经济"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围绕保障农民利益这个核心问题,一方面要立足现实,以务实的态度搞好"租赁经济",解决好当前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认识到"租赁经济"只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解决农民生活问题的权宜之计,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长远生存发展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