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同义词“饮”与“喝”用法有别,这种差别跟它们在汉语史上的历史演变有关。本文通过梳理它们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揭示了二者用法相别的历史缘由。并由此指出,词汇史研究对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研究应该适当结合,而不是相互割离。  相似文献   

2.
潘优燕 《现代语文》2009,(11):58-60
语言学界关于现代汉语动词述宾结构“语义-句法”映射模式的研究甚多,但是,对“喝”的述宾结构的语义-句法映射模式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拟采用情景语义理论,探讨“喝”表示概念意义时述宾结构的语义-句法映射模式。研究发现,受事、时间、资金、来源、工具、数字和施事等情景参与者都可以被直接映射到“喝”的宾语论元位置;其情景参与者显现出一定的层级特征。“喝”的“语义-句法”映射模式是一种动态模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时受到相关语义和句法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Pun"与"双关"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pun与“双关”是英汉语中各不相同的修辞格。从定义来看 ,“双关”即“一语双关” ;而pun除了“一”语双关外还可以“二”语双关 ,甚至“多”关。从分类来看 ,pun包括paronomasia,syllepticpun ,antanaclasis和ambiguity ,而汉语的“双关”只能与前两项对应而无法包容后两项 ,与后两项相对应的汉语修辞格分别是“换义”和“歧义”。由于英汉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的pun与汉语的双关多各行其道。因此 ,在双语转换中 ,pun或“双关”原来的用词和立意往往会消失。本文结合实例 ,探讨了几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介词是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笔者以调查、分析英语国家学生使用现代汉语介词的情况和现代汉语界及对外汉语界对现代汉语介词“在”、“跟”、“对”、“从”的研究论文、专著为基础,分析总结20余年来,有关现代汉语介词“在”、“跟”、“对”、“从”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汉语介词的研究及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教学大纲中,把“汉语文”更名为“汉语”反映出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由“文”到“语”,从分析、理解、感悟到汉语的实际应用,打开了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大门,明确了第二语言教学与母语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性质、教学对象所处的环境,以及教学对象已有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型世言》中的“VP 在 NP”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动词 在 NP,动宾结构 在 NP,动补结构 在 NP;从语料数量上看,“动词 在 NP”结构最多,占总量的88.6%;从用法上看,“动词 在 NP”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多数“动宾结构 在 NP”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部分“动补结构 在 NP”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英汉颜色词“Red”与“红”的文化内涵,笔者通过举例,从“汉语和英语中‘红’共有的文化内涵”、“汉语和英语中‘红’相反的文化内涵”、“汉语和英语中‘红’独有的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英汉颜色词“Red”与“红”的相似与不同的文化内涵,为能更好地理解、运用英汉颜色词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汉语中,“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对《警世通言》中“将”的用法进行了分类,并试图从中找出它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学生在使用汉语“一点儿”和“有点儿”时,常常把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中的用法套用在汉语中而使汉语语意出现偏误。为了避免这种偏误现象的发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从汉语词义、词性、语法功能等角度入手,为学生讲清楚“一点儿”和“有点儿”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及汉语中各自不同的语法特点,以此来排除学生的母语干扰,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掌握这两个词在汉语中的正确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晓丽 《现代语文》2009,(10):55-58
本文对近代汉语中广见的称谓词“嬷嬷”从语义上作了具体的分析,以充分的语料说明了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大词典》及《称谓大词典》在释义上的不当和缺失。并把“嬷嬷”和“妈妈”联系对比,从语音和语义两方面说明了它们是一词多形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佐证了对“嬷嬷”的补义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词语修辞的“象思维”具有一种文化语境性。汉语词语修辞的“象思维”过程及特征与汉民族原始的思维过程及特征一致,即在物象与物象之间寻求直接联系或认同,用物象来进行思维。这种“象思维”过程具有取象与观象,以物象为基础;讲求在“象”的基础上抽绎出义理,并注重对“象”的整体直观和体悟;以自我为中心,主客体混融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汉语词语从产生到运用过程都是“象”、“意”、“言”的转换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时,我就其中的“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一句向学生提问:这里的“强”字该作何解?是“我”本不想喝而“强迫”“我”喝了三杯,还是“我”主动“痛饮”了三杯,或者说是“我”因盛情难却而“尽力”喝了三杯?学生饶有兴趣地议论开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汉语“什么”构成的反问句的结构入手,找出了汉语“什么”所构成的反问句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以及在不同的语用意义中的汉语和韩国语的句法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里,经纪人已经活跃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从汉语称谓的角度,对从古及今的经纪人现象进行了梳理,考察了从“驵”、“侩”“牙人”到“经纪人”使用情况,初步描写了经纪人称谓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5.
从动词的语义特征比较日语的“V-終わる”和汉语的“V完”式的异同。首先,从两种表达方式都可以使用、两种表达方式都不能使用以及汉语动词有“V完”式而日语动词没有“V-終わる”这三种情况,考察了两种表达方式的构词在动词的语义特征上具有的共同点和差异。然后,以此为基础,从句法、语义考察两种表达方式的异同。从整体上看,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的“V-終わる”的实现更多地在构词层面上进行制约,而对于汉语的“V完”式的使用更多地在句法、语义上进行制约。两种表达方式的异同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得到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虽然英语“as soon as”经常被译成汉语“一……就……”,但英语“as soon as”与汉语“一……就……”属于不同的范畴,两者在句法结构、连接方式及语义关系上有诸多的不同。本文尝试着从上述这几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从而有效地避免两者之间的完全对应与等同。  相似文献   

17.
“字本位”理论试图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构建汉语自身的语法结构体系,进而摆脱印欧语理论的束缚,并针对汉语实际从理论与现实、历时与共时等不同角度着手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汉语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蕴藉的悟性艺术,汉语的人文性彰显着它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从汉语人文价值中的“重意会”、“重虚实”、“重具象”三个方面可以阐释汉语“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悟性艺术,并反映出汉语的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19.
古今"又"说     
从具体例子入手,分析了古今汉语“又”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并着重指出副词“又”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20.
说"吃"     
本从“吃”字演变的历史、“吃”字组成的短语、“吃”与中国人的生活以及“吃”与中国化等五个方面对汉语中“吃”作了—个比较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