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历史中有很深的渊源,但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主要改编自《史记·赵世家》的相关内容。纪君祥在沿袭了《赵世家》孤儿故事的主体部分基础上对故事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的身份及其行为都做了相应的改编,改编成的杂剧中程婴身上的侠义精神也更加动人。  相似文献   

2.
从《左传》、《史记》开始,至元杂剧、明传奇、各地方剧种、当代戏剧和电影,"赵氏孤儿"的故事一直被当作经典题材而改编。由于时代和作者的不同,"赵氏孤儿"故事在流传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和文学作品为对象,考察"赵氏孤儿"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诸位,你听说过《赵氏孤儿》的故事吗?这故事可真是撼天地、泣鬼神哪。《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依据《左传》《史记·赵世家》等史书所记载的两个家族矛盾斗争的历史衍生而成,悲怆凄切,驰名中外,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4.
李娜 《文教资料》2011,(11):11-12
赵氏孤儿的故事可说是一部不朽的经典,随着改编的兴起,近年来也受到了作家们的关注。由金海曙编剧、林兆华导演的话剧版《赵氏孤儿》就将这种改编的浪潮推到了顶峰,将经典作品对正义精神的肯定转到了对人性和个性价值的探究。本文对元杂剧和话剧两版《赵氏孤儿》进行对比,探究经典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5.
复仇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观念。所谓"复",就是报复;所谓"仇",始于血亲之仇,后逐渐扩大到朋友之仇,国家之仇。在中国文化中,"复仇"被赋予了伦理含义,其内涵逐渐由孝悌推及至忠义。本文主要以"赵氏孤儿"中复仇故事的不断改编为线索,以汉代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元代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当代陈凯歌电影《赵氏孤儿》为对象,从复仇情节的演变、人物形象的塑造、复仇的社会内涵、复仇的意义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个复仇主题在不同文本中的不断演变。  相似文献   

6.
对古典文学的改编和重拍,是古典文学传播的一种方式。电影《赵氏孤儿》是在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它在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方面做出了调整,以适应电影拍摄的需要。上映以来,取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这就更加速了故事的流传,扩大古代文学的接受人群,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赵氏孤儿     
蒲剧上演的《赵氏孤儿》,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故乡河东绛县。《赵氏孤儿》的历史史实在《左传》上有详细记载,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已演绎为故事,到了元代纪君祥又改编成《冤报冤赵氏孤儿》杂剧,于是这一故事广为流传,深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赵氏孤儿》写的是春秋时期晋景公时的事,距赵盾弑晋灵公已十多年了。晋景公即位后,那个惯于謟媚取宠的奸佞屠岸贾便得到重用。屠岸贾与赵盾有仇,他虽屡次陷害赵盾,阴谋却没有得逞。后  相似文献   

8.
方秋霞 《考试周刊》2011,(51):14-15
"赵氏孤儿热"已经不是一时的事了,而在"赵氏孤儿"的众多改编作品中,以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法国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影响最大。《中》剧是在《赵》剧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它无论是在剧情设计、人物安排还是背景选择上都与后者有所不同。但是二者都以"救孤"为核心,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并宣扬了儒家思想的"仁义"精神,尽管伏尔泰对儒家思想存在误读。  相似文献   

9.
2003年的话剧舞台上同时上演了两个版本的《赵氏孤儿》,其导演分别是北京人艺的林兆华和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田沁鑫。两个版本《赵氏孤儿》的主要情节,基本上都取材于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在个别的细节上,田沁鑫版更多借用《左传》中的部分细节,而林兆华的版本则更多挪用了《史记》中的故事。这两个不同版本的话剧在处理传统题材时,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现象,不同的创作思路和舞台表现也值得业界去剖析。  相似文献   

10.
戏剧《赵氏孤儿》是根据我国春秋时期晋国的一段史实改编而成的,最早的剧本是由元朝人纪君详写的,全名叫《冤报冤赵氏孤儿》,该剧以曲折、生动的情节、雄浑、悲壮的内涵而讴歌正义、鞭挞邪恶,这就吸引住了亿万观众而久演不衰。《赵氏孤儿》的故事不仅在我国广为流传,妇孺皆知,而且在世界戏剧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十八世纪,法国著名戏剧家伏尔泰将此剧译到了西方世界,西方也就开始上演此剧。本文试就《赵氏孤儿》一剧史实的真伪作简单的考辩,以就正于方家。 赵氏遭受灭族之祸,史称“下宫之难”。对这段史实的记载,《史记》与《左传》截然不同。不但赵氏被灭族的原因不同,而且时间也不同。即使同一部《史记》,在不同的篇章中,记载也有出入。为了清楚起见,现将《左传》与《史记》对赵氏被灭族的有关记载摘录如下: 1、《左传》成公四年(即晋景公十三年,公元前五八七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 五年(公元前五八六年)春,原(赵同)、屏(赵括)放诸齐。 八年(公元前五八三年),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候,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候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相似文献   

11.
诸位,你听说过《赵氏孤儿》的故事吗?这故事可真是撼天地、泣鬼神哪。《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依据《左传》《史记·赵世家》等史书所记载的两个家族矛盾斗争的历史衍生而成,悲怆凄切,驰名中外,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话说春秋时期的晋国有两个重臣,一个是文臣赵盾,对朝廷忠心耿耿,另一个是武臣屠岸贾(读"古"),他和赵盾不和,一心想害死赵盾。  相似文献   

12.
历史题材剧《赵氏孤儿》,最早被改编为元杂剧《赵氏孤儿》,此后又陆续被改编为京剧、潮剧、豫剧、晋剧、话剧等,后又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而对主人公程婴的刻画也是丰富多彩、各不相同。可以说不同的程婴形象对于剧目主题的表现或许是最有力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与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作为不同时代的娱乐方式,在沿袭《史记·赵世家》的基本脉络的前提下,做了很多不同的处理。通过梳理二者的不同,以及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实现对赵氏孤儿这一题材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4.
2011年,著名元杂剧《赵氏孤儿》被陈凯歌拍成电影。电影版《赵氏孤儿》虽由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但二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为程婴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同、复仇之后的情感基调不同和凸显的美学意义不同。  相似文献   

15.
《赵氏孤儿》是中国第一部传到海外并被改编登上国际舞台的古典文学作品。作为一部文学经典,《赵氏孤儿》在母题深化、传播方式、主旨意蕴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使之被"经典化"。新时期以来,《赵氏孤儿》故事被不断搬演和改编,受媒介技术、大众消费文化及创作主体诉求的影响走向蔚为大观的"视觉叙事",并在建构、解构和重构的经典再生产过程中呈现出"重塑经典""淡化经典"和"颠覆经典"的审美转型,昭示了经典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和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赵氏孤儿》诞生于春秋时代,是先秦时代的暴力现象,司马迁的《史记》对它进行了全方位的改进,灌输了强烈的悲剧观念,体现了司马迁独特的美学创造。元朝纪君祥引进了民间观念,参与了对《赵氏孤儿》悲剧故事的个体化消解,在戏剧结构的严整性和美学的纵深度上朝前飞跃了一步。徐元的传奇《八义记》则取得了表演性与舞台性的超越性进展。伏尔泰对《赵氏孤儿》礼仪法规的关注,代表了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家在启蒙时代的对理性的高度渴望和尊崇。《赵氏孤儿》所体现的暴力美学,暗合了西方悲剧观念基本传统,引发了《赵氏孤儿》在中西方传播学上的一系列成功。《赵氏孤儿》含有侠义观念的动作美学,是感性化强烈的审美对象,也是解除现代人精神困惑的另类方法。观赏这样的剧作,可获得类似欣赏当代竞技体育的美学效应。《赵氏孤儿》内中融合的武侠观念、死亡情结、杀婴现象、原罪理念,都是该剧最具魅力的美学亮点。  相似文献   

17.
创刊39周年     
《语文教学之友》2020,(2):F0002-F0002
纪君祥(约元世祖至元年间在世),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创作杂剧6种,现存《赵氏孤儿》一种,《陈文图悟道松阴梦》残曲存于《雍熙乐府》等曲籍中。《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故事采自《左传》《史记·赵世家》和刘向《新序·节士》《说苑·复思》等书。作者做了提炼、改造和虚构。  相似文献   

18.
《赵氏孤儿》的故事见于《史记·赵世家》。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晋景公三年,(屠岸)"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赵氏府第),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而在《史记·晋世家》中却是这样记载:晋景公"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日:‘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柰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后,复与之邑"。这两处记载并不一致,这是怎么回事呢?要弄清楚这些问题,需要看赵武之前的赵氏谱系。赵人的先祖是华夏族的一支,  相似文献   

19.
纪君祥《赵氏孤儿》中表现出强烈的侠义精神,这种侠义精神与《史记·赵世家》中赵氏孤儿故事相比有了变化和发展,看似强化的背后实则是作者时代使命感的驱动而使侠义精神融入超越个人恩怨的忠义观念,使之更为崇高和纯粹,由宋入元所产生民族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宋代理学影响的文化背景是侠义精神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冲突型"悲剧的代表,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具有与古希腊悲剧相同的特征,即在两种力量的冲突中显现人物的高贵品质,给观众以道德方面的感染与净化。但"赵氏孤儿"故事中的两种冲突力量在《史记》中就明确区分为正义与非正义,《赵氏孤儿》杂剧中这种区分更演化为一种忠臣与奸臣的对立冲突。这样的冲突结构带给观众的悲剧体验,除了对正面人物崇高品质的崇敬,更多的是对罪大恶极的反面人物的仇恨,而且"仇恨"往往压倒"崇敬",因此中国此类悲剧必导向复仇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