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飞花拾零     
邓颖超同志审稿 1979年10月16日中午,邓颖超同志审阅了采访她会见海外侨胞的稿件后,对记者说:“你们的《中秋佳节话友情》,报上登了,我看过了。那篇文章里有两个地方不符合实际。第一,文章说‘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秋菊盛开’,你们看,这里摆放的‘秋菊’是绢制的,怎么能写成‘秋菊盛开’?第二,那天日本朋友唱了《在北京的金山上》和《歌唱敬爱的周总理》两支歌,你们的文章里却写成只唱了《歌唱敬爱的周总理》一支歌”。邓颖超同志还强调说:“我们的新闻报道一定要真实、确切!”  相似文献   

2.
不吹是毛泽东同志在《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一文中特别强调的一个问题,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起码要求。他说:“还有一个是不要吹,就是报实数,‘实报实销’。”他  相似文献   

3.
何渭“勾推法”?毛泽东同志1958年11月间在和吴冷西同志的一次谈话中说:“唐朝有一个太守,他问官司,先去了解原告被告周围的人和周围的情况,然后再审原告被告。这叫作‘勾推法’。这就是比较,同周围环境比较”。在比较之中探求、考核,在探求与考核之中深究、推论。毛泽东同志中肯地告诫记者“要善于运用这种方法”。采访是全部新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总编辑,可不是‘新闻官’!”江西日报参加华东报纸协作会的同志都这么说。报社的干部和工人都习惯地叫他“老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听到摄影记者周勇说,他常跟随总编辑姜惠龙同志下乡采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新闻界一些同志在分析如何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时,常提到加强消息的写作,提出要解决“目前我国消息写作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大家的侧重点则有不同。北京广播学院的章宗栋同志在《走出“消息写作散文化”的误区》一文中写道:据我观察,目前我国消息写作整体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并不是“受前苏联新闻模式影响较大”,也不是什么“偏重于叙事”,更不是“囿于‘新华体’、‘文告体’的消息写作格式”,而是内容不新不实,对广大群众迫切关心的问题反映得不够迅速及时,以及表达事实的语言不够朴素易懂。为什么一些  相似文献   

6.
“新闻这碗‘饭’真难吃,不竞争就没有自己的出路。”刘书民经常以这句话激励自己. 刘书民初到安阳市委新闻科,以为面向全市采访,面宽线索多,准能“出高产”。殊不知,在市里采访的中央、省、市的新闻记者比比皆是,人家都是写新闻的行家里手,又有发表作品的“自留地”。而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呢?思虑再三,他确定要“千方百计抓‘活鱼’,在竞争中注意选取新角度。”  相似文献   

7.
问:“编辑同志,我给你们寄去的稿子,不见音讯。听说通讯员的来稿没看,就装进大麻袋里了。”答:“编辑部确实有大麻袋,专装没有被采用的稿件。但是,对通讯员的来稿,编辑同志还是认真过目,精心挑选的。如发现新闻性强的好稿,就及时向版面推荐。”问:“请你说说不被采用的稿件的毛病在哪里?”答:“没有被采用的来稿,应该结合具体稿件来分析。离开稿评稿,不好说清楚。但就我接触到的通讯员来稿,一般有‘四种病’,即‘单字号’,‘全字号’,‘通字号’,‘老字号’。“所说‘单字号’,就是品种单一。大多是消息、通讯,很少看到速写、特写、来信、小言论等多种形式的新闻来稿。老吃过油肉,还能不腻味吗?饭桌上需要花样,版面上也需要多品种的稿件。“所说‘全字号’,就是大而全的一般化稿件。一  相似文献   

8.
《新闻知识》一九九三年第三期第二十六贞邓利平同志的》对行为丑与新闻美的一些认识》:‘其实丑的东西你不报道它依然存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津’为‘泽’之误;、根据《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一千三百三十一页《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引文掉‘照例’二字。这两个错误,如在文化大  相似文献   

9.
1955年11月,毛泽东同志讲了当时的党八股。他说:“今天的党八股和十年前的不同,从前是‘空洞无物’,现在是材料人多,例子太多,压得喘不过气来,思想性没有了,看下去都是材料。”当时,毛泽东同志正在领导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他觉得当时收录的176篇文章,“有不少篇是带有浓厚的党八股气的”。这个党八股的特点,就是材料很多,缺乏分析,材料和观点脱节,没有上升成理论性的东西。当时我不搞农村宣传,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10.
淇县苏堆乡裴海峰来信说:“我很喜欢写稿,常常以写稿为荣,以写稿为乐,但却常遭到别人的非议,家里人为这事跟我吵嘴,邻居们说我‘不务正业’,好心的朋友也说我不是这块料’,劝我‘丢掉幻想’。请问编辑,我该怎么办?”夏邑县罗庄乡蔡伟来信说:“我因为爱写稿被人讥笑为‘瞎逞能’、‘不够料’,我父亲也埋怨我干这事‘丟人’。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个烧窑专业户。那个专业户见了我‘嘿嘿’冷笑,说:‘你是咱村唯一的新闻家,恭敬你光临寒舍.’我问烧窑情况,专业户说:‘对不起,我有事,以后再谈吧! ’我吃了闭门羹。二次又去采访他时,他说:  相似文献   

11.
知识窗     
张闻天最先批评‘党八股’现在许多人都知道毛泽东一九四二年二月在延安整风报告中提到了‘党八股’一词,但对这一词的最早提出者却鲜为人知。经查,这个词党内最早提出者是张闻天。早在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张闻天用‘歌特’的笔名撰写了《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一文,明确提出,我们的同志在宣传鼓动工作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党八股’(又名“十八股”)”,“这种‘党八股’式的宣传鼓动,实际上是由于脱离了群众,由于不知道宣传鼓动的对策是什么。这样的宣传鼓动,自然只能是死板、千篇一律的。”该文刊载于中共中央机在报《布尔  相似文献   

12.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会感到很奇怪:“这不是荒唐吗!去采访,谁还能把眼睛搁在家里?”这种惊奇我也有过。我刚开始搞报道时,同一位老同志去采写一位电话员。临出发,他正儿八经地对我说:“可不要忘记带‘眼睛’啊!”我当时心想:“莫不是看我年轻,故意戏弄我?”不过我很快意识到他是对的。采访时,我的脑子里本子上记的都是“听”  相似文献   

13.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14.
如今,在记者中流行着一种现象:“不到现场也能写出新闻,已然是科技进步后的新闻现象了。电话普及了,可以不必长途‘奔袭’,直接拔号采访就可了事;有了互联网,省情市情县情乃至乡情村情,一搜便知,再加上电话补充采访,在‘线’几乎可以全部搞定,不必下到县里乡里与当地的干部群众打照面了。这样做,既赢得了时间,又节约了采访成本。”笔者认为,这是网络时代的“客里空”变异现象,并想就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王连弟 《中国出版》2014,(17):29-32
习近平同志去年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谈道,面对“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相似文献   

16.
学艺札记     
记者的采访本每个记者都有一本采访本。一位做过多年记者工作的同志对我说:“我们记者的采访本,可是一样好东西;简直可以这样说:采访本是我们记者认识社会生活的‘万宝全书’!”他说:“作为一个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和经验,常常是很难从书本上学到的。要熟悉社会情况,根本的办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向一切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的人请教。”  相似文献   

17.
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及国台办、港澳办制定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和《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台湾记者在祖国大陆采访规定》、《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港澳记者在内地采访办法》自2007年元旦至2008年10月17日施行。2月1日南方周末报道“三规定最关键处。都是其在第6条所做的‘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上述几类记者在采访时不需向各自的主管部门申请:二是可以按规定离开驻地自由跨省采访”。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说新规定“适用于中国各个省份”。报道透露“中国1980年就批准外国媒体在华开设常驻机构,外国记者不能自由采访,这成为外界批评中国的‘口实”’。  相似文献   

18.
漫话书标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漫步于上海南京路上的几家新华书店,在一个文学艺术柜前停住了脚步,见到一位身材高高的操着山西口音的青年姑娘向营业员问话: “同志!请给我买一套‘文艺知识丛书’。”“什么书名呀?请您说具体一点。”“嗯,书名,很多哪!一时叫不起来呢,听说是上海一个出版社出的,封面上印有‘海燕、水波’的标记。”  相似文献   

19.
独特的视角     
最近,经济日报社派出3名记者,对济南钟表厂进行了采访。采访的主要内容,是该厂生产的曾独领钟表市场风骚的“康巴丝”石英钟由盛及衰的经历。经济日报从4月9日至20日,以大幅版面,用“‘康巴丝’能否再‘摆’起来”为主题,分五个  相似文献   

20.
丹江口市均县镇怀沟村十年九旱。村民陈运国为穿山引水,率妻子和哑巴哥哥苦战120天,用坏钢钎数十根、挖镢20多把,然而他却陷入了困境,负债万多元,女儿因此失学,自己的肋骨和鼻梁骨被打断……专家建议陈运国卖水,然而他故虑重重,“我是在党旗下举过拳头的,我怎能占别人的‘便宜’呢,我穷死不卖水,我困死不卖水!”当地的镇村领导也认为,“如果卖水,‘愚公精神’岂不变味?”7月中旬,胡成同志来此采访,于7月31日在《湖北农民报》上发表了题为《“当代愚公”能否卖水?》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