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通过《我的位置在哪里》、《物体的运动方式》、《小车的运动》、《摆的研究》等课,让学生们对“相对运动”及“机械运动的几种基本形式及各种运动的主要特点”作简单地了解,并且与后面《无处不在的力》单元结合在一起,形成对力学知识的初步认识。与此同时,本单元继续上学期“假设与搜集证据”这一科学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因此,应将本单元作为训练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一个重点单元来进行。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课。主要通过对我的位置、升旗台的位置、学校的位置在方向、距离、时间等方面进行定性地描述,知道一个物体位置…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案例:《蜗牛》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的第2课,也是我刚接触新的《科学》教材上的第一堂教学研讨课。 (一)提出问题 师:课前布置大家去捉几只蜗牛来,都准备好了吗? 生:捉到了。(齐答) 师:很好!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蜗牛。(板书:蜗牛)  相似文献   

3.
教学是人的教学,教学因生命而精彩。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学生的随心所欲,随心所问,都可能造成教学的“一波三折”,引出无限精彩,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意外的收获。这种精彩,虽然无法预设,但是可以捕捉,可以放大,可以在动态中生成。如教学《我来造一张纸》这一课,我先让学生在了解古人怎样造纸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来造一张纸。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来造一张纸?生:想!师:好,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造纸的方法(教师介绍造纸方法)师: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那就请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餐巾纸开始制作吧!课上到这里似乎非常顺利,可就在学生拿出…  相似文献   

4.
县里一次课改汇报活动中,我指导了一名科学课老师做一节科学课《我来造一张纸》。我对做课老师提出了这样几个要求:老师只提供学生几个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蔡秀花 《辅导员》2015,(9):35-36
案例描述:《叶的组成》是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三册《植物的叶和茎》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共有四课,分别是《叶的组成》《各种各样的叶》《茎的组成》和《各种各样的茎》。从教学内容的顺序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想通过先学习“叶”,来为学习“茎”奠定基础。但是,这样的教学顺序真的合适吗?当第一次接触第三册这一单元时,我当时也是理所当然地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安排,先讲“叶”,之后讲“茎”。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当我以菊花为范例让  相似文献   

6.
潘亚清 《阳光搜索》2014,(1):122-122
本实验设计思路来源于《神奇的能量》单元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一课中“比较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实验(如图1所示),教材上设计的“火箭弹射”实验虽然取材简单,也容易操作,但它的缺点是无法用较为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据进行实验分析。这对于六年级同学来说降低了实验探究的意义,而且课堂上弹射火箭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针对这一缺点,我设计了“过山车能量大小实验器”。  相似文献   

7.
教学分析 《寻找微生物》是大象版《科学》教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属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旨在通过“食物品尝会”这一活动的导入,引起学生对餐桌上常见到的食物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再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阅读、整理、筛选,来验证猜想。  相似文献   

8.
李瑞芹 《科学课》2010,(2):38-39
教学分析 《寻找微生物》是大象版《科学》教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属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旨在通过“食物品尝会”这一活动的导入,引起学生对餐桌上常见到的食物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再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阅读、整理、筛选,来验证猜想。  相似文献   

9.
今年下半年,我市三年级学生也开始使用教科版《科学》教材。作为一名专职自然教师,五六年级的《自然》课必须由我教,居然让我无缘与《科学》课亲密接触,只听全市科学教师同一句话:“科学课,不好教!”这更让我这个年青人跃跃欲试!机会终于来了,我有幸参加青年教师赛课,初赛我上《反冲》一课,顺利进入决赛;决赛中我上了一节科学课《一杯水的观察》,效果特别好,还使我觉得上科学课特别轻松!我就来谈谈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我有幸担任了一次小学《科学》教学大比武的评委工作,选手们比赛的内容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的第一课《纸的观察》,作为该单元的起始课,这一篇课文共安排了3个活动:一、描述一张白纸的特点;二、比较纸的不同特点;三、观察纸的纤维。本课的教学以对纸的观察为主线展开,把重点放在比较各种纸的不同以及观察纸的纤维上,而难点则是纸的共同特征——有纤维。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却屡有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11.
在现行自然教材的使用中,怎样运用《科学课程标准》来设计自然课,跟上《科学》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有一些做法和感想。我把自然教材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或适当做些删减处理,形成新的单元,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探究教学。如第十册《自然》第五单元里,包括了第16课《声音的产生》、第17课《声音的传播》、第18课《耳朵的科学》。根据原编者的意图,我把这三课整合后定出教学目标:首先是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引起的现象;然后启发他们认识声音有许多奥秘,产生要进一步研究的愿望和热情;其次是愿意与…  相似文献   

12.
近日,我有幸观摩了几节小学科学现场赛课。赛场上,各位老师展现的精湛教学技艺让我钦佩不已,也引起了我的深深反思。下面就以《周围的空气》一课为例,浅谈我在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上的一点思考。《周围的空气》是湘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执教老师的教学流程大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下半年,我市三年级学生也开始使用教科版《科学》教材。作为一名专职自然教师,五六年级的《自然》课必须由我教,居然让我无缘与《科学》课亲密接触,只听全市科学教师同一句话:“科学课,不好教!”这更让我这个年青人跃跃欲试!机会终于来了,我有幸参加青年教师赛课,初赛我上《反冲》一课,顺利进入决赛;决赛中我上了一节科学课《一杯水的观察》,效果特别好,还使我觉得上科学课特别轻松!我就来谈谈我的体会:一、课前准备多,课上约束少“充分的准备,是上好科学课的保障。”科学课是孩子们的探究课,没有东西,还探究什么呢?所需材料不仅老师应…  相似文献   

14.
前段时间我执教了教育科学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课本内容很简单:一段引入文字、四个问题、一张图片。表面上看,也许不到十分钟这节课就该结束了,有必要上满一节课吗?能完成一节充实的课吗?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鱼儿的奥秘》一课选自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访鱼儿》。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以学生常见的动物——鱼做为切入点,自然生成了《鱼儿的家》、《鱼儿生活得好吗》、《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鱼儿的奥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课题。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结束课,通过前期的层层铺垫,本课最终将教学目标指向了“鱼类的共同特征”这一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6.
鲁桂红 《科学课》2009,(1):36-38
教材分析;《鱼儿的奥秘》一课选自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访鱼儿》。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以学生常见的动物——鱼做为切入点,自然生成了《鱼儿的家》、《鱼儿生活得好吗》、《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鱼儿的奥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课题。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结束课,通过前期的层层铺垫,本课最终将教学目标指向了“鱼类的共同特征”这一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7.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和广东省吴向东小学科学工作室合作举办了一次和美国教师“同课异构”的活动,选择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学期《生物与环境(二)》单元的《维护生态平衡》一课。在这次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我和美国的一位科学教师对本课进行了同课异构,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我有幸担任了一次小学《科学》教学大比武的评委工作,选手们比赛的内容是教科版二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的第一课《纸的观察》,作为该单元的起始课,这一篇课文共安排了3个活动:一、描述一张白纸的特点;二、比较纸的不同特点;三、观察纸的纤维。本课的教学以白纸的观察为主线展开,把重点放在比较各种纸的不同以及观察纸的纤维上,而难点则是纸的共同特征——有纤维。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却屡有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19.
今年4月,省创造性教学研究课题组在长沙市修业学校举行研讨活动。我作为课题组的成员,为该校二年级40名7-8岁的孩子上了一堂自然课——《搭纸桥》。课中,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创造力,仍历历在目,激励我记下这难忘的一课。上课前,每张实验桌上摆有30块木块、2座d。纸桥、10张纸、l张实验记录表、l个装有勺子的纸袋放在实验桌的抽屉里。上课了,那一双双饱含着疑问的眼睛看着老师。我微笑地望着孩子们,拿起一座小纸桥,将一张纸搁在桥上,“看,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一座小桥。”“对!这是一座小纸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搭纸桥。…  相似文献   

20.
一、说教材《太阳》是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课。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探索自然,热爱科学”这一主题来编排。《太阳》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这篇常识性的精读课文,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说明文打下初步的基础。这篇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1至3自然段集中介绍了有关太阳远、大、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