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报纸上标题里带问号的新闻越来越多了。《地球人是火星人的后裔?》《李连杰下月淡出影坛潜修佛法?》《张爱玲遗作是自传体小说?》《女友流产儿是布莱尔骨肉?》《怪!火星上哪来的垃圾?》《周杰伦身患骨癌?》《苏慧伦染性病?》《红楼梦是清世祖董小宛情爱史?》《布莱尔窃听希  相似文献   

2.
秋乡 《今传媒》2004,(2):24-25
春日阳光很刚烈的一天,打开《三秦都市报》,看见了五个整版的《五曲湾纪事》,兀自叫到:“呀!这么平实的标题,这么长大的文章,谁看?”  相似文献   

3.
什么样的标题是好标题?怎样制作好标题呢?“好的导语和标题是快捷的概括,它们能让读者放下手中的活,去读这篇报道”,《先驱电讯报》执行总编布里安库柏在《美国编辑》中这样写道。对于财经媒体来说,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经济贸易间的密切来往,资本市场的瞬息万变,广大投资者、决策者以及新兴中产阶级就急需通过财经媒体了解更加直观明了的信息,以便其快速果断地选择。渐趋日报化的财经媒体,开始将标题的制作作为其职业化、专业化的一个窗口。财经媒体该如何在“议程设置”上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引起其阅读欲望,如何制作出吸引读者注…  相似文献   

4.
秋乡 《新闻知识》2004,(6):29-30
春日阳光很刚烈的一天,打开《三秦都市报》,看见了五个整版的《五曲湾纪事》,兀自叫到:“呀!这麽平实的标题,这么长大的章,谁看?”  相似文献   

5.
邻居家一位上初中的学生拿着一张报纸,指着一则标题问我:“叔叔,这‘6个亿’是什么意思?”我随口答道:“6亿元呗!“”那报纸上怎么不说明?”这位初中生的问话,使我有些茫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领导同志平时说话或者会上作报告,在讲到“钱币”时,每每爱讲“x亿”或“x个亿”。翻阅报刊,这类现象屡见不鲜。随手拈来一张《新华日报(》2006.2.5),发现两个标题中有此表述法。其一:“我省居民春节刷卡达4亿”;其二:“扬州麦客去年赚回3个亿”。看了这类标题,总觉得令人费解与反感。这“达4个亿”,究竟是刷卡量达4亿人次?还是刷卡消费金额达4…  相似文献   

6.
世界大赛刚刚开始,代表队就胜利归来了。你见过这样的事吗?4月24日《燕赵都市报》体育版头条套红大标题就是这样说的:《大阪世乒赛昨日开战 中国男女队双双凯旋》。  相似文献   

7.
我发现,《燕赵都市报》非常热衷于使用“黑名单”这个词。现举一例如下: 2001年7月26日十八版标题:《一批不合格药品上了“黑名单”》。 每读到“黑名单”我就生疑:“黑名单”是什么玩艺儿?是褒义还是贬义的?文中不见解释。但从报道内容不难看出,上  相似文献   

8.
渝文 《今传媒》2006,(2):59
重庆市5名歹徒绑架两名从事美容工作的女孩后连窜三区县一案告破。2005年12月6日,5名犯罪嫌疑人被移交检察机关。12月7日,《重庆晨报》、《重庆晚报》、《重庆商报》、《重庆时报》、《重庆青年报》、《重庆法制报》都对此进行了报道。其中《重庆晚报》和《重庆青年报》从猎奇的角度制作标题,本末倒置、很不妥当。现将两报标题抄录如下:《重庆晚报》为一行式标题:《绑架发廊妹协议“求财不劫色”》。《重庆青年报》为两行式标题:正题为:《“君子协定”管不住贪色绑匪》,副题为:《沙区、璧山、长寿警方24小时内破获一起绑架强奸案,5嫌犯全部…  相似文献   

9.
陈翔 《新闻记者》2007,(9):49-50
编辑本位:以个人表达为中心所谓标题制作的"编辑本位",就是在编辑个人兴趣爱好主导下的一种标题行为。其具有四个特征:个人中心化——在标题制作中无限体现个人存在,甚至强行灌注个人话语,把标题表达推向个人极致。比如某报有一则人物通讯标题为《向太阳追问明天》,报道的却是一位  相似文献   

10.
一篇成功的言论,它的标题一定要追求冲击力、诱惑力、亲和力,一定要新颖独特、富于创意,要有“让你打个激灵”的效果。下面就能达这种效果的报纸言论的标题艺术略陈一二。大胆设问,发人深省成功言论的突出特征是“鲜明”,鲜明的言论标题采用的常用手法是设问,设问能一问中的,发人深省。如: 《领导的话是通用货币?》(《工人日报》2001.4.11) 《面具离灵魂有多远?》(《教师报》2001.6.25)  相似文献   

11.
人们打开报纸,首先看到的是版面上一个个大大小小、浓淡交错的标题。好的新闻(包括通讯)标题,如同人们的眼睛,能传神,富有魅力。有些好标题,不仅当时能抓住读者,扣人心弦,而且使人久久难以忘怀。象《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西瓜兄弟》、《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等。这些新闻标题,是我们新闻界的老前辈在战火中精心拟制出来的。离今三四十年了,依然记忆犹新。标题作得好,版面则更有生气。一张报纸,版面上如果没有几个引人入胜的标题,便很难  相似文献   

12.
黄鸿森 《传媒》2003,(3):48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3月21日刊出《我酷我怕谁》(标题颇“酷”,以下简称《酷》)一文。读后有点想法,写出来求正于方家。《酷》文说:  相似文献   

13.
学学"希望新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女人比男人多活四年半》——这则标题醒目地放在5月20日《武汉晨报》头版二奈的位置。读罢报道,我突然想,要是在有些报纸编辑手里,说不定会突出其抢眼的“卖点”,把标题做成《武汉男人比女人少活四年半》,这岂不刺激得多?  相似文献   

14.
“梦里依稀救命人,一十六载寻恩路”,这是《辽沈晚报》副总编马为同志为大连女孩寻恩首次报道修改确定的标题,一个普通的寻恩报道,为什么会在全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一个普通的寻恩报道,怎样转化为寻找真情、知恩图报的策划活动?一个不一般的故事2月5日早上,《辽沈晚报》特派大连记者刘红涛在网上搜索,在大连当地的一个论坛里看到了一则题为《寻16年前救命恩人宁忠良、杨学军》的帖子。记者感到十分好奇:为何过了十多年才想起要寻找救命恩人,神秘的寻找者是谁?帖子背后是怎样一个离奇故事?出于职业的敏感,记者立即与发帖人取得了联系。经过简…  相似文献   

15.
制作标题有什么要求呢? 首先是简洁 如《人民日报》1990年6月4日头版头条新闻标题《稳定压倒一切》,《农民日报》1990年3月14日头版标题《少生孩子多栽树》等都是减到再不可减的程度了,标题简洁,除了作者有精雕细刻的耐性外,还要有文字素养和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6.
在1986年5月12日的《新华日报》上,有一个好标题:《一个成功者的负疚》。细读内容,寻味之余,越发觉得这个标题好。好在哪儿?我想,不妨用“新”、“深”、“美”三个字来概括。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能否吸引读者,关键的第一步是看标题怎样。标题新颖独特,就能引人注目。当我蓦地瞥见这一标题时,心想:成功者理应高兴万分,怎么会“负疚”起来?反差之大,令人感到新奇!怀着疑间,我迫不及待地读下去。读毕,方知是赵绍龙同志写的一篇人物通讯,介绍淮剧  相似文献   

17.
标题党经常遭到各方面的批评,既有来自报纸的火力(如《人民日报》刊文批评标题党是精神污染),又频繁受到普通受众的吐槽. 人们为什么痛恨标题党?一是标题党经常夸大事实、耸人听闻,看标题天雷地火,看内容云淡风轻,比如标题是《李湘在大街上被人强行拖行,有图有真相》,实际内容却是图片上一个人拖着印有李湘代言品牌的宣传纸袋在走路.二是低俗化,看内容阳春白雪,看标题下里巴人,跟把《水浒传》改写为《3个女人和105个男人的故事》一个套路.三是牵强附会,标题与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福建石狮一微信公众号曾发布一篇文章,标题是《昨晚,石狮,震惊全国!  相似文献   

18.
怎样使文章的标题具有夺人魂魄的魅力呢?——在标题中设置悬念可谓一法。怎样在标题中设置悬念呢? 一、标题标出令人惊讶、诧异构新鲜事实,甚至人们闻所未闻的新奇事实可以造成悬念。如:《男人生小孩》好怪,男人生小孩?这篇社会新闻,并非实有其事,男人生小孩也只是一位博士的科学设想。但是,这种设想本身稀奇、有趣。标题抓住读者心理,巧设悬念。它如:《会飞的猪的一生》(人们闻所未闻的新  相似文献   

19.
刘阳 《军事记者》2006,(11):16-17
只要翻开报纸,我们就会发现多数通讯的标题比消息的标题灵活、丰富、形象、生动。有的是一句歌词,如:《该出手时就出手》、《叫我如何不想他》;有的是一句名言,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十年磨一剑》:有的是一句大白话,如:《就是要有这样一股劲》、《有话好好说》;有的是一句引语,如《“人到难处,要拉一把”》、《“解放军好”》;有的是一个问句,如:《为什么会把“令箭”当“鸡毛”?》、《“走麦城”的教训在哪里?》等等。这些标题看起来五花八门甚至有点随心所欲,事实上却形象生动、哲理丰富、意味无穷。细细品味你还会发现,凡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标题大都具有这样两个特征:一是“活”、二是“实”。相反,凡是引不起读者兴趣的标题,要么是漫无边际、不知所云,要么是直白得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一个好的通讯标题,是“活”与“实”的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活是相对的,是新闻标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实是具体的,是新闻本质的要求。毛泽东同志说过,标题要有内容,“活”而无物,标题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实”而不活,就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在制作通讯的标题时,在实的基础上应尽量把标题做活一点。有的同志说你又要“活”又要“实”,哪那么容易?正因为不易,这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追求的境界。怎样才能把通讯的标题做得又“实”又“活”?认真研究分析一些优秀通讯的标题,我想大致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规律:一是抓住根本,贴近读者。这是把通讯的标题做活做实的基本要求。有关心理咨询的稿件很多,但让人看了眼睛一亮的是《给你一个好心情》这一标题。此稿刊出后,无论编辑记者还是广大读者无不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好。为什么?因为作者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本质。正如作者所说,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心情,心情好了一切都好。而以往的报道往往把焦点放在工作上,而没有将立足点放在人即官兵身上,落脚点不同,收到的效果就不同。作者正是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根本,尽管炒的是别人吃过的剩饭,却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贴近了读者自然也就打动了读者。“千斤难买好心情,谁都希望有个好心情。”《给你了一个好心情》看似轻松直白,却宛如平常一首歌,一下子唱到了官兵的心坎上,既鲜活又贴近实际,这难道不是活与实的最好体现吗?  相似文献   

20.
《工人日报》1998年2月8日,星期刊一版“生活一隅”栏目中一篇题为《刘家义务修伞四十年十万》的消息,其标题令人费解。《刘》作为一篇消息的标题,其中“四十年十万”是什么意思呢?通过看其内容才知:“在赣中永丰县城恩江镇,年逾七旬的刘崇信、胡莲英夫妇近40年来义务修伞十多万柄,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但在标题中用“四十年十万”又怎能让读者明白呢?况且此标题从语法上分析也不通顺。因此,笔者认为《刘》不能做标题,不妨改为《刘家义务修伞》更为简炼,或改为《刘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