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导语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导语设计得当与否是决定整个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巧妙的导语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较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导语是如  相似文献   

2.
导语,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课文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一堂语文课.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教师一开始上课就得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导语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步骤,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祁学风 《青海教育》2005,(11):30-30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对一篇新教材的学习欲望及学习效果与教师的导语有很大联系。成功的导语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登堂入室。然而,历史课传统的导语多是新旧联系式,即联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但这样一来就显得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因此,不妨因课而异,创新导语设计。  相似文献   

4.
<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语,就是一节课的良好开端。在一节课讲的开始,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设出诱人的学习情境,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十分重要,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谈谈课堂导语的设计。一、以旧引新,温故知新在数学学科中,新知识与旧知识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很多新的数学知识常常是通过解决旧的数学问题而获得的。因此,教师在新课引入时,注意以旧引新,温故知新是十分重要的,我在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节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前面我们已经学习  相似文献   

5.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汉语文教学实际,现将我在教学中总结的几种导人法介绍如下。 1、复习旧课引入法 在导语设计中,一般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因此,可以借助与新教学内容有关的旧知识,把学生对新课文的新鲜感转化为学习兴趣,自然、流畅、巧妙地引导学生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如《看云识天气》的导语设计:  相似文献   

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就能充分发挥出来,收到的成果才会理想。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依据教育教学目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一、科学设计导语,自然导入新课对于一节成功的历史课来说,教师设计的精彩的导语,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可有效  相似文献   

7.
一、温故启新式即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以前所学旧知识的回顾、复习过渡到对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教学上来。由于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知识之间,特别是同一册教材内部的章、节、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因此,安排这种温故启新的导语,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始终保持着与旧知识的联系,而不感到突然、陌生,新旧知识之间连接得自然、顺畅。例如,  相似文献   

8.
正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开头是非常关键的,也就是怎样由旧课很自然地导入到新课.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重视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过程-导语,因此,每一位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都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导语,研究导入的艺术性,促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勇于想象,敢于创新.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对课堂教学的导课艺术试用了以下几种导课方法.一、开门见山式导课教师上课就单刀直入地告诉学生这堂课要讲的内容、重  相似文献   

9.
新颖有趣的导语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主动性、积极性 ,从而拉开一堂课的成功基调。因此 ,导语的设计必须讲究艺术性。设计灵活多样的导语须从以下几个“着眼点”入手 :一、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 ,复旧引新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 :任何知识的建构都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生长起来 ,并借助旧知识得以实现的。因此 ,在讲授新知识前 ,选准为新知识提供最佳关系的旧知识 ,切实地进行复习 ,引出新知识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如在教学《角的度量和认识》一节时 ,我先复习了直线和线段的特点 (旧知识…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数学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开头是非常关键的,也就是怎样由旧课很自然地导人新课,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重视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过渡导语.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都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导语,研究导入的艺术性,促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勇于想象,敢于创新.本人在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课堂教学的导课艺术成功的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导语在教学活动中是导入新课的语言,它直接影响着课堂主体教学的效果。地理课一般一课时教学一篇课文、因而导语尤为重要。传统的导语是由旧引新,如果千课一律,就显得平淡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天性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成份。上课伊始,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其迅速“到位”,就要设计出一些形式多样的导语。  相似文献   

12.
<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更高,思维就会更活跃,聪明才智就会得到有效发挥,学习效果就会更好。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巧设导语是启发学习兴趣、驱动学习动力的有效方法。每节课开头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快慢。要想将学  相似文献   

13.
导语是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本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达到教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导语”不仅是一堂课的“序幕”,而且是每节新授课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它虽然在一课时中占的比例很小,但在整个教学结构中却有独特的作用。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段新颖精彩的导语,能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学习的氛围,为新授课教学做好铺垫。教师精心设计导语,会使学生从新课一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感染、激励,从而进入一个具有勉力、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数学世界。在小学数学课中导语的设计应注意突出以下几点。一、“导语”要突出一个“近”字所谓近,就是“导人”的内容与所学新知识联系紧密,靠得最…  相似文献   

15.
《宁夏教育》2010,(7):92-92
导语是一堂课开始之际,教师用来导入新授知识的话。~般只有几分钟,但在教学过程中却丝毫不能忽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稍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导语,总是期望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能通过导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张娴 《河南教育》2005,(6):33-33
在数学教学中,精彩的导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是确保一节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环节。所以,数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把导语设计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来准备。一般说来,以下几种导语模式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7.
课堂导语是教师在讲新课之前精心设计的一段引人入胜的教学语言。好的导语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尽快诱发学生开启思维,启迪记忆。对学习提高兴趣。为了更好地发挥导语的作用,在设计导语时应如何注意呢? 一、展示新旧知识联系点 知识的学习要求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可以采用复习导入、回忆导入、小测导入等方法,唤起学生对部分知识的回忆。然后过渡到新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顺理成章地接受新知。 二、给学生期待信息 从教育学、心理学观点看,思维上暂时的困惑能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结合教学重…  相似文献   

18.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那么,怎样才能合理、有效地以导语引入语文的课堂教学,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呢?一、导语要有启发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大量实践  相似文献   

1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如果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以积极的情感去探索、实践、创新,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为此,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1.利用精彩导语激发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要有创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精彩的导语能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气氛,它是"点燃快乐课堂的火种"。导语设计要仔细推敲,挖掘新意,让学生以愉悦的状态投入学习。如在教"比例尺"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不出门,就可以知道城市间的距离、河流的长度、楼房的高  相似文献   

20.
陶媚娜 《甘肃教育》2014,(10):94-94
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对某个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动力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教师一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对新知识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