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印象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电视广告在传播商业信息的同时,掩映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因而从对电视广告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女性身上,可以一定程度的窥探电视媒体的性别意识和性别立场,解读女性作为独特社会文化群体是如何传达时代的声音的。 当前,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电视广告中已经出现独立、自信、美丽的现代职业女性形象。但由于受到性别心理差异和社会传统心理的影响,女性形象的“物化”倾向和“性别歧视”倾向仍然严重存在,强烈的性别角色差异形成了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刻板印象。 本文从传播学、社会性别学以及女性意识形态等相关理论支撑下的广告女性形象分析入手,试图解析当前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印象形成的类别、原因以及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并对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未来变化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选手谷爱凌为个案,基于341篇新闻媒体报道和11980条新浪微博评论的词义共现网络分析,采用文本分析法从自塑和他塑两种视角解读其媒介形象,为新时代中国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建构提供策略参考。研究认为:谷爱凌的自塑形象是独立自律的成功女性运动榜样,具体建构路径包括专业竞技领域的性别平权、从原生家庭汲取女性鼓励、拥抱商业并重新定义美与时尚以及主动进行女性体育发展的议题设置;谷爱凌的他塑形象是友善、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体育形象大使,具体表现为热爱并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传播关爱队友、尊重对手、挑战极限等奥林匹克精神,并在社交媒体平台与Z世代粉丝平等友好互动。由此提出新时代中国女性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的女性形象模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视角即以社会性别观点来观察社会,发现哪些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事实或歧视女性的事实被视为当然合理,导致了对女性发展、人格、利益和权利的损害。人们通常认为,传媒形象“真实地”、“直接地”表现了现实,但社会性别理论则指出,传媒中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经过了男权文化的调整,表现  相似文献   

4.
“社会性别”通过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性别的区分,强调了性别的社会建构性。《申报》作为上海近代发行最久、最具代表性的商业报刊,其中对“3B原则”中的美女形象运用也使其成为商业报刊经营的成功典范。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经典,且深入人心,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消费文化,也实现了对于女性这一社会性别的建构。通过长期的熏陶与浸染,画报女性的形象得以固定,完成了一种消费文化下的形象建构。  相似文献   

5.
社会总是以类型化的眼光看待女性角色和女性形象。当今大众传媒重点建构的女性形象可归纳为贤妻良母、女强人和受难者等三种社会类型。构成社会性别的文化标识对个体的生活和社会机制的运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生活在多媒体的社会语境中的现代人而言,媒介所塑造的性别刻板形象、所反映的性别陈规和性别歧视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6.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环境里,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权力主体的眼光所过滤,未能反映出多样化的真实的社会现象,存在着对女性固定成见、性别歧视等刻板成见,并跟随权力主体的要求而创造着新的女性形象,笔者将其概括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并结合以往的相关材料、案例,予以分析和讨论,旨在呼吁改善广告中那些失实的女性形象。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来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更加利于两性平衡发展的广告环境。  相似文献   

7.
当前情感剧中涌现出大量新型的女性形象。她们事业成功,经济独立,对爱情和家庭有着鲜明的要求和判断。但这些女性的坚强勇敢、独立自主往往是暂时的。在关键时刻,女性总不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不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事业成功或家庭幸福。而另一类事业或家庭成功的“女强人”,只是性别为女性的“男性形象”。她们展现的是男性标准。这两类女性人物实质上展现出一种“伪女性意识”。即:女性表面上拥有自我意识,实质上处处依附于男性、从属于男性、以男性为标准。  相似文献   

8.
穆宇婷 《东南传播》2022,(6):118-121
影视剧中的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一直经历着深刻的历史流变,这类变化既是现实生活中作为社会人的男性和女性相互心理期待的结果,也是影视剧中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双重镜像的结果。在数字时代,男女的影视形象与现实中的男性和女性之间发生的虚拟的情感互动愈加现实化,这既体现为现实中性别权力关系转变的逻辑,也体现出当前影视剧创作中两性形象关系趋向“逆转”的一般规律,女性自我也因现实和影视的双重镜像的作用而发生变化,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女性时尚杂志广告通过性别的呈现方式,构建着我们关于性别的认知.虽然女性时尚杂志及广告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呈现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形象,但仍然摆脱不了传统性别文化的束缚和影响,女性依然没有彻底摆脱男性的附属物的身份.本文在总结目前女性时尚杂志广告中常见的女性形象的基础上,批判女性时尚杂志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定位刻板化、地位模糊化、形象商品化,希望在消费“她时代”的背景下,女性时尚杂志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能更丰富、更自主、更鲜活.  相似文献   

10.
当前情感剧中涌现出大量新型的女性形象。她们事业成功,经济独立,对爱情和家庭有着鲜明的要求和判断。但这些女性的坚强勇敢、独立自主往往是暂时的。在关键时刻,女性总不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不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事业成功或家庭幸福。而另一类事业或家庭成功的"女强人",只是性别为女性的"男性形象"。她们展现的是男性标准。这两类女性人物实质上展现出一种"伪女性意识"。即:女性表面上拥有自我意识,实质上处处依附于男性、从属于男性、以男性为标准。  相似文献   

11.
袁莉 《今传媒》2016,(1):68-69
如今的大众传媒报道自觉或不自觉地贬抑女性形象、对女性性别定型等,以致男权主导的社会文化和性别秩序依旧存在,这对大众心理和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从社会性别视角和女性立场出发的女性主义媒介批评,辨析媒介内容中的性别歧视因素,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和自由发展,蕴涵着妇女解放的深层诉求.本文以媒体对最美乡村女教师郜艳敏的相关报道为例,从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角度分析传媒报道应该从传播性别平等的文化理念、注重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建立相关监测机构、为歧视女性形象的行为作斗争、提高女性自身的主权意识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2.
<正>媒介在建构女性形象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带有对社会性别的预设和假想。在媒体中, 女性如果不是以令人惊艳的美女形象出现,那么通常就以被污辱和被损害的角色出现, 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来作为被同情被关注的对象。她们不能受教育、不能平等竞争、遭受情感上的伤害,更糟糕的是有些还遭受着暴力和虐待。两极化的形象类别极大地妨碍了受众对女性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掌握着话语霸权的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诠释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受众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女性社会性别的理解与把握。很多时候,受众,包括女性自己都在铺天盖地的娱乐节目、电视广告、时尚手册中迷失了自我,越来越多的女性追逐着媒体为自己打造的纸醉金迷、霓裳艳影的童话世界,而抛弃了女性作为社会主体存在的角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媒中的性别歧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歧视通常是指由社会文化形成的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对女性在人格尊严、权利分配、角色评价及发展机会等方面的不公正态度和限制性行为。当前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既表现在个体的偏见和行为上,也表现在社会文化对女性的特殊规范和限制上还表现在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定型化虚拟塑造和对女性价值权利的漠视及性别观念导向的错误。本文试图从性别视角,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即在承认男女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对男女具有同样的人格、同样的尊严、均等的权利和发展机会的认识)对大众传媒中性别歧视的一些表现及其危害作些分析。一、大众传媒中最常见…  相似文献   

14.
虞澍 《东南传播》2022,(9):137-140
2018年以来,情感观察类她综艺在国内大行其道,其涉及多种话题,包括恋爱、婚姻、亲子等。但随着该综艺类型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半熟恋人》《再见爱人》等聚焦于“大龄系”情感观察类她综艺以其细分化独特优势收获无数关注。内容建构、叙事与解码建构、资本建构三方面是该类综艺中大龄女性形象的塑造的基本建构路径,其呈现出外在标准化、内在分裂化的女性形象,这种形象依然符合传统性别观念下女性形象的塑造,是男性“凝视”下的产物,是以资本为背后推手的标签化的女性规范式形象。  相似文献   

15.
张可 《青年记者》2009,(20):77-77
当前一些广告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需求而走向庸俗化,太多的广告以“美女”作为促销手段,片面强调了女性的观赏价值,广告对女性形象的表述、女性角色的定位、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定都存在着明显的误区。本文试图对当今广告在性别角色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做简要梳理,并思考如何在广告中提倡先进的性别意识,加强女性主体意识,塑造健康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声音关切着技术、知识、情感、权力等多重要素,在声音媒介的技术演进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失衡现象,而播客被认为具有推动女性主义思潮的潜力。本文基于对小宇宙App的女性议题播客的扎根研究,发现其声音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着情感连接、性别文化资本、社会性别实践三个维度,能够完成知识共享、理性讨论、社会文化潜力释放、情感连接。同时,以声音为载体的播客较之于以文字图像为载体的其他网络媒体平台在性别议题的讨论时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23):14-20
考察父权制性别规范与女性主体性意识之间的互动过程,是研究宫斗剧性别观念的重要思路。《芈月传》凭借情欲的知识化和权力的道义化,将女性建构为远离权力的纯洁形象,从而加重了女性对于男性的依赖。《后宫·甄嬛传》所建立的女性同盟尝试摆脱男性的帮助,并利用女性情谊的正面价值,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父权制关于女性欲望的刻板规定。《太子妃升职记》则通过耽美、百合等网络性别文化元素及污秽意象的呈现,以性别狂欢的方式消解了父权制性别规范的严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相雯 《新闻世界》2014,(6):249-250
社会性别是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我们现今追求社会性别平等的一个重要概念。社会性别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世界、分析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以家庭伦理剧塑造的女性形象为基础,分析当代家庭伦理剧反映的女性形象变化。  相似文献   

19.
当下我们的生活充斥着五花八门的广告,在达到商业目的的同时,还折射、反映现实,传递着当前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性别观念,反过来对现实文化起到引导作用。所以广告中所反复再现的女性形象,会影响大众对女性的认知,同时影响女性的自我意识,这就是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广告传媒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11):22-29
2012年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是一部以女性角色为主体、展现女性成长的电视剧作品,剧中构建了一个"男权独尊"的极端父权社会(后宫),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而同时,剧中的女性亦通过"利用"自身的性别特征而最终在男权制度下赢得自身的权力地位,展现了女性主义的自觉。本文试图着重关注"身体"符码在剧中的呈现,以文本分析的方式,阐释电视剧文本对女性形象的构建及其折射出的性别政治与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