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继《雷雨》之后,曹禺又于一九三六年发表了四幕剧《日出》。这两部剧作的相继问世,使曹禺步入了著名剧作家的行列,也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雷雨》的创作已表明曹禺是一个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勇于探索的作家,《日出》  相似文献   

2.
曹禺的话剧《雷雨》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雷雨》初载于1934年7月1目《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原作包括序幕、第一至四幕主剧、尾声六个部分。但在东京首次公演时,因“原剧太长,‘序幕’和‘尾声’不得已删去了”。自此,“序幕”和“尾声”就因自身以及外在的原因而被长期忽略,  相似文献   

3.
曹禺的话剧 ,确立了中国话剧剧场艺术 ,中国的现代话剧由此走向成熟。曹禺的话剧具有诗一般的抒情风格 ,这是因为作者成功运用了缤纷多彩的意象。我们可以从曹禺的四部著名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和《家》中看到这一鲜明的特点 ,从而了解意象对于表现人物性格情绪、传达作者写作意图以及增加作品艺术色彩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曹禺的《雷雨》等话剧创作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在话剧语言艺术上,他充分发掘了“话”的表现力。在话剧作品中,能使语言诗意化和音乐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第一座丰碑的《雷雨》,在不同时期,人们对《雷雨》给予了不同的理解和再创作。通过曹禺的阐述,可看出被作者称为剧中的第九个角色——“雷雨”才是真正的主角。自然现象的雷雨和雷雨的象征意义构成其完整的统一体。由此,表现了作者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关注、对人性的洞察。  相似文献   

6.
作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曹禺,其蜚声中外的经典话剧《雷雨》,不仅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无数次被搬上话剧舞台和影视屏幕,而且于中国现代话剧史深具重大影响。《雷雨》剧本中的场景布置、服饰描写、舞台灯光设计、结构技巧,非常出色,为整个话剧的出彩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曹禺的《雷雨》等话剧创作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在话剧语言艺术上,他充分发掘了“话”的表现力。使语言个性化和动作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早期话剧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戏剧舞台上出现的一种新剧,又叫明戏。本从化接受的视角,探讨了早期话剧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大众的关系,揭示了艺术移植及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民族化审美积淀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曹禺的成名话剧《雷雨》被称为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的主人公周萍也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和神秘性让研究者着迷。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周萍进行评析,得出周萍的罪恶感既来自于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又来自于他对乱伦禁忌的触犯这一结论。同时,通过分析又认为周萍的性格的塑造与曹禺本人的心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曹禺的《雷雨》等话剧创作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在话剧语言艺术上,他充分发掘了“话”的表现力。在话剧作品中,能使语言诗意化和音乐化。  相似文献   

11.
《雷雨》是曹禺话剧的成名作、代表作,其创作成功确立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的地位,也是中国话剧学成熟的标志之一。在中国现代学领域,人们常说,话剧本是“泊来品”(外来形式),20世纪初引进中国,最初只是翻译改编外国题材,后来的创作也以独幕剧居多。思想艺术容量大的、成熟的多幕剧问世,则是30年代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2.
话剧在我国自“五四”时期始有人进行创作,但是一直到1934年曹禺《雷雨》的出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才臻于成熟。《雷雨》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几十年来对《雷雨》的研究也是极其充分的,如关于命运观念,关于人物形象,关于戏剧冲突的主要线索,关于剧作诗化的语言以及剧作的民族化等等。但是同一现象如果用另外一种理论眼光去重新观照,也许会有一些有趣的新发现。我想探讨的是《雷雨》的话剧语言艺术。 还有一点必须先弄清楚。我在本文中的分析主要是针对中学课文《雷雨》(节选)进行的。因此。行文中间常常尽力立足选文,不过偶然也涉及到全文的种种复杂关系。 高尔基说过,“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一发表就震动了文坛,剧作家以卓越的艺术才能为我们展现了人物之间令人震撼的复杂关系,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其中最独特、最耀眼的就是蘩漪。本文试图从戏剧的矛盾冲突入手来分析这位女性的爱恨情仇。  相似文献   

14.
一、为什么说《雷雨》、《日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  相似文献   

15.
认识曹禺:曹禺(1910一1996)中国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曹禺的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其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蜚声海内外。特别是《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曹禺的作品,对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和大学也都争相介绍和上演他的剧作,曹禺已成为一位走向世界的艺术大师。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W·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对话剧《雷雨》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尝试,充分利用辩论与表演等课堂教学艺术,展现话剧的魅力,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剧本的翻译历来被认为非常棘手,它难在如何使译本即符合舞台表演的需要,又不失其作为文学作品而承载的文化传递作用。《雷雨》它不仅是曹禺先生话剧代表作,而且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性作品,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1958年,王佐良和巴恩斯合译的《雷雨》英译本出版,收到广泛好评。本文以此译本为例,研究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戏剧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34年曹禺创作了杰出的四幕话剧《雷雨》,曹禺因之成名,《雷雨》及其之后的《日出》被誉为中国话剧成熟的标志。的确,曹禺熟练地运用了话剧这种外来形式,并自如深刻地表现了本民族的生活,在人物塑造,在话剧结构及动态语言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直至今日,《雷雨》中的人物命运仍然牵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并无不叹服其现实主义的伟大创造力。  相似文献   

19.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成熟的标志,它的诞生,在20世纪的中国话剧界,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雷雨”。虽然曹禺一再否认自己对他人的借鉴,但是无论情节发展、主题意蕴还是象征隐喻,曹禺的《雷雨》受到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的显著影响,已经被相当多的研究者所关注。依据加拿大著名文艺理论家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两部剧作的原型叙事结构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0.
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我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和其他经典性作品一样,《雷雨》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但它毕竟又是“剧”———一般地,我们就要用观察剧的眼光、剧的评判标准去赏析它、界定它,而现在,鉴于更深入地探讨和把握剧作文本的目的,笔者将从“诗”的角度谈谈《雷雨》另一独特之处———存在于剧作中的“诗化”现象。早在1935年4月,《雷雨》东京首演之前,在回答导演吴天、杜宣有关如何对剧本理解及演出处理等问题时,曹禺就业已明确表示:“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