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看到一位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兼记者写的文章。文章作者把当今记者工作中经常碰到的会不会电脑、会不会开车、懂不懂外语、用不用手机、会不会刷卡,归到“时尚”一类。作者对上述几种技能都不怎么在行,但却流露出有点沾沾自喜的感觉。我认为这种感觉不怎么对。新闻工作者在当今社会应有一种紧迫感,除了思想、政治要跟上形势外,各种应具备的技能,也该尽快地掌握住。 我作为教新闻学课的教师,就常常有落伍之感。因为比起现在的学生,我辈在文革中耽误了不少宝贵的青春,外语生疏了,新兴的技术如上网、电脑的使用,都不怎么行,更何谈…  相似文献   

2.
王鸿生 《军事记者》2009,(11):40-41
当前,部队一些新闻报道员反映搞新闻出路窄、进步慢、没潜力。有些报道员为什么成长不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部队搞新闻的同志能真正认清新闻工作的地位作用,以开阔的胸襟和敏锐的眼光,努力搞好新闻工作,成才的路不仅不会窄,还会更宽;个人进步不仅不会慢,还会更快;发展潜力不仅不会弱,还会更强。那么,从认识和实践的角度看,部队新闻通讯员如何干好新闻工作呢?我觉得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煤油灯     
小时候.老家的村庄是没有通电的.更不会有今天“电化”后的各类电灯、电话、电视、电扇、电脑等高度依赖电的现代家用设备。因为童年的记忆.那些短暂的没有电的光景自己还依稀的记得一点,每当回忆这些遥远的点滴记忆.自己总有一种极其平静的感觉。这种记忆对我来说是一种财富.而对于和我同龄的人(特别是城里人)来说有点难以想象甚至夸张。  相似文献   

4.
杨红义 《大观周刊》2012,(18):128-128
“越来越不会写了,越来越被动了,越来越没劲了,感觉就是‘新闻民工’。”这是不少新闻工作者在从业多年后的普遍感受。年复一年重复自己,起初参加工作时的激情不再,文章见报后的成就感不再,职业倦怠油然而生,工作俨然成了负累。这种困惑.究竟有没有办法克服?  相似文献   

5.
元点     
石城 《视听界》2007,(6):109-109
一粒松子播进地里,长出来一棵松,不会是柏,更不会是槐或杨;一只鸭蛋孵化出来,也不会是鸡或鹅,只能是鸭;甚至同是鸭蛋,高邮麻鸭的,决不会孵化出北京大白鸭来。这是因为在它们生命原始期的胚里,已决定了它们一生的基本模样和特征。借用一个词,这胚可称是它们的元点。  相似文献   

6.
改版后的《百姓生活报》的确有使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尤其对于关注和研究陕西报业市场的人而言,这种感觉或许会更强烈一些。本以该报第244、248、252期报纸作为分析对象,拟对其广告传播特征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图书馆所具备的四项社会职能不仅不会削弱,而会继续传承和不断创新与提高,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完善更全面的服务。  相似文献   

8.
昆山佳禾CD-6651MV耳麦是一款中型头戴式耳机.采用半开放式设计,自我调整的不锈钢头条.头带弹性良好,采用大量塑料部件,局部的细节部位均衡细致.在重量方面显得更加轻巧,舒适性大大提高可以稳当且舒适地套在头上不会戴久了有一种被挤压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张晓频 《视听纵横》2003,24(6):109-111
央视记敬一丹说:“自从干了记这一行,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戒律,不许问‘请问您有什么感想’这样一类的问题”。敬一丹提出了一个记最起码但又有相当难度的提问标准。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记总是提那些外延宽泛的问题“请问您有什么感想”、“你感觉如何”等,也可以看到由于一些采访对象不善言辞,对这种“感想、感觉”不会一、二、三、四侃侃道来,采访因此陷入尴尬。  相似文献   

10.
高挑的个头,文静的脸蛋,素淡的小西服,匆匆的脚步。第一次见到凉山州农行雷波县支行的肖佑春,你怎么也不会相信她从事的是全行最不起眼的工种——打字、电子收发文,档案管理,更不会想到她会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1.
廖芳 《新闻窗》2006,(6):60-61
中国报纸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彩版,使得新闻不再是传统的白纸黑字,相对而言,彩报的色彩表现力更加丰富,它使人们能更具体地看到新闻的真实面貌。心理学研究表明,彩色的记忆是黑白记忆的3.5倍,而人的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最初的20秒内色彩感觉占80%,形体感觉只占20%;5分钟后,两者各占一半,这种状态将持续下去。这便是彩色报纸比黑白报纸更吸引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全媒体框架下,纸媒记者既是传统意义的新闻记录者,又要具有电视人的画面感觉和新闻剪辑能力,真正完成此项升级,并非一朝一夕的概念吸纳,更要有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升级系统。  相似文献   

13.
标题莫效颦     
贾岳 《军事记者》2001,(8):13-13
读(XX晚报》,二版的一个标题——《将扫雪进行到底》让我感觉总有点“别扭”,这可能是“将……进行到底”这样句式的标题出现频率过多的缘故吧,把人实在弄“腻烦”了。不就是扫个雪吗,犯得着也这么小题大做吗?报纸还会不会好好说话?  相似文献   

14.
当你从网络或报刊上再次看到“史上最……”这样的标题时,会产生乏味、厌烦乃至想吐的感觉吗?不要否认,即便你不会产生上述强烈的不喜欢,也会觉得这种表达方式太过重复、没有任何新意了——尽管自“史上最牛的钉子户”带起“史上最…….”句式的流行,不过才3年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组织归属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翻译成“组织归属”似乎更容易被接受。理论上的定义,组织归属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组织的认同和卷入程度。大量研究发现.组织归属对组织业绩有很大的影响。直观感觉上。一个军心涣散的团队也是不会有战斗力的。所以,在团队建设中,领导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营造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6.
文学艺术类     
榜中评大师已经辞世,更多的大师作品和传记却扑面而来,又让我们感觉大师永远不会离去。距季羡林先生去世已有月余,在这段时间,人们谈论他、回忆他、  相似文献   

17.
阅读秦晋     
阅读秦晋王绯秦晋对于我曾是很陌生的。只是在开会的时候远远地点个头,再离近,便感觉自己除了能冲着他一脸的善良温文说句尊敬师长的话外,就不知再说点什么。如果不是一次小范围的家庭聚会缩短了这种“会议距离”。我想秦晋不会想到把他的书寄给我,我在据说是根本就没...  相似文献   

18.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 80周年之际,人民出版社特隆重推出《毛泽东武略》、《伟人的非常之路》丛书等一批献礼图书以深切地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他们创建的丰功伟业。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文韬武略举世公认。在毛泽东诗词中我们不会忘记井冈山下“黄洋界上炮声隆”、长征胜利后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写实和浪漫,更不会忘记“六月天兵征腐恶”、“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豪放气魄。毛泽东的伟大不仅仅在于用浪漫而豪迈的语言书写战争的场景,更体现在他领导一个备受欺凌的民族浴血奋战,以人民战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是1984?也许邓小平的一段话能够回答这个问题。1984年10月11日,他在会见外宾时说:“既然中国要发展,就不能闭关自守。所以,对外开放政策不但本世纪不变,下个世纪的头50年也不会变。那下一个世纪的后50年会不会变?我看更不会变,更不容易变了。  相似文献   

20.
光炜 《新闻与写作》2007,(10):38-39
虽然博客的内容对传统媒体形成有益的补充.但博客不可能改变传统媒体的性质,更不会取而代之成为媒介的主流。[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