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合金元素Co、Nb和Zr元素对Nd-Fe-B快淬带、退火晶化带的组织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得到Pr_(2.85)Nd_(8.36)B_(5.44)Fe_(83.35)、Nd_(11.43)B_(5.58)Co_(2.37)Fe_(80.62)、Nd_(11.83)B_(5.93)Nb_(1.33)Fe)(80.91)和Pr_(2.72)Nd_(7.97)B_(6.28)Zr_(1.03)Fe_(82.00)合金的最佳退火工艺分别为700℃/10 min、650℃/10 min、700℃/10 min和700℃/10 min,相组成均为2∶14∶1/α-Fe.与未添加Co、Nb和Zr元素的Pr_(2.85)Nd_(8.36)B_(5.44)Fe_(83.35)合金相比,Co的加入提高了合金的饱和磁感应强度和剩余磁感应强度以及矫顽力,最大磁能积因此增加;Nb和Zr元素均能够提高合金的矫顽力和磁能积,这主要是由于Nb和Zr起细化晶粒的作用,既能增强晶粒间的交换耦合作用,又能阻碍磁畴的运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Nd8Fe86B6合金在不同快淬速度下显微组织的变化.当快淬速度为12m/s时,快淬带的组织为纳米晶的Nd2Fe14B相和α-Fe相;当快淬速度增加到15m/s时,快淬带的组织为少量的α-Fe相和大量的非晶相;当快淬速度增加到18m/s时,快淬带的组织为完全非晶相.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Ti-22Al-25Nb合金设计不同的热处理工艺路线,分别得到β/B2相和O相的两相合金及β/B2相、α2相和O相的三相合金;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维氏显微硬度计,研究合金在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演变、物相、相含量及显微硬度。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降低,由β/B2相和O相两相组成的Ti-22Al-25Nb合金中,O相和β/B2相的晶粒尺寸都逐渐增大;O相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加,而β/B2相的体积分数逐渐减少;合金的显微硬度逐渐增加。随着热处理温度的降低,由β/B2相、α2相和O相三相组成的Ti-22Al-25Nb合金中,α2相和O相的晶粒尺寸都逐渐增大,而β/B2相的晶粒尺寸逐渐减小;α2相和O相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加,而β/B2相的体积分数逐渐减少;合金的显微硬度逐渐增加。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Ti-22Al-25Nb合金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添加过量的稀土元素La,得到La1.2Fe13-xSix系列化合物在1100摄氏度下短时间退火后形成稳定的Na Zn1 3型结构相。分析还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在Si含量较少时,含有少量的α-Fe相和富镧相。磁性测量表明居里温度随着Si含量的增加由183K近线性的增加到214K,热滞随着Si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在各自的居里温度附近观察到由磁场引起的变磁转变特性,且随着Si含量的增加而减弱。磁熵变的最大值随着Si含量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显微组织对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矫顽力、剩磁和最大磁能积的影响.得出了要同时得到良好的磁性能,要综合考虑晶粒尺寸和软磁性含量.设计纳米复合磁体的原则应该是:软磁相和硬磁相的晶粒尺寸分别控制在10nm和20nm左右,软磁性体积百分比控制在30%~40%之间,而且两者之间充分交换耦合.  相似文献   

6.
采用化学溶液沉积法在Si(001)衬底上制备Ni0.7Zn0.3Fe2O4铁氧体薄膜,XRD谱表明样品具有单相的尖晶石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样品平均颗粒尺寸随着退火温度的上升从10 nm增加到32 nm。NZFO铁氧体薄膜磁性能与退火温度有强烈的依赖关系,薄膜的矫顽力从退火温度为500℃时的25 Oe增加到900℃时的80 Oe,饱和磁化强度也由146emu/cm3增加到283 emu/cm3,这对于现代电子器件微型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Fe-Si合金的有效性,研究了Fe-Si的机械合金化及其相变.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Fe-si粉体的机械合金化过程,结果表明:球磨初期,韧性的Fe粉体磨成块状,脆性的Si粉体磨成小颗粒;随着球磨强度的增加,韧性的Fe粉体形成层片状而脆性的Si颗粒则分布在Fe的层片间或层片上;最后,Fe-Si粉体通过原子扩散实现机械合金化.因此,Fe,Si粉体在球磨机转速400 r/min、球料比40:1的条件下,球磨15 h可以合金化.机械合金化后的Fe-Si合金经过1 243 K退火1 h可得到单相的Ot-αFeSi2;机械合金化后的Fe-Si合金经过1 243 K退火1 h再冷却到1 073 K保温1 h可得到单相的β-FeSi2.因而,单相的α-FeSi2或β-FeSi2可通过对机械合金化的Fe-Si合金进行热处理获得.  相似文献   

8.
采用速凝法制备NdFeB薄带,再经氢破制粉、压型、烧结、热处理制备NdFeB永磁体,通过激光粒度分布仪、光学显微镜以及AMT-4磁学特性测量仪等手段表征磁体的组织和性能,考察气流磨工艺对磁体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气流磨分选转速越快,磁粉粒度越细小,制备磁体的磁学性能先增加后减小,当气流磨分选转速为3 400 r/min时,制备磁体组织均匀,剩磁、矫顽力、最大磁能积分别达到14.19 kGs、907.44 kA/m和397.28 kJ/m3.  相似文献   

9.
利用改进的Preisach-DOK模型模拟得到了纵向钡铁硬磁盘及γ-Fe2O3软盘的磁滞回线、剩磁回线、可逆曲线,分析了两种样品的剩磁特性.研究发现钡铁氧体的矫顽力主要由磁晶各向异性决定,大于主要由形状各向异性决定的γ-Fe2O3的矫顾力.同时钡铁氧体具有高的Sr,小的SP75和窄的SFDr,说明其具有较好的剩磁特性.  相似文献   

10.
用两种不同沉淀剂制备了纳米Fe3O4磁性粒子,对二种工艺的主要反应条件进行了比较研究,都制备出了粒子尺寸为8~12 nm,正态分布比较好的粒子。一、25%NH3.H2O(A.R.)作为沉淀剂和pH值的调节剂,pH≥9,Fe3+/Fe2+的物质的量之比的值约为1.75,反应时间为1h,温度控制在40℃。搅拌速度为1 500 r/min;二、3mol/L氢氧化钠溶液作为沉淀剂,碱过量25%,Fe3+/Fe2+的物质的量之比约为2∶1.2,反应时间为1 h,反应开始时温度为70℃,反应10 min后将温度降至50℃,再反应50 min。搅拌速度为1 500 r/min。产品的铁含量接近理论值,干粉的磁化率也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铝合金中Fe含量较高时,在凝固过程中容易出现以粗大片状形态析出的富Fe相,降低了产品的使用性能.本文开展了熔剂法改善废铝熔体中富Fe析出形态的工艺试验,以Na_2B_4O_7、MnCl_2、Al Ti BRE(质量比为1∶1∶1)等组成熔剂,在730~750℃加入废铝熔体中,加入量为2%并在30 min内完成浇注,富Fe析出相可以较为规整的形状析出,颗粒较细小且分布较为均匀,铝合金性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经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的LaFe11.6Si1.4合金的相和组织结构,并探究其相变机理.铸态LaFe11.6Si1.4合金在高温热处理时经历包析反应和包晶反应.在低于1423K左右时,铸态LaFe11.6Si1.4合金发生Fe(Si)+LaFeSi→1∶13固固包析反应;在1423~1593K,发生Fe(Si)+LaFeSi→1∶13固液包晶反应;在1593~1739K,已形成的1∶13相熔化,合金处于固相Fe和液相两相区.基于相变热力学及动力学的因素,铸态合金在1523K附近具有最大的包晶反应驱动力,LaFe11.6Si1.4合金热处理5小时后,合金1∶13相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制备4种不同锰镍比的TWIP合金铸铁,研究了锰镍比对Fe-Mn-Ni系TWIP合金铸铁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锰镍比从3∶2、2∶1、3∶1和4∶1逐渐增加,铸铁铸态组织中的碳化物含量增加。在1 050 ℃保温10 h后进行水淬,就能使碳化物分解,获得单相奥氏体基体组织。经过热处理后,锰镍比为3∶2的TWIP合金铸铁力学性能最佳,其抗拉强度为885 MPa,伸长率为29.7%。  相似文献   

14.
为定量研究激光晶体截面长度与截面大小对晶体热效应的影响,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激光晶体热模型,并用ANSYS软件设定相关参数,分析不同长度、不同截面YVO4/Nd:YVO4、GdVO4/Nd:GdVO4复合激光晶体的温度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当复合晶体截面大小为3×3mm2时,掺杂晶体长度从3mm增加到6mm,YVO4/Nd∶YVO4和GdVO4/Nd∶GdVO4复合晶体中心最高温度分别下降了2.71℃和2.25℃;当复合晶体中掺杂晶体长度为3mm时,复合晶体截面大小从1×1mm2增加到3×3mm2,YVO4/Nd∶YVO4和GdVO4/Nd∶GdVO4复合晶体中心最高温度分别下降超过13℃和29℃。根据基于ANSYS的有限元方法分析得出,选择截面面积较大、掺杂晶体长度较长的复合晶体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激光器温度特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真空电弧炉熔炼法,制备LaFe12.1-xCo0.9SixB0.2 (x=1.8,1.9,2.0)系列合金.利用XRD分析得到该系列合金的主相是NaZn13型结构,含有较强的α-Fe相.磁性测量表明该系列合金的居里温度均在室温附近,磁相变为典型的二级相变.利用Maxwell关系计算表明,该系列合金最大磁熵变均远小于相同化学配比,长时间高温退火合金的值.  相似文献   

16.
以甘氨酸-硝酸盐法一步制备复合稀土氧化物粉体Nd2O3-Fe2O3,再以一定浓度的硫酸浸渍,经干燥和活化处理,制得固体超强酸SO4^2-/Nd2O3-Fe203。以该固体超强酸为催化剂合成丙二酸二乙酯,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醇酸物质的量比为3:1,催化剂用量为1.0g,反应时间为3h,反应温度为110℃,带水剂用量为10%时,酯化率最高(96.48%)。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三个实验的对比研究得出结论,退火温度Ta、退火加热速度、外加磁场的强度、外加磁场的频率以及纳米晶合金材料的工作温度等外界条件都是影响纳米晶Fe73.5Cu1Nb3Si13.5B9合金微观结构相和软磁特性的因素。其中退火温度是决定性的因素。同时表明,工作温度也是决定纳米晶合金软磁性能优劣和稳定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8.
采用"连续有序可控爆发性成核"纳米粉体技术,制备了掺钕锶铁氧体纳米粉体,并对粉体的晶体形貌和结构进行了检测。粉体的XRD分析表明:Nd掺杂改变锶铁氧体晶型,并产生一些杂相,其可阻止晶粒的长大;随着掺杂量的增加,剩余磁感应强度逐渐减小,而内禀矫顽力增大,磁感矫顽力先增大后减小;掺杂量为0.1时,磁能积指标达到最大值。另外烧结温度对磁性能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采用改装后的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了不同化学成分的三元Fe-Ni-Co合金和二元Fe-Ni合金在25~65℃的热膨胀系数。实验发现,三元Fe64Ni36-xCox合金的化学成分对其热膨胀系数有很大的影响,Fe64Ni31Co5合金的热膨胀系数最小,达到0.79×10-6/℃;偏离该成分,合金的热膨胀系数升高。二元Fe-Ni合金的化学成分对其热膨胀系数也有很大的影响,Fe65Ni35合金的热膨胀系数最小,达到1.58×10-6/℃;偏离该成分,合金的热膨胀系数升高。Fe64Ni31Co5超因瓦合金的热膨胀系数比Fe65Ni35因瓦合金更低。Fe-Ni合金的热膨胀系数随Ni含量的变化相对较大;而Fe64Ni36-xCox合金的热膨胀系数随Co含量的变化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0.
以FeCl2、FeCl3为原料,在低温环境下,采用超声波辅助并结合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Fe3O4.考察了Fe3+∶Fe2+摩尔比、超声震荡时间、pH值、晶化温度、晶化时间5个因素对制备纳米Fe3O4的影响.确定制备纳米Fe3O4了的最佳方案为A3B3C4D2E3,即n(Fe3+)∶n(Fe2+)=1∶3、超声震荡15 min、pH=12、晶化温度30℃、晶化时间2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