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旧中国农民和知识分子是鲁迅先生小说中两种主要的人物形象,闰土和孔乙己又是这两类人物的代表,本文就以《故乡》和《孔乙己》为例,赏析鲁迅小说的艺术手法,重点分析了在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中对比手法的成功使用,以便于我们更好的阅读和理解鲁迅先生的小说,并以此来指导学生在作文练习中尝试使用对比手法,取得了很好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张新 《甘肃教育》2011,(14):61-61
鲁迅在《孔乙己》中,运用多姿多彩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毒害,并成为牺牲品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孔乙己。对比手法的运用是小说最主要的艺术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3.
王美莲 《现代语文》2011,(11):25-26
提起鲁迅的小说,人们立刻就会想到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这些人物之所以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鲁迅塑造这些典型人物时善用、巧用了白描手法。  相似文献   

4.
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两文。这两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文章风格、表现手法都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把《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对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很大帮助。在这两篇文章中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两篇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对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是鲁迅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虽然历经数十年研究、探讨,但的的微妙细节仍然没有挖掘出来。对孔乙己排出的“大钱”,孔乙己最后欠的二九个钱,孔乙己的偷书,这几个细节的深入探究,对鲁迅作品的语言魄力、鲁迅小说的特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谈《孔乙己》的艺术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乙己》是鲁迅现代小说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美。以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穷酸、迂腐而又淳朴、善良的封建社会旧知识分子的悲剧形象。文中一连串的笑声,使孔乙己的命运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这正体现了以喜剧写悲剧的写作手法。作者对主人公孔乙己形象的刻画形神兼备,将其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结构的安排更是独具匠心,作者截取主人公在酒店喝酒的生活片断,用小伙计的陈述,写尽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悲凉。同时,文章的语言精练、准确。可以说《孔乙己》不愧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人物形象明显运用"心慈手狠"的手法,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揭露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的罪恶,以及人们内心深处麻木。《祝福》是探讨鲁迅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一个非常好的文本,其中运用传神点睛的白描手法刻画的祥林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手狠"地书写当时的社会,启迪民众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教育》2008,(25)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问题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有《孔乙己》、《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这些小说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知识分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运用白描手法的艺术大师。白描是鲁迅小说的主要描写手法。鲁迅一贯不赞成以辞藻来掩饰事物和人物的本来面目,强调作品中描述的故事、环境、人物应当象生活中那样真切、自然、本色。他早年写的《莲蓬人》诗中有“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诗句,作家赞赏  相似文献   

10.
<正>白描,原起于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如今语文教材中出现于诗歌、散文、小说体裁创作中的常用艺术手法。是不需费过多笔墨,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个具体生动的场景或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的写作手法。鲁迅先生曾经说:"画人难,画白描更难。"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描写景物时,它可以表现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  相似文献   

11.
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人物形象明显运用"心慈手狠"的手法,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揭露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的罪恶,以及人们内心深处麻木.《祝福》是探讨鲁迅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一个非常好的文本,其中运用传神点睛的白描手法刻画的祥林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手狠"地书写当时的社会,启迪民众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孔乙己》连同标题、标点、写作时间在内,一共只有2500余字。但在这短小的篇幅里,鲁迅小说却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了出来,讽刺又不很明显,确实不失为世界文豪之风范。在谈到文本创作的主题时,鲁迅先生说,写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描写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奚落"。  相似文献   

13.
对比:突出的艺术特色鲁迅先生说过,对比是认识事物的好法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其善于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有直接关系。据鲁迅的朋友孙伏园说,《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承认最喜欢的一篇,其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在孔乙己形象的刻画方面运用了对比手法。现将其具体表现择一二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一、课题的确立《孔乙己》很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其一,鲁迅作品在中学阶段占有重要一席,《孔乙己》与鲁迅的其他小说(包括选入教材的与未选入教材的)有一定的联系。其二,《孔乙己》篇幅较短,却是一篇艺术成熟的小说,其与古今中外的小说有一定的承传关系。学生也有探究的兴趣。其三,相关资料较多且容易查找。教学目标可确定为四点:一是学习确定角度,赏析小说,二是学习查寻资料,三是学习联系相关资料、相关篇目进行思考,四是学习运用材料写作逻辑严密的论文或进行再创作。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孔乙己》的研究性学习,可间隔使用四五星期时…  相似文献   

15.
曾伟萍 《成才之路》2013,(11):48-48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的,也无不被这个苦人儿的形象所震撼的。据鲁迅的朋友回忆,鲁迅在世的时候,在他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个苦命人儿形象的?运用了怎样的叙事艺术?一、匠心独运的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6.
阿瑟·黑利(1920—2005),出生于英格兰,被誉为著名畅销书作家、欧美行业小说之王。阿瑟·黑利擅长于行业小说写作,将人物放置以相对固定的场所为背景的小说中,并且通过白描的写作手法对人物进行刻画,从而使得作品引人入胜。本文通过对作家阿瑟·黑利的行业小说《航空港《》汽车城》《最后诊断》等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作者阿瑟·黑利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白描手法,展现其艺术创造方面的才华和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赵吉文 《课外阅读》2011,(10):319-319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称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也不过份。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曾经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有《孔乙己》、《社戏》、《故乡》、《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祝福》等。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及初中学生实际,要学好鲁迅的文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18.
一、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开展语文活动。   首先以课本为本,进行迁移训练。进行课文内容总结时,组织一些别开生面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讲完《孔乙己》之后,设计作文练习《孔乙己之死》,让学生们为鲁迅小说《孔乙己》续写情节,发展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讲古代诗词曲时,则引导学生做古诗文赏析。不少学生结合"唐诗宋词元曲"这一文学史上特定的现象,不仅能谈出诗词曲中蕴涵的人生哲理,且能从"诗庄词媚曲俗"这一角度,谈出它们内容及写作手法上有趣的共性和不同点。   其次,以单元为网,进行专题讨论。根据单…  相似文献   

19.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优秀的范本之一,具有很高的典范意义。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小说在创作技巧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鲁迅先生说过,他一生创作了三十余篇小说,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为数不多但却质量很高的小说之一,也是鲁迅最喜欢的一篇。作品仅用了不到两千八百字的短小篇幅,就为世界文学画廊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性格鲜明、内涵丰富的艺术典型——孔乙己,这同小说高度的艺术技巧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