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偷税罪在行为性质上既可以是作为犯,也可以是不作为犯。偷税罪必须具备特定的情节才能成立,在成立基础上才能谈及未遂、既遂等犯罪形态。偷税罪数额加比例的双重标准规定模式必然产生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前,偷税犯罪的手段日益隐蔽、多样化,客观上增加了认定该罪的司法难度.文章阐述了偷税罪主体的认定及其客观行为方式的理解,认为行为人违反国家税收法规是认定偷税罪的必要条件,只有当行为人达到情节严重或者数额较大时才能构成偷税罪.对于偷税罪数额及百分比的具体认定,最为关键的是要正确把握偷税税种的计算范围及期间,同时还应注意区分偷税、漏税与避税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偷税行为、偷税方式不断涌现。我国现行刑法关于偷税罪的规定,由于其固有的种种不足越发难以适用新形势的需要。对此分析现行偷税罪立法的缺陷,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刑法修正案(七)》从罪名、罪状、法定刑以及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条件等方面对偷税罪进行了重大修改。从理论上对偷税罪的危害行为、既遂标准、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条件等予以解释,以探究立法原意、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5.
在偷税罪的认定上要把握和区分偷税罪与一般偷税违法行为、偷税与漏税的界限,偷税数额上应采用单一的数额制,而不应采用比例 数额制;《刑法》第201条第三款规定的“又偷税”必须达到较高的行政处罚才能构成偷税罪;漏税者发觉后不自动更正但未采取隐瞒、欺骗手段的,不构成偷税罪。  相似文献   

6.
偷税罪犯罪主体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市场经济和刑法理论的发展,偷税罪的主体范围发生了变化;由纯粹自然人主体发展为自由人主体与单位主体皆可,并得到了刑事立法的认可。偷税罪主体应发展为一般主体,而不能再是学界通说所认为的特殊主体。而且,偷税罪主体只能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不能构成偷税罪主体。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201条关于偷税罪的规定采用的是叙明罪状的罪状描述方式,此方式的优点在于详细地阐明了犯罪特征,符合罪刑法定的原则,但由于经济生活的复杂性,该条规定及有关司法解释并不能达到惩罚偷税行为的目的,"比例加数额"的犯罪认定标准使得侦查人员对会计年度尚未结束时发生的偷税行为难以处置。笔者认为应该将刑法中有关偷税罪的规定更好地与税法等行政法规衔接,在《刑法》中采用空白罪状的罪状描述方式,并以单一的数额标准取代"比例加数额"的犯罪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8.
一、偷税罪与一般偷税违法行为的界限(一)从偷税数额上来区分根据《刑法》第201条规定:“偷税数额占应纳数额的10%以上不满30%并且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构成偷税罪”。这一规定是确定偷税罪与非罪的基本标志。一般情况下,偷税数额占应纳数额不足10%的,或看偷税数额不满1万元的属于一般偷税违法行为。中国对于偷税罪的数额起点标准采用的是比例+数额的立法标准模式。在实践中,对实际偷税的数额标准比较容易把握,而对如何确定“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比”的问题则相对难以把握。笔者以为,这个百分比是指一个纳税年度中各税种偷…  相似文献   

9.
偷税罪定罪标准的立法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新刑法关于偷税罪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种种分歧,这源于新刑法第201条定罪标准的立法缺陷。  相似文献   

10.
论偷税罪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刑法》和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偷税罪都进行了规定,但都存在立法缺陷,给打击偷税犯罪实践带来困难,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法学的角度,分析了骗取出口退税罪的主客体、主客观条件;并对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进行了区分,提出本罪与偷税罪、诈骗罪、虚开增值税发票罪的界限,对骗取出口退税罪的法律性质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第204条第2款的规定立法本意有误,违背了犯罪构成理论,混淆了偷税罪与骗取出口退轭罪的界限,违背了罪刑相适应原则,违背了禁止分割评价的定罪原则,违背了罪数理论,是立法随意的表现。文章认为,此款规定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应予删除。  相似文献   

13.
1997年10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偷税罪的立法有三个缺陷有犯罪不可处罚的空档现象;扣缴义务人偷税被给予两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不构成犯罪;按照累计数额计算的错误.建议从两方面修订简单的修订方式,在维持"数额加比例"的基础上,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对刑法第201条进行修订;比较彻底的修订方式,废除"数额加比例"的规定,制定统一的处罚标准,累计计算方式可保留.  相似文献   

14.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二百零一条进行了重大修改,将原来的"偷税罪"改为"逃避缴纳税款罪",简称"逃税罪".这次修改与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相适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立法进步性,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可.固然我国刑事立法对逃税罪的修改越来越完善,但也对相关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挑战,需尽快出台配套的司法解释,对有关内容进行细化,增强可操作性,防止法官的恣意裁断,切实实现司法公正,真正达到社会效果和执法效果的统一.就逃税罪的一个方面--客观方面进行分析,以求时逃税罪客观方面的最新规定有更科学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3 名词解释题 罪状 法定刑 简单罪状 叙明罪状 引证罪状 空白罪状 危害国家安全罪 背叛国家罪 分裂国家罪 武装叛乱、暴乱罪 叛逃罪 间谍罪危害公共安全罪 放火罪 爆炸罪 投毒罪 破坏交通工具罪 劫持航空器罪 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 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罪 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 交通肇事罪 重大责任事故罪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生产销售假药罪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走私淫秽物品罪 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 向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 伪造货币罪 洗钱罪 集资诈骗罪 贷款诈骗罪 信用卡诈骗罪 保险诈骗罪 偷税罪 抗税罪 假冒注册商标罪 侵犯著作权罪 侵犯商业秘密罪 虚假广告罪 合同诈骗罪 非法经营罪 强迫交易罪 故意杀人罪 故意伤害罪 过失致人死亡罪 强奸罪 奸淫幼女罪 强制猾亵、侮辱妇女罪 非法拘禁罪 绑架罪 拐卖妇女、儿童罪 诬告陷害罪 侮辱罪 诽谤罪 刑讯逼供罪 破坏选举罪 报复陷害罪 重婚罪 破坏军婚罪 虐待罪 侵犯财产罪抢劫罪 盗窃罪 诈骗罪 抢夺罪 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 挪用资金罪 敲诈勒索罪 妨害公务罪 招摇撞骗罪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聚众斗殴罪  相似文献   

16.
强迫交易罪实行行为属于复数行为,由手段行为(指暴力、威胁行为)和目的行为(指交易行为)构成。本文拟从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行为性质入手。阐明强迫交易罪实行行为即强迫交易行为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纵观刑法学界行为理论的研究,以大陆法系行为理论最为成熟。因果行为论、社会行为论、目的行为论、人格行为论各具特色,但仍存在各自难以解决的难题。因果行为论由于不能说明不作为的真谛而难以成为圆满的行为理论;目的行为论的难题在于无法解说过失行为的性质;社会行为论因无法解释社会意义而难以对行为准确定性;人格行为论以抽象意义的人格来定性行为使行为更加难以把握。通过对大陆法系行为理论的解读及反思,引出我国刑法理论中的全新的行为概念。  相似文献   

18.
王娜 《考试周刊》2014,(28):20-21
人类交际行为除了言语行为外,还有非语言行为,非言语行为在人类交际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非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所有人类的交际行为,不仅言语行为存在文化差异,非言语行为也存在文化差异。本文对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进行深入剖析,研究人类的非言语行为差异,得出掌握非言语行为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从法治视角规制研究生导师行为,是建设良性有序导生关系的重要思路。基于流程和内容,导师行为可以分为学业指导行为、学业管理行为、学业支持行为、其他职务行为、非教育行为等;基于合目的性、合理性与合法性,导师行为可分为正面行为、负面行为等。相同类型的导师行为具有类似的法律关系和法律性质。导师行为的法治规制可以从明确导师行为原则理念、完善导师行为规则体系、健全导师行为制衡机制这三个路径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20.
先行行为产生的作为义务是不纯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之一。先行行为必须是行为人本人实施的,造成特定危险状态的行为。违法行为和合法行为都可以成立先行行为;先行行为也可以是过失犯罪行为,但不能是故意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