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制节目应增强“人文关怀”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在当今社会中是个时髦的词儿,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呢?电视法制节目中的人文关怀又将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人文关怀就是人道主义的体现,通俗点说就是良心、爱心、责任心的体现,是对人本身的一种关注。  相似文献   

2.
樊水科 《新闻爱好者》2011,(11):102-103
一 何谓人文精神?这个杂混了中西古今多种内涵流变而来的概念显得含混不清,但其基本内核是稳定的。“精神”是什么?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是一种能够坚持某种观念的勇气。而“人文”的核心就是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超越性”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3.
“爱”是教育青年的感情基础。毛泽东主席说过:“官兵关系搞不好,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根本态度问题。”我认为,这个根本态度中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感情问题。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爱、爱心、爱护是教育青年职工的感情基础。一个人从小首先得到的是父母的爱。孩子在父母的关怀教育下成长,因此,父母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他们的第一影响源。进入学校以后,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当他们参加工作以后,各级领导尤其是他们的直接领导,就成为他们的重要影响。这时的青年职工虽然已开始进入成年,走上社会,但他们毕竟还年轻、幼稚,所以他们不能不想到“靠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不能否认孟悦对“人”有着强烈的关怀,但这却是一种错乱的关怀;也不能否认孟悦对“智慧”的追慕,但这却是一种怪力乱神的“智慧”。她对人的主体性的伸扬极其“现代”,她捍卫主体性的方式极其“前现代”,而她自己又非常坚决地“反现代”,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吧。  相似文献   

5.
媒体报道的“人文关怀”就是强调对“人”的关注,生存状况和真实情感的关注,它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怜悯,这是媒体的责任,也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良知。而电视作为强主流媒体之一,在体现“人文关怀”方面更是受到人们关注。一方面,我们可喜地看到央视及各大省级卫视台在选材内容和报道方法上,大大强化了“人文关怀”的分量,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6.
“人文关怀”是针对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的精神关怀方面有所失落而提出的,即要关心、贴近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关心和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人文关怀的实质主要是确立人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新闻媒体作为传播先进思想和现代文明意识的主力军,担负着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和净化社会文化思想的重任,应该在新闻报道中重视和体现人文关怀,这样我们笔下的新闻才更具亲和力,这也是一个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令人遗…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人们将“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常挂嘴边。这说明,一是大家都在追求时尚,不甘落后,是与时俱进一族:二是表明每个人都高度重视他人和自己了,是否被“人文关怀”,是否“以人文本”了。作为新闻传播的载体——报纸,就更应该始终不忘“人文视角”,因为平常百姓都“人文”了.你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何谈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俘虏”读者的心,让读者对你保持高度的忠诚度。何谈这与我们常说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高度契合。所以,媒体从业人员必须保持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生活目标追求等等。  相似文献   

8.
何斌 《声屏世界》2009,(6):53-53
“人文关怀”一词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对人类命运、幸福与痛苦,对人的存在、价值与尊严的强烈关怀和承担责任的精神。在当今这样一个强烈呼唤人文关怀的时代背景下,当代新闻传媒中所应渗透的人文关怀意识及其效果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阳光照在你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头。”新闻有力量,也有温度。在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唤起社会关注的目光时;在剥开层层“阴暗”,坦露真实,引发批判的声讨时,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好新闻应该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来自于你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的素养和你的作品是否被一种人性的光辉所照耀?而这通常也被认为是新闻的伦理。  相似文献   

10.
张丽霞 《新闻窗》2009,(4):30-32
近年来,新闻媒体开始注重在报道内容上向弱势群体倾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新闻的人文关怀已经逐步成为媒体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标志,成为媒体品位和格调的一种尺度。人文关怀是人文主义基本内涵的分史睦外延。把“人”作为推动社会产生和发展的主体,关注“人”的生存;并对其基本社会权利、生命、人格和尊严给予应有的尊重,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传统人文关怀的内涵核心。人文关怀这一理念被新闻媒体所借鉴和应用,其原因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观众十分喜爱。“实话实说”不仅提供了一个人们说话的场所,更重要的在于它体现了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即每个人都有平等说话、表达意见的权力。这是“实话实说”栏目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非典”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非典”仍在猖獗,这不仅是对党、政府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严峻考验,也为我们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非典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一文就是讲在关于非典新闻的采编过程中,如何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情感、理性和创造精神,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建议在非典报道第一线的记者和通讯员都读读这篇文章。本期封面、封二、封底,我们选用了有关防治非典的新闻图片和宣传画,请予关注。  相似文献   

13.
电视民生新闻这股潮流实际上是在当前的电视竞争格局和大媒介环境下,地方电视媒体面临巨大压力之下的一种“求生存”策略,“民生新闻”这一概念的实质内涵和精神品格并未得到深入的挖掘,这类新闻至今仍面临着概念上的模糊不清和理念上的误区,因此很容易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渐行渐远。本文试图对电视民生新闻所标榜的“民生”、“人文关怀”、“三贴近”等概念在当下的本质内涵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4.
人文关怀,是当前新闻报道“含金量”的一个衡量标准。“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特别关心贴近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其核心就是表现为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新闻报道讲人文关怀,就是要强化受众意识,以受众为中心,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寻求与观众人性化的平等交流,解读普通人的生命意义,增强新闻传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人文关怀:当代大众传播的时代使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90年代,中国社会的“世俗化”图景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民众的思想和行动方式。现代化发展速度在实现现代化许诺本身外,也给社会带来了人文环境污染的可能性。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组织模式,大众传播在完成对生活空间的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和释义、为社会在物质意义上的再生产提供一种可以变型、改造和阐释的话语这一过程的同时,其流量状态所渗透的人文关怀意识和效果正日益受到关注。“人文关怀”是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一个概念。它是针对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的精神关怀方面有所失落,即一物质丰裕,精神家园荒芜”后提出的,即要关心、贴近人的精…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宣传中体现“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新闻界的重要实践,是党性和人民性、宣传动机与宣传效果相统一的必然要求.也是近年来新闻界的理性表现。是媒体追求的一种较佳宣传境界。  相似文献   

17.
辽宁日报为期两周的十运会特刊最具魅力的两个专栏是“倾情讲述”和“北方感动”。在这场大型战役报道中,我们以新闻人物为支点,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凸现他们含辛茹苦的奋斗经历;在十运会竞争激烈的新闻大战中,我们开辟了第二战场,给运动员和教练员、尤其是竞技场上失利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人文关怀,关注被忽略的“小人物”的命运。所以辽宁日报十运会特刊区别其他媒体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情感交融,以情动人。总结历届大型综合体育赛会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能深深刻在记忆里的、能被广泛传播的,就是关于新闻人物的报道。所以…  相似文献   

18.
与时俱进是一条思想路线,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理论品质。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鲜明特征,又是它的精髓所在。“三个代表”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中国,这条路线与不同时期的国情相结合,产生了各有侧重的独特概括。毛泽东同志为带领我们党走  相似文献   

19.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种种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学术抄袭的方便。我先把它只作为一个事实,而不做道德上的评价。以往在人们的印象中,“抄袭”是一个贬义词。广义上的“抄袭”,其实就是目前最大的全民时尚,到处都在仿造:官员只说“正确的”话;企业在制造仿冒商品;我们的教育制度中根本无法改变“应试教育”,说穿了,等于鼓励学生说模仿书本“说话”;最高的学术殿堂,我们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中的“学术研究者”、“老师”和“学生们”,利用网络抄袭或者变相抄袭,几乎就是公开的秘密。  相似文献   

20.
李娟 《新闻窗》2009,(5):23-24
一、民生新闻的发展:从都市类报纸到电视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