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忘记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割裂开来.每次作文,将眼光盯在一个"文"字上,重技法、重形式的指导,教师一板一腔,语言车载船装,学生仍感到"无米之炊",没的写,假话、套话连篇.因此,作文教学教师的引导之功不在作文之内,而在作文之外,即关注学生的生活,开掘学生语言的"表达之源".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语道破了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体验生活,抒写生活的真情实感,点燃学生的习作激情。一、留心生活,积累生活之源学生的作文应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  相似文献   

3.
袁小萍 《快乐阅读》2011,(12):120-121
本文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为着眼点,提出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是作文有效教学之源,结合教材课文内容是作文有效教学之本,指导学生写"创意"作文是作文有效教学之立足点,鼓励学生写作个性作文是作文有效教学的活力之泉。  相似文献   

4.
<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即做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生活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语文课程标准》又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一本无言的"大书",也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作文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真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基础上,反映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才具有生命力和持久性。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小学作文及其教学的基础要植根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读"好生活"无言书",抒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作文摆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8,(A3):26-27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平常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感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地表达欲望,这时是教师将学生由"生活状态"引入"写作状态"的最佳时机,从而有效将学生从"要我写",处于被动的写作心理状态过渡到"我要写"的主动写作心理状态中来。这种教学理念恰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的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作文是生活的必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是近些年来,小学作文教学成效甚微,逐步演变成了一个不易化解的难题,师生们谈到作文无不千般滋味在心头,学生为不会写、写不好而发愁犯难,教师为作文耗时费力却收效甚微而焦灼,甚而有人对作文教学持不负责任的放任态度。要化解作文教学这一难题,需要下"真"功夫——指导学生观察真实生活,真心感受、体悟生活。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引导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触摸生活、参与实践、表达真情就是新课程在作文教学方面的核心理念。因此,小学生作文教学应视生活为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审美的兴趣。这样才能"陶冶学生的审美的情操","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笔者每次在习作训练前,为学生选取或创设一个特定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融入此情此景,他们会因"物"而发"情",因"情"而发"辞",写出来的作文不仅"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地改进作文教学,彻底摒弃传统作文教学中以应试作文为主的为了练习作文而作文的传统做法。一.走进生活,丰富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生活和积累三者之间关系紧密相连。叶圣陶在《儿童例  相似文献   

10.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平日的作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调查实践,多角度观察事物,捕捉事物的特征,指导他们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寻找作文之源。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写作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写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这一宗旨。  相似文献   

12.
如何进行写作教学,从来都是一线教师关注的课题。怎么应用语言文字把所闻所见所想表达出来;如何把认识的世界,通过创作加工用文字表现出来,这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语言素养才能实现。写作教学要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让其产生作文兴趣,乐于表达;如何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善于表达真情实感;如何解决学生一遇"作文"就"色变"的这一顽症,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应该对症下药,充分激发学生作文潜能。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老师应努力实践作文教学的新理念,从学生的生活人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让生活进入作文,让作文进入生活.  相似文献   

14.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写作是学生生活的再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应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作文与生活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的理论研究中,大力提倡人人树立"与生活想沟通的写作观",并指出作文与生活相沟通的有效途径,"每天的生活不同,就能使每天的文字不同"。陶行知的这些主张体现了习作教学与生活相沟通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写实是小学作文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可见,新课标也将写作与生活教育合二为一,很好地体现了陶行知思想。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永远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作文写作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构成什么文字","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叶老的话,深刻地阐述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作为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规定,作文教学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写作感情要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呢?一、在生活中流露真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真情实感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因此,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是他们写实感、抒真情的基础,也是写作的基础。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狭窄,生活中大  相似文献   

18.
谭巨婵 《广西教育》2012,(10):48-4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做到“让生活融入作文,让作文体现生活”,就应引导学生在学校中体验生活,在家庭中寻找生活,在自然中观察生活,在社会中感受生活,真正让学生做到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在作文教学中我尝试以下策略,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方面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段话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体验越深刻。习作的内容也就越充实。我在这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树立起这一新的作文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从单一的课堂、课本融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丰富清感体验,为习作开启了一泓永不枯竭的活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假"、"大"、"空"毛病是时下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开展体验式作文教学大有必要。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四个环节"体验生活"、"冷静思考"、"真情表达"、"修改提升"的方法与要求。经过体验式作文教学以后,学生的作文内容更接近生活,表达的情感更真实,克服了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