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鲁光楠 《考试周刊》2015,(49):187-188
提高数学教育的有效性被称为儿童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如何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及学习路径组织数学学习是当前儿童数学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受中国传统"算盘"珠码符号、珠码模型和"珠阵"数字化几何图形等具有潜在教具资源价值的启示,形成以"数学语言阅读、数学符号阅读、数学图形空间想象阅读"为依托的思路,我们提出"幼儿动感数学阅读启蒙课程"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在发展儿童数学思维,培养儿童数学能力,以及学习态度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22,(3):67-70
现行的政策提出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活动。苏教版数学教材"你知道吗"栏目蕴含丰富的阅读素材。通过对该板块的文献综述研究,发现目前没有专门第一学段"你知道吗"板块学生数学阅读的教材,也没有该板块数学阅读的课程。基于此,围绕某校数学组前期开展的"适宜儿童"的数学阅读特色活动,文章通过实践研究,开发出"适宜儿童"的第一学段数学课外阅读的校本课程引领数学阅读。  相似文献   

3.
正有效的儿童数学阅读能够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提升儿童的数学素养。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儿童数学阅读正本清源,实现理性回归,凸显儿童数学阅读应有的价值,切实有效地提升儿童的数学阅读力呢?笔者就提升儿童数学阅读力的策略谈几点想法。一、树立正确的儿童数学阅读观什么样的理念决定什么样的生活。同理,什么样的儿童数学阅读观将直接决定着儿童数学阅读力提升的幅度。因此,在教学中学校教研组组长要发挥好引  相似文献   

4.
<正>"儿童数学"活动课程倡导"数由童生,童因数长",追求"童数相生"的和美境界。其课程的设计立足三个关键词:儿童、问题、活动。坚持课程的儿童立场是"儿童数学"之魂,我们强调关注儿童的生活和经验,以生长形态的数学促进儿童的生长。数学特质是"儿童数学"之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激发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课程展开的源泉。活动是"儿童数学"课程展开的途径,正如蒙台梭利所指出的:"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指出应该遵循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正>回首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屈指一算,已有40余载。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多年来我一直没有停止这样的思考:儿童需要学习什么样的数学?儿童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数学?通过数学学习,儿童到底应该从中获得什么?同时,我也一直在不断地追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怎样为儿童创设"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堂,为儿童的可持续且全面发展"打好桩、留住根"?就是在这样不断的思考与追问中,我的儿童数学教育理念逐渐清晰;就是在  相似文献   

6.
作为看守和构建儿童"数学大世界"的小学数学教师,其主要使命和神圣职责是将"童年"放于数学教育的核心位置,实现数学的知识增长、文化熏染、品格濡染与儿童的文化发展、心理成长、生命生长的同构共生;努力提升数学教育的儿童文化品位,极力打造儿童数学教育的"理想国",进而让儿童数学的"文化生态"走向敞亮与澄明。  相似文献   

7.
姜翠微 《广西教育》2014,(44):37-40
正2010年秋季学期,基于"六年奠定人生基色"的办学理念,我校确立了开发、实践儿童阅读课程的办学目标,决定将"精读100本、泛读600本"经典作品作为我校每一个学生的阅读目标。我们把常规的阅读活动上升到课程层面,以西乡塘区清川教育共同体为依托,紧密结合我校的新教育实验,与南宁市教科所后续开展的"亲近母语快乐阅读"教研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持久地探索儿童阅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在儿童阅读课  相似文献   

8.
数学阅读是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它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是面向儿童终身成长的,要让窗口具有可持续性,我们必须借助于儿童数学阅读经验的累积和阅读习惯的培养。通过创建丰富的阅读平台让学生有书读,实施有效的阅读策略让学生愿意读、喜欢读、爱上读,让数学阅读变成数学"悦"读,这是数学阅读的终极旨归。  相似文献   

9.
<正>从活动课程的视角考察数学课,每一课时都可以设计成若干个活动,把教学目标、学习任务进行分解,板块式推进,实现主动发展与高效课堂的有机统一。儿童数学活动课程以儿童从事数学活动的兴趣和动机组织课程,让儿童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这里的数学活动不仅仅指外显的肢体活动,更重要的是内隐的思维活动,正如数学家斯托利亚尔所说:"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实物实验,而是通过思想上的实验,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活动是智慧的根源,也是儿童的经验构建方式。从活动课程的视角考察数学  相似文献   

10.
将集趣味性、广泛性、神秘性于一体的斐波那契数列,以儿童化的方式置于小学数学课堂中让学生进行探究,是对全景式数学教育"跨领域建设融合性数学项目课程"理念和"全方位、全时空、全身心、全自主"学习主张的践行与落实。它融合了数学、科学、生物等多门学科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和游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最终以项目课程的模式呈现,达成复习知识、提升能力、启迪智慧、激发兴趣、拓展数学视野、丰富认识、培养综合素养的全景式数学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要将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数学教材成为小学生的成长助力,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便对儿童视角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数学选修课程开设背景
  2013年9月,我校开始在四年级开展数学选修课程,内容主要是根据小学数学学习的四个领域分别开设了有趣的数、神奇的图形、统计中的学问、身边的数学。选修课程的开展,为每个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了平台,满足了每位学生的个性需求。“身边的数学”课程设计参考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主要划分为走进社会、认识我们的校园、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13.
<正>长期以来,儿童阅读一直是建设书香校园的重要抓手,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手段。“双减”以来,盐城市松江路小学大力推进儿童阅读,把儿童阅读全面融入课后服务,建构起“学科+阅读”“阅读+服务”“课内+课后”融通式双赋能体系,从“全科、全员、全程”三个维度系统推进儿童阅读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建设儿童阅读课程体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现今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愈演愈烈。幼儿教育"去小学化"与"去传统化"并重是科学幼儿教育实施的关键所在,以儿童发展为中心是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根本支撑。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思想为我国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提供了有益参考。"儿童中心论"下"去小学化"的路径为:教育者观念"内化"是关键,教育模式创新是驱动力,家园并重建设是基础,幼儿教育课程开发是生命,幼儿教育资源建设是保障。  相似文献   

15.
徐梅娟 《林区教学》2009,(11):47-48
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儿童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不断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应当让数学走近儿童,让儿童理解数学,这是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7月19日—20日,儿童阅读走进草原——"基于统编教材理念的儿童阅读"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民族小学举办。该活动由儿童阅读课程研究中心和广东省东南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深圳市共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活动主题是"基于统编教材理念的儿童阅读"。李怀源、王文丽、赵志祥、武凤霞、张立军、井  相似文献   

17.
"尊重儿童"的数学教学必须从尊重儿童的活动经验开始,以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为重点,以尊重儿童的学习差异为核心。"尊重儿童"的数学教学就是要走近儿童、读懂儿童,在儿童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中,推动儿童的思维进程,建立儿童个人生活经历与数学理解的整合,实现数学教育的生命对话。  相似文献   

18.
张锦 《江苏教育》2016,(5):24-26
儿童天生是诗人和哲学家。数学教学应当关注儿童思考问题的视角及其对数学现象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不必过分苛求他们对知识点进行完美的表述。儿童的"任性"表达作为其数学思维的呈现方式,充盈着智慧,彰显着价值,闪耀着人性。  相似文献   

19.
<正>薛瑞萍老师的"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教学理念和儿童阅读课程化的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倡导儿童阅读的新选择。本文通过对薛瑞萍儿童阅读课程化的教学目标、具体实施途径以及教学评价进行初步探究,希望我们的小学教育中多些像薛瑞萍这样守望书香,打造书香班级,带领孩子们走进阅读的美妙世界。薛瑞萍,安徽省合肥市第62中学小学部语文老师,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因爱读书而无限信仰阅读的力量,因爱  相似文献   

20.
2014年10月29—31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举办了“儿童与数学--2014年全国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中科院院士严加安、袁亚湘,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孙晓天、张春莉、张丹、张树东,特级教师吴正宪、俞正强、林良富、徐斌,汇聚北京师范大学,通过主题沙龙与研究课展示等活动,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儿童体验、儿童游戏、儿童思维以及儿童的数学生活世界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