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陆机是西晋文学的代表作家,唐以后对陆机诗歌的评价多持否定态度,此种认识影响了现当代几部文学史的编写。因此.如何重新评价陆机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成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诗歌之要素,主要乃在于其所具有的一种感发之生命,因此衡量诗的重要标准,便当以其所传达的感发生命之质量,及其所传达的效果之优劣为根本依据。本文据此并结合文本探讨了陆机诗歌的艺术特色与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陆机是太康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钟嵘在《诗品》中推许他为“太康之英”,代表了太康时期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今天看来,钟嵘的评价过高。陆机不但是太康体的集大成者,也是晋宋诗风和齐梁新体的开启者,历史的风云际会造就了陆机在诗史上承前启后、无可替代的地位。相形之下,陆机诗歌的艺术成就与他在诗史上的地位不太相称,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首诗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代论者,包括钟嵘在内,对陆机都不免有抑扬过实之处,但陆机一代“大家”的品位是不会动摇的。  相似文献   

3.
对于陆机这样一位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我们以前则重视不够,对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缺乏具体而真实的描述,因而对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能作出比较合乎实际的评价。本文拟就此作一点尝试。陆机诗歌的特色,以钟嵘《诗品》所评最为确切。他说机诗“其源出于陈思,才高词赡,举体华美,气少于公干,文劣于仲宣,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玫之奇。然其咀嚼英华,厌饫膏泽,文章之渊源也。”这段话首先指出陆机创作渊源于曹植,说明陆机与建安文学的紧密关系;其次从篇章字词和文气两方面客观分析了他的创作特色。关于陆机是否继承了建  相似文献   

4.
文廷式生当晚清动荡的时代,一生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重要历史事件,其诗歌作品感世伤时、忧危念乱,与国运民生密切相关,真有少陵"诗史"之品格。无论从思想艺术方面来讲,还是从兴发感动的作用来讲,文诗都传达出一份深挚的志意和理念,给人以强大的感发力量,同时在模拟化用杜诗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一种转益多师、不拘一格的姿态,这与杜甫论诗主张及其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执著志意和理念暗相契合。  相似文献   

5.
何逊承袭陆机赠答诗词句、写法、意向,描写旅途所见,叙述仕宦经历,剖析自我心境,表达思乡之情。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运用陆机诗歌意象,改变固有结构,刻画人物形象,抒写仕途悲怨;二是借鉴陆机诗歌写法,转换艺术形式,展现心路历程,凸显游子心态;三是吸收陆机议论成分,摈弃心理描写,叙述日常生活,表达思妇闺怨。何逊接受的意义在于,体认陆机羁旅情结,发展陆机宦游形象,丰富陆机风尘内涵,促进陆机诗歌传播。  相似文献   

6.
陆机提出"缘情"说,认为诗歌因为情感波动而作,但是陆机的诗歌却往往缺少真情。陆机理论主张与其创作实践相脱节之原因有二:其一是玄学思想的影响,其二是陆机的功名欲念也让陆机写出了大量缺乏真情实感的应酬之作。  相似文献   

7.
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集中体现。诗歌有一种感发的生命,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从古至今,生生不已。诗歌创作与人的生命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诗歌鉴赏中渗透生命教育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因此,中职诗歌鉴赏也要依据课程安排,结合现今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价值、探求生命意义、强化生命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8.
饶宗颐教授是二十世纪诗词大家之一。其诗歌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而数量庞大的哲理诗,则是其创作特色和创作成就之重要方面。其诗中之理,落想极高。其一,表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感悟;其二,表现了诗人自足而独立的人格精神。他诗歌中洋溢着一种充盈自得、独立高迈之气象和自在从容、与道一体之境界,为唐宋诸公所未有,在二十世纪诗坛亦独标一格,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受,极大地开拓的提升了传统诗词的境界。另外,选堂哲理诗之卓越成就,还反映在其高超的艺术表现上,自然触发,警策动人,是其艺术表现之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9.
<正>著名词学大家叶嘉莹先生的系列著作中有一个关键词:感发。她认为诗歌的力量就是感发,这种感发是生生不已的,可以叫做"感发的力量"。好作品能给人感发,反过来,对生活有精细的感发,才能出文章。在作文指导中,我们缺失的正是"感发的力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产生感触,有所生发,继而传达与抒写自己的感动与思考,才是作文指导的真谛所在。于外围的形式技法层面作无效指导,早已  相似文献   

10.
元末明初著名色目诗人丁鹤年自小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遭遇亡国离家之痛.他的诗歌写忧国忧民之思,写亡国离家之恨,创造了很高的成就,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论文试从借景抒情、诗歌用典、晚期吸收民谣营养几个方面来探讨丁鹤年诗歌的艺术特色,并从其诗歌及诗评简窥其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