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识图谱可以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学科的知识体系,借助教育技术期刊载文中的作者合著信息,可以构建出我国教育技术学者合著网络知识图谱;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对合著网络进行整体属性、社群结构、中心性、小团体、核心—边缘结构分析,从而得出合著网络的各项特征。结果显示,我国教育技术学者合著网络的密度较小,网络聚集度不大,虽具有小世界效应特征,但连通性较差,合著局限在小圈子内,同时具有核心—边缘结构。可划分为15个合著群体,有较多的高产合著组合和合著小团体,内部派系比较复杂,不过规模都较小,他们信息分享和科研合作机会的差别较大,黄荣怀、何克抗、李克东等学者是合著网络的核心学者。  相似文献   

2.
利用复杂网络理论方法结合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数据,构建跨学科协同创新网络,通过复杂网络结构分析与社团探测研究主体构成及社团特征,得出:跨学科协同创新网络主体涵盖产学研政及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呈现多元化趋势;网络主体间协同创新关系具有稀疏性,核心节点均为声誉地位较高的创新主体;社团结构呈现差异性特征,并表现出学科与产业融合、传统学科与新兴技术学科融合以及前沿学科国际化等特征;国内一流重点大学对跨学科协同创新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显著等。从而为研究高校跨学科协同创新网络的主体行为特征及合作模式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国际科研合作程度的加深催生了其合作网络的形成,教育学科领域科研合作网络形成与演化机制亟须深入研究。基于科学网2009-2020年的教育学科国际合著论文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及相关工具,构建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并对其演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整体网络结构上,教育学科国际合作网络的规模、联系性与集聚性均有所扩大与增强;在地理空间结构上,教育学科国际网络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加深,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一超多强”格局;在中心-边缘结构上,教育学科国际网络半边缘层级节点变动明显,但整体等级结构较为稳定;在凝聚子群结构上,教育学科国际网络新进入节点与原有节点在演化过程中重组形成新的子群。中国教育学科科研积极融入国际合作网络,教育学科的国际化发展与国际影响力均有所提升,未来可拓展与深化科研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并加强中国教育学科国际科研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学术共同体在一流大学学科生态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术评议会的制度规范和运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伯克利分校学术评议会通过合法性、适应性、合作性三大作用机制来构建良好学科生态,即:通过确立共治的行为规则来增强共治合法性;根据社会变化及时优化学科发展制度;通过多元主体协作不断推动学科创新发展。研究对我国高校学术共同体推进学科生态建设的启示如下:强化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功能定位,完善组织结构;聚焦人才培养,根据环境需求积极改进培养制度;优化教师评价顶层设计,注重对教师在学术委员会中服务情况的考察;加强多元协同,推动不同主体深化合作。  相似文献   

5.
新建本科院校要快速地实现从专科向本科转型,必须要有强大的科研做支撑.随着各学科领域间的交叉和渗透,科学研究群体性合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了深入了解和揭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群体的自然形成与自我运作情况,以衡水学院为例,从体现科研人员科研合作工作的学术论文合著网络入手,考察科研群体的自组织过程.通过对合著作者构建的社会网络进行总体分析,揭示网络的总体特征和阶段演化特征,探索各学科学者之间的科研合作以及不同学科领域间的交叉合作与融合发展情况,把握科研群体的形成、演化与发展趋势.经分析发现,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成果产出短期增长迅速,发展后劲乏力;科研群体合作广泛,学科内趋性合作为主;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已初见端倪,科研群体合作不稳定,实质性的科研团队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6.
合作创新绩效是衡量产学研网络产出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衡量产学研网络是否成功的标杆。而产学研网络的基本特征又与创新绩效密切相关。现有研究主要利用问卷调查法搜集网络特征变量的数据,缺少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搜集数据。基于网络结构特征视角探讨网络特征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结论发现,中间中心度和联系强度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有正向的影响,而结构洞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通过案例实证的研究方式,选择一个地区网络教研社群"小学语文"30位学科教师的网志,从一般网志功能应用行为、学科教学日志内容写作行为、学科教师之间交流行为三个方面,分析学科教师网志行为发生的实际数据,来获得对网志技术应用现状水平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为学科教师、学科教研活动组织如何更有效利用和发挥网志各种功能与价值提供参考和建议。同时也从研究方法与思路上,为教育网志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999 ~2008年4个数据库系统收录的所有关于“虚拟实验”方面的648篇文章,992名作者的合著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从合著度与合著率、合著网络的中心性、凝聚子群、社群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内虚拟实验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研究热点,但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还比较松散,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跨校合作和跨领域合作现象较少;领域核心作者群还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9.
学科是大学课程的核心,是左右高校学术命运的指挥棒,决定着我国高校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生存发展。学科制度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科专业之间的隔阂和封闭、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使学科合作不能完全按照教育规律和学术精神处置、学科评价制度和学科奖惩制度不科学等是高校学科缺乏交流合作的原因。治理情境下协调学科交流合作的路径是:发展交叉学科、综合性学科和边缘性学科,建设合理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构建学习型院校以及重视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0.
科研合作是推动区域科技要素流动、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文章以科研合作中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以合作论文中所属单位的地理省份进行标注,结合复杂网络方法,刻画了2020年中国省际间的科研合作信息流向网络,并对其网络特征与重要节点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北京在全国科研合作中表现出的信息流动性最强,其次是上海和江苏;吉林、辽宁、河南在科研合作中是信息“输出型”地区,宁夏、内蒙古、海南为“输入型”地区;北京、江苏、四川、陕西、湖北和上海为合作信息流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显著的关键路径内部选择偏好。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集了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的相关数据,比较分析了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AAU大学的科研论文合著机构的类型、国别、合著篇数及其引用情况,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进一步统计了各个合著机构在论文合著网络中的中心度,绘制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和AAU大学之间的论文合著网络。根据统计分析发现:中美两国建立了紧密科研合作关系;国家力量是科研创新的重要支撑;校企合作排名反映了不同的创新模式;中国高水平大学通过与香港地区各大学的合著“借船出海”。为进一步推动“双一流”建设,我国在科研创新中应当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开放共赢的合作发展道路,构建国家力量和市场力量“双轮驱动”的创新模式,进一步明确大学、研究机构在科研创新中的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2.
学科汇聚已经成为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的主要形式。本文立足于对浙江工业大学校本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学科汇聚,而促进学科汇聚的关键是管理创新,具体举措包括创新科研组织构架、利用一定行政力量推进学科特色、研究方向凝练、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培育科技创新团队等。其中最为根本的措施在于大学文化建设,即开放的学术视野、大气的学术胸怀、共享的学术理念和包容的学术气度。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于相对容易量化的科学研究评价,学科声誉评价多集中于客观数据上的主观评价,产生新的偏差,带有偏差的结果会直接影响知识生产方式、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价值观和社会学想象力。为此,探究学科声誉评价新方法,以工商管理学科为例,采集5848名首次入职教职岗位的博士毕业生数据,建立从就业单位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有向邻接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博士互聘网络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博士互聘网络能反映学科点的学缘偏好结构,是度量学科声誉的新指标;(2)从高校间聘用行为方向看,头部高校间存在水平流动及向下流动,中部及以下高校间以向下流动为主。高校人才招聘与其学术成果产出具有滞后性,因此,对基于博士毕业生“用脚投票”的博士互聘网络结构特征和网络演化趋势的挖掘,比基于后续成果指标的学科排名能更快反映学科质量的变化,可用来对学科质量变化进行预警。  相似文献   

14.
跨学科学术组织是大学学术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一个聚合了不同学科的生态环境。在这一生态环境中,不同学科之间会对学术资源进行争夺,并发生权力冲突与文化冲突。要减少或消解学科之间的冲突,使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达到生态和谐,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求同存异,形成统一的内生性的组织目标;多元参与,建立组织内部的利益分享机制;协同治理,建立组织内部的权力制衡机制;开放边界,建立学科之间的文化交融机制。  相似文献   

15.
冯用军 《考试研究》2020,(2):103-110
跨学科研究是科举学成为一门科学化学科的重要而独特的方法论。学科之间的整合和衍生分化是科举学跨学科研究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科举学分支学科领域知识创新与转化、生产与增长、发展与壮大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科举学学科衍生分化的基本理论和特点,优化适用于科举学等新兴学科知识衍生分化的"网络模型"及其演化机理,并在理论到实践维度上对科举学分支学科领域创新知识的内部、外部和交叉复合衍生分化进行了应用探索,据此形成了许多科举学分支学科领域的衍生分化范例,这些范例的形成、发展与成熟有助于反思学科衍生分化方法的成效及未来动向。  相似文献   

16.
跨学科研究是科举学成为一门科学化学科的重要而独特的方法论。学科之间的整合和衍生分化是科举学跨学科研究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科举学分支学科领域知识创新与转化、生产与增长、发展与壮大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科举学学科衍生分化的基本理论和特点,优化适用于科举学等新兴学科知识衍生分化的"网络模型"及其演化机理,并在理论到实践维度上对科举学分支学科领域创新知识的内部、外部和交叉复合衍生分化进行了应用探索,据此形成了许多科举学分支学科领域的衍生分化范例,这些范例的形成、发展与成熟有助于反思学科衍生分化方法的成效及未来动向。  相似文献   

17.
高校学科集群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有利于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而目前我国学者对高校学科集群内部学科之间的协同原理和协同机制之间的研究较少。构建学科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加强政策支持等,可有效提升高校学科集群创新能力要求,进一步丰富高校学科集群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科带头人队伍考核与激励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队伍是高校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培养优秀的学术群体 ,不仅要提高高层次教师的整体素质 ,而且要健全与完善高校内部教授乃至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培养体制和管理运行机制 ,实行管理机制的内容创新。高校教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是学科带头人培养体系中的难点 ,本文拟结合高校内部改革现状 ,分析学科带头人队伍培养中考核与激励机制的不足 ,并对现行机制内容的创新进行探索与讨论。一在目前高校高层次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队伍的考核培养中 ,存在的主要难点问题是如何建立与完善教授的…  相似文献   

19.
超越概念隐喻的学科生态系统研究,应当统筹学科组织发展的生态规律和社会价值,以期实现公众利益与组织效率的最大化。学科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由学科组织、组织种群、学科群落等要素构成的组织生态子系统,还包括由知识共享、获取、内化、创新等活动构成的知识生态子系统,两大子系统的协同耦合为世界一流学科的生长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认为要培育和谐的学科生态系统,就必须从开放度和关联度两个维度探寻学科系统演化的可能路径。比较而言,首先优化学科组织的内部结构,将学科组织独立生长阶段过渡到学科组织之间的合作创新阶段,然后侧重解决学科系统的协同创新难题,应该是我国大学培育学科生态系统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Lead Rank算法进行改进,综合考虑了作者的个人影响力、合作者的影响力以及作者与其他人的合作次数三个因素,以Paul Erdos合著者网络为例,提出了一种全面地评价合著者网络中作者的影响力的新算法;并分别从合著者影响力、聚集系数、节点度三个方面,定量地分析了如何选择某作者的最佳合作者,以尽快提高其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