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黄珊 《现代语文》2004,(12):33-34
从这几年的教材改革中,我们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课本里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尤其是诗歌.这也就意味着作为教师,我们应注重对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将文学作品改编后搬上荧幕已屡见不鲜.文章借用“轮回说”,研究文学作品从口头形式,到书写形式直至电影这一视听完美结合的影视形式联系起来,以期探讨这一现象风靡背后涉及的大众性回归.  相似文献   

3.
语言文化差异会导致文学作品翻译中一些美质的损失.对文学作品翻译中审美损失进行适当补偿,最大限度保留原文审美元素,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文章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审美形式的功能丧失及补偿,审美形式的价值冲突及补偿,审美形式的形义统一性丧失及补偿.文学作品翻译的审美补偿问题的探讨对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有一定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将文学作品引入社会科教学,是美国当代社会科教育改革的一大特色.从美国社会科的教育实践来看,在社会科教学中运用文学作品,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而且显示出多方面的教育价值.这一教学方式对我们的启示是:基于文学作品的社会科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剧等)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文学作品的分析与教学有什么规律性,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自有它的任务和要求,离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去片面强调文学作品的特殊性,是不妥当的,然而根本不顾文学作品的固有特点,把文学作品和其他文章同等看待,千篇一律地加以处理,则必导致教学的一般化、格式化.把生动魅人的文学形象弄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那就连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也难以达到.语文教学应力避一般化和格式化.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准确地把握各种类型的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从它们  相似文献   

6.
如何认识文学作品艺术生命力的建构机制,是探明文学历史本质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刘勰的《文心雕龙》从创作与接受的相反相成关系的探讨中,揭示了文学作品艺术生命力的建构机制.这表明《文心雕龙》中已具有自觉的接受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7.
根据韩礼德的理论,语言有三个语义成分和相应的三种功能:概念功能(成分)、人际功能(成分)和语篇功能(成分).这一原理可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本文试从这一原理出发,分析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自传体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以求进一步阐释该小说的艺术风格和主题,并提供一个用功能主义分析文学作品的例子.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这在中西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本文从本文从地域、文学风格、语言、精神内质等方面说明了中西方作家思维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综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文学作品,从量上有增加的趋势,这说明让学生汲取古文学作品的精华已势在必行。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古文学作品的教学实践,必须思考学生自主探求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培养和提高我国学生对语文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一些学校都设置了文学作品鉴赏课,有些学校称为文学作品阅读课,这表明,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我国学生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对我国提高国民综合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和我国语文文学鉴赏教学的意义与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着手,分析了我国语文文学作品鉴赏的意义及现状。  相似文献   

11.
印度佛教雕刻是以各种“像”为主要载体,不同时期的“像”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其造像依次经历“无像”,“隐像”及“有像”三个阶段;艺术风格依次经历希腊化风格、古典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印度佛教雕刻风格的形成受到佛教教义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百合花》是茹志鹃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件精品。新媳妇这一人物形象,虽不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却是一位十分重要的角色。作者紧紧抓住她那神情举止和内心感情的变化,将新媳妇这一革命战争年代农村少妇形象塑造得恰切传神,真实感人。  相似文献   

13.
试论新时期高校"两课"教师的角色与专业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互联网上不良东西的传播等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冲击,也对新时期高校“两课”教师的角色以及专业形象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两课”教师的素质对于提高“两课”教育教学的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初期伴随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型,浩然与"文革"极左政治一同受到了新的历史时期主流文化的质疑,接受了新的文化语境的重新评价。作为连接左翼政治与新时期政治的天然关节点,浩然重评折射着革命意识形态与现代意识形态的转型中,两者之间的断裂与勾连,以"历史浮标"的形象呈现出新时期文化语境的些许特征。  相似文献   

15.
王朔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其“新京味儿”语言也同样是20世纪小说中重要的语言形象。和以往的“京味儿”语言相比,这种语言形象不提供道德参考系数,将口语、调侃作为解构价值规范的策略,以获得游戏生活的快感为唯一的目的。这种语言形象产生于中国特定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转型的缝隙之中。  相似文献   

16.
汉瓦当“四神”图形在秦汉时期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它的造型艺术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秦汉时代造型艺术风格特点:创造性地利用“适合造型”;以“炉火纯青”的造型艺术语言创造了“经典”的“四神”形象;运用夸张和变形的造型手法来“抒情写意”;对传统神灵形象的升华和再创造。它表现出一种时代和民族的生机勃发的艺术精神和本质。  相似文献   

17.
孟浩然山水诗中“幽”与“雄”的意象,比起“清”与“淡”的意象来,虽然在数量上不占多数,但其艺术造诣却堪称上流,艺术创造方法亦多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8.
华语文本中"他者"的因素相对于其他语言的文本来说,出现较晚成熟也较晚.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华语文本中的"他者"本身就带有一种较为强烈的"晚熟"现状.在很多文本中,这种带有特殊叙述策略的"他者"形象说到底,就是一种不成熟的符号与象征在现代文本中的时隐时现.如何解构这种悖论?需从叙述策略这个大问题出发,解构文本中"他者"的叙述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意象论”是美学、文艺学研究中关于“意象”的一个大论题。苏轼对“意象论”有创新和发展,通过创新,他赋予自己的作品以特有的艺术内涵,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个案。  相似文献   

20.
海子后期长诗创作一改前期温情脉脉的叙述方式,让位于表现冲突、暴戾与雄强。他借助象征着毁灭之力与光明的“火”、变形后的“水”以及有着拯救之力的至高无上的“王”这些独立又相联的意象,营造出一个溶入了个体生命体验的“太阳”意象系列,使其诗风格变得丰富多彩,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