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原型心理内涵的双重性是指侧重于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范畴的原型和侧重于认知过程和创造心理方面的原型。原型范畴特点决定了原型受文化普遍性和差异性的影响。文化定势渗透到原型中,影响到原型与范畴成员的关系,决定着原型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2.
王彧 《林区教学》2014,(6):80-81
在原始社会,当人类还尚未理清有关自己、有关万物的联系和来源,但同时又不乏强烈的求知欲时,就产生了原始宗教。而在这辽阔的华夏大地之上,在出现了自然崇拜、生殖崇拜之后,又产生了原始图腾崇拜。在中国宗教文化的发展史上,图腾崇拜既是原始宗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能很好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心理需求及信仰。基于此,着重探讨中国原始图腾崇拜的产生、发展和意义,并以龙图腾为例,通过将其与西方龙文化进行比较,以及相应时期历史文物对图腾崇拜的反映,认识到图腾崇拜,即使是在今天,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标识性和现实意义,对人们的民族认同心理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日对"白色"的心理反应有一定的差异。中国人对白色的心理反应具有复杂性,而日本人则对白色多表现为正向的心理反应。受原始自然崇拜的影响,中日两国人都对白色表现出了积极的心理反应,中国人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的影响,还对白色表现出了消极的心理反应,而日本人则自始至终都基于原始信仰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一直较强地表现出对白色的积极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蛇图腾崇拜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龙为图腾崇拜的民族,然而蛇也是中国古代先民所崇拜的对象。有学者认为蛇是“龙”原生形象,蛇图腾崇拜早于龙图腾的崇拜。通过对古代相关文献资料和现今文化遗存进行分析比较,探讨了蛇图腾崇拜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其与龙图腾崇拜之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志磊撰文《孙悟空龙性浅析》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龙为图腾崇拜的民族,以至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其中龙被赋予了无穷的法力。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关于龙的传说比比皆是,《西游记》中亦不乏龙的身影,龙王形象从取经前第一次出场到取经归来,  相似文献   

6.
北海疍家人对蛇有着特殊的敬意,蛇图腾是疍家先民对自然的原始认识,疍家人从敬畏蛇到一般崇拜再到图腾崇拜,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疍家人蛇崇拜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研究疍家人蛇图腾崇拜对了解疍家的历史、风俗以及人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阐述中华民族对“龙”偏爱的心理情结,提出了“龙”崇拜包含生殖崇拜和帝王崇拜的双重精神内涵,并分析了这种双重内涵对中国人的道德心理、政治心理、社会心理乃至个人人格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点摘编     
<正>孙悟空是龙的化身李志磊撰文《孙悟空龙性浅析》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龙为图腾崇拜的民族,以至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其中龙被赋予了无穷的法力。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关于龙的传说比比皆是,《西游记》中亦不乏龙的身影,龙王形象从取经前第一次出场到取经归来,贯穿于整个西天取经故  相似文献   

9.
图腾崇拜的研究对于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以及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众多对蛇存在着图腾崇拜的民族中,闽越人对蛇的图腾崇拜具有代表性。人们从敬畏到一般崇拜再到图腾崇拜,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闽越人对蛇有着一份特殊的敬意,闽越人崇拜蛇也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图腾崇拜的研究对于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以及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众多对蛇存在着图腾崇拜的民族中,闽越人对蛇的图腾崇拜具有代表性.人们从敬畏到一般崇拜再到图腾崇拜,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闽越人对蛇有着一份特殊的敬意,闽越人崇拜蛇也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从来访者角度看,中国文化在四个方面对心理辅导过程有影响:①对心理辅导的认识误区影响咨询关系的建立;②国民性格中的封闭特点影响搜集个人资料和进行个人探索;③中国人家庭为重的观念影响个体的转变和问题聚焦;④对权威的崇拜会造成来访者对辅导员的依赖。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辅导过程的影响,因势利导,可以建立起更加适合中国人心理和行为的咨询模式。  相似文献   

12.
作为民族崇拜物和标志的图腾,是人类历史上较早出现的文化现象,对民族的文化和心理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譬如中国先人们崇拜龙,各族人民是“龙的传人”。古往今来,“龙文化”广泛地渗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龙的尊贵和善良、气魄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龙王信仰作为一种神灵信仰在中国的民间信仰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龙的信仰在中国很早就产生了,据一些出土的考古资料显示,先民们将"龙"作为图腾进行信仰和崇拜。古代人民经常利用"龙"的形象来为自身服务,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随着佛教的传入,本土道教的影响,"龙王"形象得以从原始图腾崇拜中脱颖而出,并被赋予了无可比拟的神威,成为许多人精神上的寄托。因而龙王信仰在社会各阶层中渐渐流传开来,龙王信仰亦成为中国信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云南永仁直苴的赛装节是楚雄州丰富的民族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传统的农耕活动密切相关,其祭祀过程中的崇拜心理内容和形式都随着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生演变。存在至今的赛装节,在崇拜心理方面是一个由“集体无意识”当中的“出生”原型传承而不,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但核心都是与生命的繁衍生息有关,与人们求生存、求发展的强烈愿望息息相关。从稻作祭祀到赛装节的演变,实际上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传承稻作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动物图腾崇拜是哈尼族自然崇拜中的一种,是哈尼族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崇拜对象丰富多样,其中以虎、龙、鹰、燕子、蛇、狗等动物图腾崇拜为主,并具有崇拜的起因、发展、崇拜的形式和方法以及民俗事象。它是哈尼族最初的原始宗教文化之一,也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作为民族崇拜物和标志的图腾,是人类历史上较早出现的文化现象,对民族的文化和心理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譬如:中国先人们崇拜“龙”,各族人民都是“龙的传人”。古往今来,“龙文化”广泛地渗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龙的尊贵和善良、气魄和智慧,就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紧紧地凝聚着各族儿女。  相似文献   

17.
龙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至深至远,以至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炎黄子孙的骄傲。中国龙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反映,与我国原始社会氏族的出现密切相关。龙是不存在于生物界的,它是汇集各种图腾的特征想象出来的动物。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中,龙的形象和它承载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演变过程。“龙”的形象出自远古的图腾崇拜,来自远古的神话传说。神话是民族文化的源头,“龙”的神话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在民间神话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存在于神话中的龙,经历了图腾崇拜、皇权象征、祥瑞载体几个阶段的角色演变,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衣食住行和文学艺术等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日,人们对“龙”的认识已走出了神话,龙文化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了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和精神之源。  相似文献   

18.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较多的一个岭南地区土著民族,有着鲜明舞蹈风格的壮族舞蹈是壮族人民宝贵的民族文化。图腾崇拜是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形式。壮族图腾崇拜较广泛,是凝结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思想的产物。文章通过崇拜自然的现象图腾以及"托物赋形"的动物图腾两方面阐述壮族图腾崇拜对壮族舞蹈形成的影响,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19.
孔子及其儒学,早巳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这一人格模式的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内核.本文拟对"中国人"的人格构成中的礼教内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中国龙的学者,往往误将地蚕视为龙的原型,然而,从地蚕的发生和演变表明,它只是生态龙的共生物,绝非龙崇拜的原型,真龙的原型是南蛇龙,南蛇龙的“人文化”构成了社会文化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