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否定之否定规律不是指三个相邻事物或事物的自然发展阶段,而是指矛盾从潜在状态到矛盾的展开、对立尖锐化阶段,再到矛盾的解决、产生新事物这一必然过程和发展趋势;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人类历史运动中表现为否定性的辩证法,表现为异化的产生和异化的扬弃,表现为"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在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和确立"有个性的个人";否定性的辩证法生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实践本身就内含着否定性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否定性辩证法以实践观为基础,并同历史观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既不同于黑格尔的否定性辩证法,也不同于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否定之否定”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的提法及其表述具有非科学性。在普遍性的视野内 ,“肯定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3.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不仅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而且还至少具有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所不具有的三项独有功能,即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对“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的科学说明,是对事物发展的重复性和周期性的合理解释,是解开一系列哲学悖论之谜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4.
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是哲学界争论的问题。有人提出,从黑格尔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把辩证法认作否定性的辩证法,因而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法的核心。与此相对立的观点,则认为无论是黑格尔,还是马列经典作家,都是以矛盾规律表述运动的源泉这个辩证法最重要的问题,因而辩证法的核心不是否定之否定,而是对立统一。本文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应当把黑格尔与马列区分开来;否定之否定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但不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否定之否定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仅次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精华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试论肯定和否定范畴的重新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哲学教科书对肯定和否定范畴的界定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人们对否定之否定规律乃至整个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认识。因此,有必要对肯定和否定范畴予以重新界定。准确把握唯物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的关系,弄清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是科学界定肯定和否定范畴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运动过程的推移,是科学界定肯定和否定范畴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基本规律之一,辩证的否定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中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这个基本概念,对于掌握和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侧重探讨“完善式否定”和“变革式否定”是辩证否定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7.
德国哲学家阿多尔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系统陈述了一种新的辩证法。在这里,他批判了传统哲学孜孜以求的同一性;坚持现实的复杂性、认识的相对性;主张辩证法的根本特性是否定性;认为"否定之否定"不会导致肯定,只是证明第一次否定不彻底。关于主客体关系,他认为两者互相构成,只是客体可以不是主体,而主体总是一种客体。因此以往一切以肯定性和绝对真理为终结的哲学体系都注定要被消解。  相似文献   

8.
我国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在谈到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时,常使用“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来加以概括。这种概括实际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本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来都没有提出过狭隘的“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命题。在否定之否定过程中,辨证否定次数的多少,并不取决于人们这样那样的主观认定,而是取决于处于实际运动中的事物本身。辨证否定的次数的多少因客观事物自身及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而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之一前面两讲,已经分别讲过了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这样,在讲唯物主义辩证法第三个根本规律即否定之否定规律时,就有必要也有可能先谈一谈它在整个辩证法中所占的地位,它同辩证法其他规律、主要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相互关系。特别由于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否定之否定规律没有列在教学计划之内,成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之一,所以,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地位、它同其他规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九年初,《光明日报》相继刊登了拙文《恢复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地位》和庞长富同志的《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只有一个》的文章以后,在该报《哲学》副刊,连续开展了辩证法有几个规律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不仅是五十年代讨论的继续,而且是当前哲学上正本清源、分清理论是非,进一步清除林彪、“四人帮”流毒,完整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现在无论是持辩证法的规律只有一个意见的文章,还是同意三个规律的文章,双方争论的焦点,仍然在于如何看待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问题上.就是在同意三个规律的文章中,对这一规律的认识也存在着不少的分歧.有的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对于这一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的论述也有前后矛盾的现象.这点在姚伯茂同志的《也谈辩证法规律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中国教师教育思想的演进遵循了"否定之否定"规律。从学习日本形成封闭式教师教育思想起,先后经历了学习美国形成开放式教师教育思想、"以俄为师"形成封闭式教师教育思想以及当前开放式教师教育思想等阶段,体现了思想演进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逻辑。教师教育思想的"否定之否定"发展历程,反映了教育界对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教师教育思想"中国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是第一个系统论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他曾用正题、反题、合题来表述这一规律,并形容其途径好似"圆圈"。列宁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合理内核,首先确定这是一种区别于形而上学的辩证的否定观,是事物发展联系的环节,是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其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同时说明事物的发展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才确立为一个周期的。文章认为,这种"三段式"的节奏划分是合理的,但这并不能代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全部,除了这一个周期之外,就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而言,是由许多个首尾相连的近似"圆圈"的否定之否定,即多个周期构成的、螺旋式上升的长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正是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才反映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趋势和迂回曲折的途径,它和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一样都是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4.
我是同意“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的,这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在不完全同意辩证法的所有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规律这个流行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笔者认为,在辩证法三大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运动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变化的规律,只有否定之否定规律才真正是关于事物发展的规律。让三大规律作这种区分,才能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揭示他们、特别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和内容。本文就是企图从这个基本想法出发,对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一些新的探索。一、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应各有各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职教论坛》2012,(16):49
王冰在《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中撰文:从否定之否定的视野,阐述了电大波浪式的前进印迹,并指出电大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自我意识的觉醒。当前,我国在上海、北京等地开展了开放大学实体的试点实践工作。开放大学的诞生是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唯物辩证法来看,新生事物开始可能是弱小的,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原因在于它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因此,办开放  相似文献   

16.
胡兴松 《新高考》2005,(3):53-54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是指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重中之重,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及有关文章所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过程进行综述后,多层次论证了:“A--↑A-A”和“-↑A-A--↑A”,是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过程的两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8.
我是同意“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的,这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在不完全同意辩证法的所有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规律这个流行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笔者认为,在辩证法三大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运动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变化的规律,只有否定之否定规律才真正是关于事物发展的规律.让三大规律作这种区分,才能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揭示他们、特别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和内容.本文就是企图从这个基本想法出发,对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及认识领域都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上升性和周期性。境界论是中国传统哲学所讨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冯友兰的四境界说是对传统境界论的继承和发展,它揭示了人类认识水平和自我修养的上升性、周期性、过程性和层级性。在其本质上,与否定之否定规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围城》以主人公方鸿渐旅欧回国后的奔波辗转及其爱情、婚姻情况为线索,反映了抗日战争最初几年一些知识分子生活上的混乱无序和心理上的沉浮变迁。书中讲述了方鸿渐人生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体现了作者钱钟书对人生、对命运深层的思考,蕴涵着一种更为沉重更为理性的世界观。文章从方鸿渐的事业和感情经历入手,结合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分析来探求作者的悲剧观,即否定与否定之否定的悲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