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存当前.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仍然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门话题。在现实生活中,基础教育发展的非均衡性产生了相当多的问题.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如何消除基础教育非均衡性发展带来的问题,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海门,由于“十五”期间乡镇学校的全面改造,乡村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显著的提高。“十一五”期间主要面临的是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内涵上的全面提升。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我们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深化课程改革为抓手,以项目管理为第略,积极推进乡村教育质量的高位发展,努力实现海门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电教》2006,(2):4-6
“十五”期间.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始终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基本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为“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教育事业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五年.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注基础教育的"弱势群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基础教育“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一个令人无法轻松的话题,扶持教育“弱势群体”的社会呼声日渐强烈,它的负面影响愈加凸现。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十五”发展规划的“教育计划”中,突出地提到了“体现教育公平,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这在以前的“计划”中不曾有过,无疑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这正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严重失衡的背景而言的。在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是政府提供的国民教育。国民教育的最大属性是其“公平性”。这种“公平”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机会公平,使人人都享受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基本国民教育;…  相似文献   

4.
依据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版历史教材增没了“学习与探究”课,突出“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上好探究课让学生“走进”历史,让历史“活”起来。现以探究课《寻访“丝绸之路”》为例,浅谈探究课的操作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今年三月召开的“两会”期间.“三农问题”成为委员们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要解决“三农”问题,农村教育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坎儿。农民的下一代如果不能享受很好的教育,那农民的希望又在哪里?因而.农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已成为共识。从当前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举措看,农村教育总的形势是好的.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农村教育从整体上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教育正受到传统观念与市场经济体制负面效应的双重困扰.面临许多问题与困难。江苏是我国教育大省.农村基础教育仍是江苏省教育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本拟就江苏省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出路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贫困农村由于长期受考高中上大学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即主要只为少数升学的学生服务,造成民族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效益不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有所脱节,劳动者素质偏低成为制约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探索民族农村巾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民族基础教育更好的为“三农”服务,实现基础教育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开创“三教”统筹,“普职”勾通的新格局,使之不断促进民族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教育局于2001年秋季学期开始进行中小学劳动技术与初中“绿色证书”教育选修课实验。  相似文献   

7.
成功的管理必然会有成功的教育,但在农村基础教育教学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个盲点,这就是忽视了对教师“不作为”行为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这个过程中,观念的转变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有新的教育实践,并把这种教育实践由自发的、经验的高度提升到自觉的、理性的高度,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9.
曾乾文 《广西教育》2006,(5A):10-11
满怀丰收喜悦的“十五”已经结束,充满希望和挑战的“十一五”已经开局。过去的五年,我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类教育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高考成绩连年创新高,小学教育质量逐年提升,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我县的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已迈进玉林市前列。但是,我县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全县教育发展不够均衡。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然面临不少困难,育人质量有待提高。三是教育的发展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四是教育欠债重。  相似文献   

10.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将导致高考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的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归根结底,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呈现出“应试教育”的特征,即便是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强势背景下似乎也难以逆转,这当中有礼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方方面面的原因。从学校教育自身的角度看,除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作用外,现代学校制度设计和教学具体安排中的伦理缺陷,也是一个重要的原测。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修养课”教学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主渠道。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修养课”教学的灵魂,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是检验“修养课”教学效果的标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修养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坚持与时俱进是搞好“修养课”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新的时代要求,也是未来“概论”课教学创新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走访调研等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三方面剖析了“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深层动因。文章指出“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策略,主要包括制定“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整体规划,明确“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重点任务,“概论”课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助力“四史”教育,提升“概论”课教师“四史”教育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等四个方面的举措。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高校两课中的一门,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重要环节之一。长期以来,由于“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存在课型单一、教学模式僵化等问题,使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欠佳,不太受学生的欢迎。形成了教师“难教”和学生“不愿学”的尴尬局面。为此,我们从2002年下学期开始进行“六课型”(即“讲授型”、“讨论型”、“辩论型”、  相似文献   

15.
一、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做好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去年我区全面实现了“两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基础教育将全面转人巩固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上来。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相融合,主要解决“为何融入”“谁来融入”“怎样融入”三大问题。在“为何融入”上,“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共同目标指向引导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在“谁来融入”上,强调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是“四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主导力量;在“怎样融入”上,提出从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上进行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7.
闻讯 《宁夏教育》2002,(10):4-4
今年秋季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小学开设两门新课程。根据教育部下发的一项通知,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为:在小学一至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在三至六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课。  相似文献   

18.
“思想道德修养”课在“两课”课程体系当中独具特色。文章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实效性的几点思考:首先,贴近学生,彰显课堂活力;其次.遵循道德教育规律,强化情感教育;第三,整合校内资源,强化实践环节;第四,加强师德建设,实现全员德育。  相似文献   

19.
论知识生长点与数学说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实体“有”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无”起着重要作用.数学说课是相对于实体的“有”而言,处于缄默状态的数学知识生长点就相当于“说课”实体空虚处的“无”.只有通过知识生长点这一“无”的配合作用,数学说课这一“有”才能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正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相似文献   

20.
谈谈说课     
“说课”是青年教师刻苦钻研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好方法.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后.青年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手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基本功圳练的一项内在要求。但不管足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还是已在教育战线上工作过多年的中青年教师。往往对“说课”一词并不熟悉,对什么叫“说课”,说什么,怎么说,知之甚少,为此笔者就自己的观点,来谈谈“说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