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薛雪的《一瓢诗话》中说:“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者读之为政,无往不可。”同样,文本解读总是因人而异,教师读之,学生读之皆有不同。但是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毕竟有限,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往往不到位,甚至偏解、曲解。因此,教师应做文本解读的领路人,给学生正确导航。那么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的"读",是教师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层层深入对话的过程。具体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初读——读通读顺读正确现实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刚开始学习课文时,教师只是让学生读一回课文,便急急进入讲解课文内容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学生一看到阅读短文就胆战心惊,失分较多。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从"读、品、评"出发,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4.
"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毫无办法."于永正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读懂教材的重要性. 读懂,读不懂,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以"非线性思维"与文本对话,倘若教师仅仅只能以"线性思维"与文本对话,"对话"的不到位、不全面、不深刻,甚至不能从本质上真正读懂文本的问题便会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文本的解读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效果。文本解读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体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教师引领学生的阅读,但不能用教师的读来代替学生的读,更不能用教师的"标准答案"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不能用集体阅读代替个体阅读。文本泛指用话语记录下来的内容,一句话、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关键词都是  相似文献   

6.
黄又绿 《教师》2013,(18):115-115
教师的文本解读水平,关乎学生学习的范畴、感悟的外延、收获的效度。如何立足文本、快速解读,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探索出以下几个解读文本的视角,便于一线教师操作。1.读透教材看扉页:翻开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教材的扉页,就会看到一句口号:走进《品德与生活》,学习、做事更快乐!品德与生活课程与孩子们"相约,牵着手儿同行在成长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7.
文本解读需要哲学思辨。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别人都从"正面"看世界,思考问题,老子却总是从反面,从侧面,从背后思考。他看到了"天下人"都没有看到的东西。老子还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一个事物做为整体,不能分割开来。长和短,高和下,只有放在一起比较,才能得出概念。没有一个单独的长或者短,也不能把前和后截然不同地分开。"欣赏一篇作品,就要用心感受其整体的品格,凌迟肢解,只能得到片鳞只爪。"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在"教"上费心思,在"做"上花力气,却很少引领学生在"读"上下功夫。很多人只强调教师要钻研教材、解读文本,而没有强调让学生走进教材、读懂文本。长此以往,学生"读"数学的能力日益退化,终将难以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活,促进知识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能仅仅看到文本的思想内容,更要关注文体样式;不能只看到文字表面承载的言语信息,更要看到文字背后隐匿的言语形式。下面就结合课堂实例说说自己关于文体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想法。其一,明确要求,把握文体目标。"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是对小学语文第三学  相似文献   

10.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十分关注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将"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贯穿教材编写的始终。因此,我们可以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看到较多落实课外阅读的栏目,如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语文园地中的拓展资料,每学期设置的"快乐读书吧"。教师要精准揣摩编者的用意,努力从单元中选择一篇文本或者"节选"文本与整本书之间架设起桥梁,巧妙地将学生的阅读意识从一篇引向整本,开启学生愉悦而充实的阅读之旅。  相似文献   

11.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的读,是教师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层层深入对话的过程。具体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初读——读通读顺读正确现实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刚开始学习课文时,教师只是让学生读一回课文,便急急进入讲解课文内容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所谓的阅读是指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有效对话,但是,以往我们仅是让学生简单的"读",并没有组织学生与之进行对话,导致很多学生的阅读只是堆积文字,并不能感受文章的内涵,也感受不到作者在用词、用句上的巧妙之处。所以,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加强对话,要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形成能力,进而确保每篇文本的存在价值都能被"读"出来。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改革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气氛活跃。但许多语文教师走入了"书声琅琅"的误区,盲目追求读的形式多样,追求读的情境创设,追求读的过程,忽视了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了朗读的效果和评价,却忽视了对文本的感悟。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学不能再以单独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应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再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4.
当前语文教师文本"裸读"能力的弱化甚至缺失,贬损了中小学语文教育应有的含金量。"裸读",顾名思义就是不借助任何资料,不带有任何先入为主的看法,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对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获得对文本的原初理解和个性化解读。语文教师"裸读"文本的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教师应该重视并切实提升自己的"裸读"能力。  相似文献   

15.
所谓教师课前备"读"是指语文教师在上阅读课之前,通过反复读,把文本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并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的过程,成为备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沉潜学习",就是在课堂上,在教师科学引导下,在时间的充分保证下,学生发自内心地、自由而自觉地自读自解文本、互读互解文本、用读用解文本。这种"沉潜学习"克服了语文课改中出现的诸多弊端,有利于学生快乐学习、深度学习、高效学习,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钟碧梅 《考试周刊》2014,(11):21-21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关系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备课中要不断探索阅读教学的规律,充分"素读"文本,保持阅读的新鲜感;文本"素读"要立足于文本,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在课堂上创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教师的个性化阅读发掘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最终呈现出充满智慧的阅读世界,有效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语文教师,面对文本时略读一遍就可以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但当文章一旦作为教学文本即将应用于教学时,教师的阅读要求就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读懂的层面上,而应读透、读深,领悟其深层次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保持并提升课堂的"语文味"?从"读"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教学的《天上偷来的火种》一课,谈谈如何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从走近文本到走进文本,在"读"中反复与文本对话,感悟人物形象. 一、一箭双雕"入境读",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课伊始,学生还没有完全从课余的兴奋回到课堂,此时可以创设一种走近文本的机会,或者安排学生一节一节轮读课文,或者老师和学生接龙"互读"课文,主要是了解内容.  相似文献   

20.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解读一篇文章的基本思路,也是最有效的阅读途径之一.欲动阅读之全身,必先牵文本之一发.这"一发"是什么.是文限,是阅读文本的最佳切入点.有人说,阅读的最高境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迅速地把一本书读薄了,把一篇文章读短了."先牵一发"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吃透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主要内容,把文本读短至一段话、一句话乃至一个词.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整合文本之主旨,把握文本最具核心价值的信息.由此可见.牵住了一发,就为深入解读文本之全身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找到了进入阅读最高境界的捷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