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角度考察了中国近代史的衍变与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与细化,研究方法的不断演新.本文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关系等方面对此作了系统的回顾与评述.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和文化历史责任的主要担当。而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在“文化自觉”视野下变迁与转型的历史,即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在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背景下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的历史。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各阶级集团的政治改革和革命活动都体现出他们自觉的思想文化诉求,代表着本阶级集团利益的思想文化水平,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代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阶段,其特殊所在,人们往往用“转型”二字涵盖。对于这个转型的近代社会,学者们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如经济的转型、文化的转型、制度的转型、社会结构的转型,等等。赵慧峰近著《近代转型社会中的集团与人物》(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则超越社会领域的一般层面,从社会活动的主体“人”与“人群”直接入手,诠释了中国历史由中世纪到近代的流转与演变。其特色如下。  相似文献   

4.
陈东 《闽江学院学报》2005,25(4):70-73,90
本文以马尾船政局为研究对象,通过马尾船政局的历史考察,探讨福建船政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结构重组的内在联系。认为马尾船政局的创立,本身就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体现。马尾船政局创立后,在提高社会科学技术,特别是近代中国造船技术,培养社会专门人才。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和思想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与并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组。  相似文献   

5.
教会大学与文化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会大学与文化变迁黄新宪教会大学与文化变迁的关系十分密切。具体而言,教会大学主要是通过文化创新、文化传播和文化潜移等方式来促进文化变迁的。一、教会大学与文化创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加速,除了使社会结构、经济组织和人口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外,文化形态也有了较...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文化生态变迁的基本格局,决定了近代中国散文的发展趋势。进入近代之后,随着文化整体主义的解体和多元文化的兴起,各种文化形态都对散文创作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渗透,文化生态与散文艺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密切。文化生态环境在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剧变中处于不断解构和建构的变迁状态。西方文化、城市文化和平面媒体文化促使近代中国散文产生了新变。  相似文献   

7.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近代日本自明治维新起大众消费文化开始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等都对消费文化的历史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户县农民画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它以"洋不过你土过你"的独树一帜的风格,逐步跻身于艺术百花园中并成为一枝艺术奇葩.具有时代性的户县农民画为展现中国五十年代以来文化结构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提供了平台.笔者正是借用这个平台,通过文献调查法收集户县农民画的历史资料,透过户县农民画变迁的历史,并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研究分析中国文化变迁与社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研究,不仅为户县农民画今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为社会变迁与文化变迁关系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生活习俗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文章通过以山西近代服饰变化为视角,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知识,考察了从清朝到民国以山西地区服饰为代表的近代服饰变迁的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样式和特点,阐述了推动这一变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认为近代山西服饰的变迁与近代中国政治革命、经济发展和文化冲突相一致,分析了近代山西服饰变迁的特点。从而论证服饰作为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它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即作者试图通过对山西服饰变迁的研究,反映出其背后所表征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从另一个侧面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生活习俗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文章通过以山西近代服饰变化为视角,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知识,考察了从清朝到民国以山西地区服饰为代表的近代服饰变迁的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样式和特点,阐述了推动这一变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认为近代山西服饰的变迁与近代中国政治革命、经济发展和文化冲突相一致,分析了近代山西服饰变迁的特点。从而论证服饰作为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它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即作者试图通过对山西服饰变迁的研究,反映出其背后所表征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从另一个侧面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铁路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传播者被植入中国社会后,与中国传统社会经历了诸多碰撞、冲突和调适,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型,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从闽地乡民铁路利权观念转变、铁路沿线乡民筑路态度转变、生活方式转变三方面来探讨漳厦铁路对近代闽南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种具有多元性的抽象性概念,不带有价值判断与是非好坏之分。文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中国具有数千年的传统历史文化,到了近代转型时期,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外部生存环境的改变,近代化潮流的不断冲击,迫使中国文化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并开始呈现出诸如学习西方,时代鲜明;文化觉醒,探索变革;中西交汇,碰撞融合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特殊文化特点,影响至深至远。  相似文献   

13.
作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海派文化一直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重商主义、功利主义与市民化的文明新态日渐造就了近代上海的独特文化格局。它在推动海上文化向市场扩张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艺术的思想观念,推动着近代海派文化的变革。受海派文化影响,近代报刊诗话也在转型发展,从不同层面反映出海派文化的社会图景。既有近代报刊诗话中的海派文化描绘,又有报刊诗话中的海派文明阐扬,也有报刊诗话中的海派文学使命。报刊诗话以其在转型中新的时代特质,造就了海派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使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时代意识产生。危机意识成为整个知识阶层的共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的改良等政治意识成为一种时尚。第二,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并进行了批判,西方文化优越论得以确立。第三,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功名意识日益淡薄,部分入开始了职业转型。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报告文学萌生于近代。这一文体的生成,是由多种文化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近代文化的转型,是报告文学发生的内在动因。报告文学是近代新闻文化的伴生物,是此间政治文化的载体。同时,它又是近代写实文学观的一种积极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转型与高等教育育人观的转变吴秀琴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历经变迁,这种变迁最深层次地反映在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变迁是文化转型中对教育影响最为深刻的方面,它决定了高等教育的育人观念。本文从传...  相似文献   

17.
从科学技术作为社会体制维度考量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科学技术在近代已成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漠视技术,技术的社会功能未受到社会重视;从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向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是追求社会的功利和促进社会进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阻碍了技术社会化;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以其对人文、伦理的关怀以及"天人合一"的基本观念,对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制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尽管是在西方外来军事、经济、文化入侵,旧的社会形态被强制性地破坏的背景下发生的,但是原有的社会形态中的诸种积极因素仍然在这个变迁中发生着作用,这就是早期近代社会变迁在东南沿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进程的重要原因。本文就试图从江南地区原有的社会形态特点来分析在近代社会的变迁中最活跃的因素江南地区早期近代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开始转型,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由旧的宗主--附庸式朝贡制度,转而接受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中国近代外交转型表现为中国与藩国对近代国际关系的抗拒及适应过程.中国外交正是在这种惶恐困惑状态中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全文从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被动性调整、传统外交指导思想的逐步解体等方面阐述了晚清外交的"屈辱"转型,对中国近代外交思想转型的历史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杨晓 《教育科学》2005,21(3):51-55
本文以近代中日教育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心理变迁为切入点,探讨近代中日教育关系建立的文化心理意义;传统文化心理式微与蜕变的历史轨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式微的文化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