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岛敦作为近现代日本文学发展巅峰时期出现的著名作家,在他仅仅33年的生命中,为日本文坛创造出许多经典著作。围绕这位传奇作家及其作品,中日两国的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究。本文以中日两国学者对中岛敦及其文学作品的先行研究为主要内容,对比两国在中岛敦文学现象研究上的差异。通过对比,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了解中日两国文学研究上的不同,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岛敦的文学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2.
《历史教学》1985年第3期发表的日本学者平田嘉三《日本中小学的学制与历史教育》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日本中小学的学制、课程设置,以及历史教育的现状。本文试就日本中小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内容、特点及教科书的编篡等问题作一评介。一、历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日本的教育制度规定,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中、高中阶段都要开设历史课,其具体要求和内容在各阶段中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历史学科因其德育素材的具体性和生动性特点在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中美两国的历史教育对此都比较重视,但由于社会制度和历史经历,特别是价值体系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两国中学历史学科的德育目标在内容、形式、着眼点等方面虽有相同之处。也有诸多的不同。本文从分析两国制订的历史《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就其中德育目标的内容和实施途径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日本的"中国学"研究,不但是日本现代学术界中最有成就的领域之一,而且对于中日两国在整个世纪内的文学文化交流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中,日本对于鲁迅的介绍与研究,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与文化意义。本文试从中日文学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对于20世纪的日本"中国学"研究,尤其是日本鲁迅研究独特的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作探析。  相似文献   

5.
盂兰盆节在中日两国甚至是整个东亚地区的节日体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反映中日两国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的异同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中日两国盂兰盆节日节俗的比较研究,归纳出存在于两国节日习俗中的同质性与差异性,并从节日历史发展过程和文化思想角度对其产生原因做了初步分析。中日两国盂兰盆节日在发展传承、佛教影响和祖先信仰等决定节日特点的方面上,呈现出主体内容的一致性和关联性以及局部的差别性,最终形成了两国相互联系又区别的节俗。  相似文献   

6.
16世纪中叶以后至18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形成的西方新世界观念在中日两国传播。中国被动地接受了部分新世界观念,但更多表现为排斥西方文化及其世界观念;日本主动地吸取新世界知识,形成兰学思潮,世界观念得到了更全面、更深刻的发展。中日对新世界观念的回应是两国适应新的世界形势的重要表现,也为19世纪中叶以后两国历史不同的发展际遇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7.
《日本语文教育研究》是付宜红女士结合我国以往的教材编排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经验以及在日本的实地考察,从中日两国语文教育比较的角度出发,对日本的国语教育从课程、教材、教学实践、语文教育改革以及学生等几个方面进行的系统研究。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日本语文教育的过去和现状,分析了日本语文教育近五十年来的发展状况,对我国未来的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建设性指导意见。读完之后,我感触颇深,日本的教育教学、课程编排、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式等各方面与中国有显著差异。(一)日本课本中把学习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都很有计划性、针  相似文献   

8.
中日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日本面对不同的社会现状和教育现实,分别提出了“素质教育”、培养“生存力”的中小学教育改革目标,其在培养学生做人、各种基本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当新时代来临之时,围绕着中小学教育,两国却不约而同地进行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为此,从比较中日两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出发进行研究,以期对我们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中日两国文化的心理传统来看,日本是无我为中心型,中国则是以我为中心型。从两国文化的历史传统来看,日本外向型开放型,中国则是内向封闭型。从两国文化的基本形态来看,日本是并存型,中国则是单一型。从两国文化的摄取形态来看,日本是全面摄取型,中国则是部分摄取型。从两国社会的协作形态来看,日本是非亲族协作型(忠),中国则是亲族协作型(孝)。从两国社会的教育形态来看,日本是普及,提高能力型,中国则是选拔,达到目的型。由于中日两国各自独特文化形态的差异,决定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大唐文化、律令、典章制度,以及佛教典籍,使得日本文明化的历史进程缩短了千年.中日两国的民间吉神有很多相似之处,是古代日本大量地从中国吸收了民俗文化,并结合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形成的.中日双方交流的范围之广泛,内容之丰富,造成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1.
近代前期,中国和日本大体上处于同一历史转折点,面临诸多同样的问题.在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面前,国家的安全、民族的独立受到严重的威胁.但是如何对待西方,中国和日本却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当时的反应之不同正是造成当今中日之间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试图将西方作为纵轴,中国和日本放在横轴上进行比较,旨在探讨西学东渐,中日两国采取了怎样不同的对应措施.通过此类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索中国和日本教育现代化各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中国为主体、日本为客体,从教学现状和教学环境方面对中日小学科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对中日两国的小学科学教学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研究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方法的特点,同时,为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比较了当今中日两国在中等学校历史教育学方面的研究状况。大致从研究体系、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作了评述。本文不过多地涉及历史教育认识论等深层次问题,是希望我们能够首先对“学科教育学”的研究概念和范围,有个清晰认识。述文中较多地指出了我们的研究弱点,目的也在于引“他山之石”来攻琢“吾邦之玉”。  相似文献   

14.
以德国为代表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是教育研究领域两种重要的、不同的研究范式。德国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以唯理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强调从整体上培养人的问题,并从整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教育和教学问题;相对而言美国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则缺乏这种整体主义的视角。究其原因,除了跟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范式有关外,还与德国"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中一个核心概念"教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大研究范式并存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澄清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根源是解决困扰我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在感谢语的使用问题上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由于语言及文化的各自特点,中日感谢语逐渐各成体系.文章基于语料以汉日感谢语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形式、功能、情境的角度来探讨汉语感谢语特点,进而明确对日本留学生汉语感谢语教学的重难点,并以语言的对比为基础,提出全面按照汉语感谢语使用特点对日本留学生汉语感谢语教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日本小学对坏境教育是相当重视的,现已在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全面展开。其中,通过理科教学贯彻落实环境教育则是日本学校实施环境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为此,本文拟从日本中小学理科教学的角度来探讨日本环境教育的历史、观点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3,(A5):19-20
中日两国是有着3000多年历史往来的邻国,中国文化渗透在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饮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例如,豆腐、饮茶等都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本文从中日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料理构成、特色、制作方法及中日两国人的饮食生活、饮食观来研究日本民族的特有性格。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不同可以说是由两国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由于受社会本位、整体主义以及国家主义的东方伦理的影响,两国都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和传统.但是两国的爱国教育思想还是有其各自民族的特色和差异.例如两国爱国教育的抽象性和具体性的不同;两国爱国教育的由远至近与由近至远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两国的爱国教育与民族危机的关系的差异,即日本的爱国教育的两面性,一方面既与振兴民族、富国强兵思想相关联,另一方面更显示出其强烈的军国主义的侵略性特征.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则往往是与救亡图存、摆脱被侵略奴役的悲惨命运相关联.  相似文献   

19.
蒋妍 《华章》2010,(35)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作文教学长期被作文教育等于美文教育的指导思想所充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通常将重点放在写作技巧上,从而忽略了学生的真情表达,扼杀了其个性发展.而日本的生活作文教育,则以学生的生活为原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心灵世界.本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对中日两国作文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2012年8月24日是韩中两国建交20周年纪念。20年建交,如同20岁的年轻人,充满活力。20年来,两国关系全面发展:1992年建交初期仅为64亿美元的两国贸易额,到2011年达到2206亿美元,增加了34倍。这一规模比韩国和美国、韩国和日本的贸易总额大得多。每年两国出入境的人数为600万余人,每周有800多个航班往返于两国之间。韩中两国外交关系的发展进程从1997年的合作伙伴关系,到2003年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再到2008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直不断提升。韩中两国不仅在双边关系层面,而且在东北亚地区、国际舞台层面都具有其独特性。在此背景下,更需要用长远的眼光,从两国的地缘关系、历史关系、战略关系等角度,进一步审视两国关系,重温韩中建交的必然性,展望两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