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骆正林 《新闻传播》2006,(2):52-54,56
新闻是由事件构成的,电视新闻当然要给观众报道“事件”。世界每天都有大量新闻发生,但是电视在选择“事件”时,却为“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而苦恼。在社会空间内,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频道密度却在不断上升。这样的背景下,电视人被逼着从“文化人”向“儒商”转变,他们必须精通“事件营销”的技巧,才能让自己的新闻做得有人看。  相似文献   

2.
潘骏立  王兵 《大观周刊》2012,(51):52-53
湖南省岳阳市发生的一件普通的法律案件事件,被社会舆论冠以“民族问题”的“帽子’,“切糕事件”背后这种“非理性舆论”现象的出现有其社会根源,与我国当初制定的民族政策有着渊源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重庆“钉子户”事件在经历了整个社会的大量关注之后,最终还是以“补偿拆迁”的方式顺利解决了√在整个事件中,媒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最先网络上民众议论纷纷,到传统媒体跟进事件报道进程,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各尽其能,促进了事件的圆满解决。而从媒体对“钉子户”事件的关注到整个事件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网络谣言制造者“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因涉嫌寻衅滋事和非法经营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网络谣言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类媒体对“秦火火事件”相继做出报道,网络谣言问题再次进入人们视野,本文并不讨论网络谣言问题的是非曲直,仅对媒体关于“秦火火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此例网络谣言黑手被刑拘事件的媒体报道得失。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的作用日益凸显。从重庆“钉子户”事件到厦门“PX项目”事件,从山西“黑砖窑”事件到陕西“华南虎照”事件等,表明强势网络舆论对诸多社会公共事件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然而,由于互联网空间的特征性,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尤其是网络舆论缺乏权威的声音,很容易形成误导的舆论潮,  相似文献   

6.
2007年被网友称为“网络民意年”。在这一年网民积极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讨论,发出自己的声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推进了事件的发展。每一件重大的网络事件都可以看到网民的巨大力量。在数字时代,网民已经成为互联网中的“英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系列基于网络而形成的舆论事件让人们看到了网络舆论的力量。从“孙志刚事件”、“哈尔滨宝马车撞人事件”到去年的“华南虎事件”,再到今年的“家乐福事件”,这些事件无一例外都是首先在网络上传播的,而网络舆论给了这些事件不断扩大影响的最初和持续动力。很多难以实现的变迁也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最终得以实现,网络舆论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通过互联网,公众可以及时了解社会事件的细节,进而对事件的发展过程和解决方式进行监督。由于主动权的提升,公众的参政热情也极大提高,他们积极推动事件的发展,不但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影响着法律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李昊  任猛 《新闻世界》2010,(2):77-78
本文以“瓮安事件”为例,分析该事件中流言产生的社会根源、流言中所表达的民意诉求以及流言失控后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建立科学的流言监控机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柳林 《新闻世界》2009,(1):56-57
在当今的传媒界,娱乐似乎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主流”,即使是严肃的新闻也可以拿来毫无原则地娱乐,这对于社会大众的感知方式乃至精神价值判断都将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基于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在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对新闻娱乐化的不同概念进行归纳总结。以更加全面地阐释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0.
石可琰 《新闻窗》2011,(1):30-32
近年来,随着部分围家地区经济过热,全球问题日益凸显,危机事件此起彼伏,从“911事件”,“次贷”危机到“非典”和“汶川地震”,世界似乎没有平静过。较之过去,危机事件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影响的人数更多.范围更加广大;二是随之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蔓延,  相似文献   

11.
王迅 《记者摇篮》2006,(10):34-36
近几年来,网民数量迅速增长,网络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第二生活空间。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力量也逐渐壮大,一些问题随之出现。本文以“铜须事件”为例,探讨网络舆论中网民公共言论责任的缺失。“铜须事件”简述发生在今年上半年的“铜须门”事件,被称为“2006年最具轰动性的网络事件”。《纽约时报》国际新闻部的头条也关注了此事件,标题是“中国网民强加道德批判”。一位网名为“锋刃透骨寒”的网友发帖,讲述了和他结婚六年的妻子与网名为“铜须”的男子发生一夜情的婚外恋事件。这位苦主还将两人的聊天记录,以及当事人铜须的QQ号码公…  相似文献   

12.
张婧 《声屏世界》2006,(11):13-14
这次世界杯对中国观众而言,最关注的应该不是谁最终夺得了冠军,而是一个足球解说员和他创造的一个能够称得上“门”级别的事件。意大利队在与澳大利亚比赛的最后时刻获得点球,央视著名解说员黄健翔因为富有激情的解说引起了争议。“黄健翔”三个字意外地“跻身”世界杯热门词汇之列,成为各报刊、网站整版报道的对象,引发了6月末最热的娱乐事件或者社会事件。各媒体不仅详细报道了这一事件,并且还大肆进行了娱乐化的报道,共赴这场激情夏日里的“豪门盛宴”。随处可见诸如《黄健翔高呼“意大利万岁”的N个理由》《引发黄健翔解说门的N种猜想…  相似文献   

13.
沈正赋 《新闻界》2003,(2):18-20
2003年一、二月份,发生在我国广东省部分地区的“非典型肺炎”事件及其风波,是一起较为典型的突发性事件。这不仅仅是因为这种疾病本身的不寻常性,而且还因为这起事件在传播的过程中出于人为的原因,逐渐衍变成一场危及人心稳定的大范围社会恐慌。虽然造成这一严重后果的社会原因较为复杂,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与新闻媒体的“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美国媒体“9.11”事件的报道和“9.11”五周年的纪念报道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了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与灾难事件纪念报道的差异,认为灾难事件报道注重时效性和准确性,灾难事件的纪念报道更注重深度分析和理性预测,提出灾难事件的纪念报道的具体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杨晓霞 《新闻知识》2001,(10):17-19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10,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会议大厅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北京赢了”“2008属于北京”“神州大地竟夜无眠”。当晚,电视实况转播了这一盛事,屏幕上不断闪出的四个字“我们赢了”最直接地表达出中国人获胜后的狂喜:北京赢了,中国赢了。按照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中的界定“北京申奥”这一事件已经成为了“媒介事件”。所谓媒介事件,“是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是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界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  相似文献   

16.
赵文国 《新闻通讯》2011,(12):14-15
传统媒体关于“小悦悦”事件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报道的结果并不能证明报道过程的合理,以追求真相为己任的媒体,却在报道该事件的过程中至少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剪辑监控录像,使真相难以判断;二是新闻报道道德化,使新闻不够客观冷静;三是后续报道有哗众取宠之嫌。  相似文献   

17.
重大科技事件较之于一般的科技事件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也能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影响,所以当它发生的时候,总能获取更多的曝光机会。这种社会的高度关注性与其本身的科学性,为科学普及“搭车”重大科学事件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纸馅包子”事件是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的一则报道,后经多家媒体转载转播,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后经证实是一则精心策划的假新闻。这起虚假新闻不仅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还败坏了国家声誉,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社会公信力。“纸馅包子”事件使我们不能不正视当前我国广电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并思考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当今。国内一些媒体在报道遇难事件时喜欢向“钱”看,“死亡赔偿标准”一时间成为报道和炒作、特别是制作标题、吸引眼球的“要点”。媒体不去探寻灾难发生的原因.不去总结如何防止同类事件再次发生的经验教训,而是把赔偿多少钱放在报道重要地位的做法,看似是对人生命的重视,实则是多了些世俗、少了点“人情味”。  相似文献   

20.
伍蔚然 《新闻世界》2013,(7):180-181
【摘要】近年来发生的“药家鑫”案、“七十码飙车”案、“郭美美”事件等均引发了舆论狂潮,并影响了实际问题的解决进程。网络舆论无疑已经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重视和熟悉网络舆论的形成规律和发展演变。本文以“表哥”杨达才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舆论的演变情况,并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