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静 《考试周刊》2012,(37):86-87
旅游文本面向的是特定读者群——旅游者。译者翻译这类文本时,应考虑旅游者作为文化他者的阅读习惯及接受水平。本文强调旅游宣传资料英译时应以奈达的读者反映论为指导,通过增译、减译、改写的方法来发挥译者的读者意识,传达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2.
借助功能主义翻译观,对汉语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的翻译进行探讨。从旅游翻译的目的出发,通过对潜在旅游者体验、了解一种新的文化这一旅游动机的研究,作者认为,译文要达到激发潜在旅游者旅游动机的目的,必须要保留源文的异域文化色彩。然后通过对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的比较和跨文化交际的分析,作者提出:要保留源文的异域文化色彩,译者应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通常包括直译和音译。在异化翻译方法会导致文化真空时,译者必须采取补偿措施,包括:加注、补充和类比。当然,译者对源文中对达到翻译目的没有帮助的信息可以删除。  相似文献   

3.
蓬勃发展的中国旅游业若想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在英语作为国际交往中最重要的语言媒介的条件之下,旅游文本的英译水准至关重要。汉语旅游文本译文的目标读者与原文的目标读者在背景知识、阅读习惯和阅读期待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旅游文本中高频出现而又极具源语言文化特色的引文翻译,成为译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本文在梳理旅游文本引文种类的基础上,对引文翻译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得出结论:译者在处理旅游文本中引文这一特殊语言现象时必须在"读者接受性"的约束下,综合运用变译理论中的具体策略,使得译文明快而不失渲染召唤功能。  相似文献   

4.
旅游景点介绍属于一种以感染功能为主导,集信息和表情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文本;其英译目的在于推介我国的旅游资源及文化,吸引潜在国外游客前来观光。为充分地实现景介的文本功能与英译目的,译者应遵循以目的语旅游者为导向的原则,灵活运用增译、省译、文化替换、篇章模式改写等各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旅游资料的翻译主要为了对外宣传,最终目的是要让国外普通旅游者看懂、听懂、读懂并且愿意接受,因此译者必须从跨文化视角对待翻译。本文以泰山旅游资料的英语文本为例,主要从英汉旅游文体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差异,景点名称的翻译,历史文化词的翻译,古文和诗词信息的翻译等四个方而来解析旅游资料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翻译既是一个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交流的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思维过程。译者的主观意识参与文本的阅读、理解和阐释,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着手,分析译者在阐释文本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时对原作品的“召唤结构“的主观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旅游资源为内容的旅游介绍文本涉及大量的中国历史文化信息,语言风格和语篇结构等方面都呈现典型的汉语言思维模式。为了获得理想的宣传效果,在翻译旅游介绍文本时,需要译者加以"变体",通过对原文本的"变通"来实现。变译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8.
陶瓷文化旅游文本是旅游者了解景德镇的重要窗口,其英文翻译质量将直接影响景德镇的国际形象。通过实例分析现有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弊端,对规范旅游文本的英译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便更好地弘扬陶瓷文化,提升景德镇作为中国瓷都的国际化形象。  相似文献   

9.
根据文本类型学和在此基础上创立完善的功能目的论,旅游文本主要为操作型文本,具有引导功能。在旅游文本翻译中,对在不涉及文化信息的文字部分应以归化翻译为主,对传递文化信息为主的文字部分以异化翻译为主。在具体的实践中,应发挥译者的专业判断,将归化和异化综合运用到旅游文本翻译中。  相似文献   

10.
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译者会受到中西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差异以及译者主体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影响。汉语景点介绍的文本内容一般有信息性、呼唤性和模糊性的美学功能。译者在信息本位的指导下,应传达出文本中的信息,同时应考虑到文本的美学价值,达到与原文本同等的效果,体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