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将"发展质量"纳入高等教育评价的范畴,既有其理论依据,也有其现实要求。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发展理念评价、发展目标评价、发展条件评价、发展规模评价、发展结构评价、发展效能评价等几个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构建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评价体系,主要应完善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即要解决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在其实践中,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指标的科学化、评价方法的综合化,才能得出公正合理的评价结论。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虽历经种种困境与干扰,但从整体上来讲较好地处理了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与联动的关系。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一般以政府为宏观管理主体,以高等学校为自主办学主体,以政府、学校、社会为多元评价主体;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以宏观管理为主,高等学校的"办"主要体现为学校拥有相对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多元参与之"评"涉及政府督导、校内评议、第三方评价等多种形式;高等教育的"管"、"办"、"评"呈现为主体相对分离与效能积极联动的状态。这可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提供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研究的意义,根据课程评价的客观要求,提出了课程评价多元化主体的成员构成,并论述了各评价主体的主要评价功能。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注重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要强调关注过程、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高校的自评在英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作为英国最重要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之一,也将自评报告置于评价过程的核心地位。要借鉴QAA教育质量评价的经验,分析其自评报告的特点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学生评教逐渐成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澳大利亚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作为教学质量评估工具,在该国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学生评教项目中的经典。本文对这一评教工具的研发背景、发展历程、相关研究结论与争议进行了总结,并依此提出了对我国学生评教的启示。首先,引导学生"评价教学"而非"评价教师";其次,倡导多元的评教形式,与其他评价指标互为补充;再次,保证调查持续性,进行教学质量的追踪;最后,进行横向比较,提高教学改善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在高校课程质量评价过程中,评价思想的确定始终是关系到评价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现代高等教育的多元质量观,高校课程质量评价要树立多元主体、多样内容、多种方法、多维指标的多元化思想,提高高校课程质量评价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以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为代表的美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质量保障机构逐渐形成了以自评和同行评价为基础的质量保障体系,并不断优化其利益主体参与、第三方评价的监管机制。文章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监管机制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应逐步由政府评价过渡到非政府评价,扶植并推动第三方评价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同时认证过程中应重视同行的评价和公众的参与,充分利用评价结果等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治理现代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优化高等教育治理,需要构建管、办、评多元利益主体动态调整的协同机制。依据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构建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机制,应发挥政府在高等教育治理优化中的服务引导作用,强化大学在高等教育治理优化中的办学主体作用,保障社会在高等教育治理优化中的监督评价作用。政府的服务引导、大学的办学主体、社会的监督评价三者聚合起来,形成了"政府、高校、社会"多元主体协同与"服务引导、办学自主、监督评价"机制的统一,进而达到构建"职责分明、相互合作与及时调整"三者协同的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机制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陈磊 《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0):37-40
通过对学生评教的发展历程和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研究,明确了学生评教的功能和指标编制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依据现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观点,构建了基于质量保障体系的学生评教指标,拓宽了学生评教的内涵、营造了全校重视教学的氛围、激发了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一轮院校教学评价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着眼创新、重在发展"的原则,探讨科学合理全面,规范易于操作的学员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新的学员学习质量评价体系要力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时空的多维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遵循评价过程化,发展性原则,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院现代化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