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记者主持人在现场报道中出镜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可信感、亲切感,使报道与事件同步,把观众带入新闻发生现场,取得其它媒体达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堃 《华章》2012,(19)
现场采访报道是最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新闻报道形式.也是电视记者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就新闻记者如何做好新闻现场报道进行了研究,以此缩短现场与观众问的距离,增强了真实、可信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韩亚航空旧金山空难的新闻传播具有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差异性以及传播效能的实用性等特征。但在新闻事件报道中也存在媒体记者媒介素养缺失、新闻信息把关功能弱化、大量信息潮影响事故原因调查进程等缺点。由此凸显新闻传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矛盾,引发对国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新模式的探索,即将传统媒体与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有效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建立一种立体、多方位、分层次的新闻报道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电视社会新闻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报道形式之一。而实践证明电视现场报道则是改进电视社会新闻的一种有效的、主要的手段。现场报道分为完全性现场报道和不完全性现场报道,有着独特的报道特点。  相似文献   

5.
当前一些弱势群体的在利益表达受阻的情况下,选择用极端方式或暴力手段来进行维权。而许多媒体在报道类似的暴力维权事件过程中,由于报道方式不当,不仅对事件的后续处理造成了干扰,还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研究者以"冀中星事件"为例,通过对媒体报道该事件的新闻框架分析发现,媒体的新闻报道框架表现出明显的煽情化倾向,媒体的报道方式与态度明显地影响了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当前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框架对社会的弱势群体的维权行为造成了一定的误导,而且也增加了社会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播媒体通过构建自己的叙事框架赋予文本特定的意义,从而迎合并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解读。通过对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期间三份报纸发表的火炬传递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持有不同立场的报纸如何利用新闻标题、报道倾向、新闻视角、关键词这四个新闻要素搭建新闻框架,传播了怎样的态度、立场。  相似文献   

7.
会议新闻是媒体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国家大事的会议稿可将会议本身视作新闻报道的对象,而对于大多数会议报道应着眼于会议中反映出来的重要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同时在报道中应避免唯上思维,封闭思维,注意改变采访思维方式,拓宽思维空间,使会议新闻同时具备指导性和可读性,并能恰当融入记对新闻事件本身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频频出现的新闻反转现象是新闻生产与传播在融媒体时代呈现出的新特点,也呈现出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报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损害的是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破坏的是新闻传播环境,也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新闻反转现象以一种不完美的姿态提醒新闻报道者重新审视新闻报道和真相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改进、完善新闻内容的生产方式,合理利用媒体新技术满足受众对真实的需求,守好传播主阵地,维护好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时效性”是广播的“生命线”。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广播必须发挥速度优势,寻找“无竞争空间”,在第一时间现场报道新闻。广播通常以电话消息和现场录音报道这两种形式出现,这种现场报道对记者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媒体是传播新闻事件的媒介。对于同一则新闻事件,媒体需要保持中立、客观,但是,新闻报道中语言使用的不同会使得各国媒体的报道出现差异。该文主要研究了国内外各大媒体对于热点社会新闻、科技新闻两大类新闻报道的差异,选取了“澳大利亚遭遇山火肆虐”,及“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正式启航”两则报道进行对比研究。本课题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法(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简称CDA),探究中外媒体报道的特点,聆听媒体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新闻的旗帜和灵魂。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应当根据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坚持已经形成的基本特色,把握重大主题,关注民生话题,发出舆论监督的声音,报道突发事件,主动参与、增强节目现场感、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强化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地位、拓展评论话题等方面进行开拓。  相似文献   

12.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中最受观众喜爱的报道形式,它以强烈的现场感,最佳的视听效果,成为当今电视新闻大餐中不可缺少的佳肴,从多年的实践中得出,要搞出好的现场报道,就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采访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二是处理好采访与报道事业的关系;三是处理好采访与采访的关系。处理好这三个关系,就是搞出一个好的现场报道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的直观形象性往往给人以客观真实感。然而电视的技术特性却为操作者主观性因素的渗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主观性因素对电视新闻真实性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和危害性。记者编辑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新闻的真实性;电视媒体的倾向性直接左右着记者编辑的群体意识,进而影响新闻舆论导向。因此记者编辑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和客观公正的职业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深度,使新闻报道能够准确把握或接近客观事物的本质真实;同时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制约机制,有效限制、弱化电视媒体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4.
如何准确地使用同期声,是提高电视新闻质量的重要一环,现场同期声是构成现场感,参与性,亲切感和真实性的要素,可以起到渲染气氛,深化主题,提供信息的作用,同期声使观众不仅能观其形,还能同时闻其声,真正发挥电视新闻的视听兼睾怕画并茂的独家优势,没有同期声的电视新闻是遗憾的新闻,但是,同期声运用不当或不成功则会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还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故事类新闻节目在各类电视台层出不穷,受到电视观众和电视媒体的青睐。因为它符合了中国电视观众的收视心理需求和文化习惯。通过真实可信、以人为本和启发深入的故事化报道解决了电视新闻"新"与"旧"、"虚"与"实"、严肃与娱乐的矛盾问题。借助故事形式积极有效地引导舆论,完成宣传意图,达到教育目的,使真实的新闻宣传通俗化,严肃的新闻形式多元化。  相似文献   

16.
现场报道是电视社会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社会新闻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形式之一。实践证明电视现场报道是改进电视社会新闻报道的一种有效的、主要的手段。现场报道分为完全性现场报道和不完全性现场报道,有着独特的报道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是近几年来影响深远的调查性报道节目,它通过出镜记者现场的调查,多层次多角度地探寻事实真相,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将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贯穿于节目的始终。文章通过《新闻调查》独立的调查意识来探寻究竟什么是它的表达模式,调查意识存在的必要性是否构成了《新闻调查》特有的采访规则,而对于以调查意识为主导下的深度报道,《新闻调查》形成了它独有的调查文本,在主题调查、舆论调查、事件调查和内幕调查等各个题材中,调查意识贯穿始终,它情节化的表现方式以及当事人、记者的互动化表现使《新闻调查》具有了可看性,在充分展示其调查魅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性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英语电视新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新闻以其覆盖面广、内容新颖、时效性强等优势吸引大众。英语电视新闻具有内容丰富、传播的时效性强、图像与声音共同传播和语言形式的现代性等优势,因而在英语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选择英语电视新闻。  相似文献   

19.
以新闻故事为主要形式的电视新闻栏目剧是民生新闻板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用电视栏目剧的方式演绎新闻,兼有新闻和电视剧的双重特点,既有新闻的即时性、新闻性,又有文学的情节化情感性特点。电视新闻栏目剧继承了中国古代说书艺术的传统,是当下电视文化中最为中国化大众化,最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媒体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取得叮突破,其中湖南卫视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该台以“娱乐崛起”、“娱乐立台”,在冰灾、地震等重大事件面前,迅速实现“新闻转向”,然而客观来看,常态新闻报道并不是该台的强项。重大事件频发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媒体的社会责任,这是传媒影响力之源。在新的形势下,主流媒体要实现高端崛起,就必须打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影响力,必须坚持咬定“新闻”不放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