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知识》2007,(8):7-7
本刊讯由华商报业管委会策划的华商报业两本图书《能走多远由你决定》、《近些再近些》今年6月正式出版。这两本图书集纳整合了华商报业旗下《华商报》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2007,(6):18-18
6月15日,由华商报社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华商报》改版十周年系列图书面世。  相似文献   

3.
张军民 《传媒》2002,(1):40-41
《华商报》由陕西省桥联主办。1995年1月创刊,1997年7月1日改版后,其发行量与日俱增。1998年7月30日,经陕西省公证处公证,《华商报》7月30日的发行量已达404304份,探究《华商报》发行的制胜之道,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形象促发行”。  相似文献   

4.
王中文  南长森 《今传媒》2004,(Z1):47-48
从 “ 图 文 并 重 ”到 “ 图 文 相联”,中国新闻摄影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迎来了“读图时代”,成为世界新闻摄影华文图片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有影响力的报纸如《人民日报》的华东版、《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北京青年报》《深圳特区报》《南方日报》《华商报》等在报业竞争中以其新闻摄影的独特创新而名声大震。尤以《人民日报》华东版、《华商报》引领世界华文报纸新时尚,正如许必华所言,《华商报》摄影报道“对世界报业、对新闻照片运用的潮流把握得比较准确”。其他一些党报、晚报、都市报也不甘落后,共同演绎了中国主流…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2007,(6)
6月15日,由华商报社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华商报》改版十周年系列图书面世。据悉,这一套三本的图书是为庆祝1997年7月1日改版的《华商报》迎来十周年纪念日而出版的,包括——揭开典型案例采编内幕、阐述华商新闻理念的《民本成就公信力》,描绘报纸视觉  相似文献   

6.
《记者摇篮》2006,(2):49-49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人民日报社属下的投资公司华文控股收购了华商报系主要股东华盛集团。据《传媒经济参考》核实,收购一事确已发生。外国媒体形容这项收购是中国政府对“民营报纸”进行“招安”。也有资深报人认为,这次收购仅仅是人民日报社为了寻求自身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它看重的是华商报业的经营模式和现有基础。还有观点认为,对于华商报系而言,《人民日报》因素的介入,有助于其进军北京、天津、辽宁、吉林和重庆等地的地方报业市场,有助于减轻上述各地党报集团对华商报系各子报的竞争压力。有消息称,此次收购行…  相似文献   

7.
国内新闻界     
《华商报》创刊55周年来自国内外的200多位老报人于去年11月15日在广州聚会,祝贺香港《华商报》创刊55周年,复刊50周年。《华商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报纸,由廖承志、夏衍、范长江、廖沫沙等人筹办,40年代在香港两度出版,前后4年6个月。该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特别是在重庆的《新华日报》被国民党封闭后,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  相似文献   

8.
《新闻导刊》2004,(6):38-40
《华商报》是由陕西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管主办的一份综合类城市生活报纸。其前身为1988年创刊的《华侨艺术报》,后更名为《侨声时报》,1995年1月1日更名为《华商报》,改版前由于定位脱离市场实际,至1997年时亏损总额已达上千万元。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2005,(10S):57-59
作为中国报业先锋,一举一动都受到业内关注,华商报业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就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华商报业管理委员会主任、华商报社社长张富汉。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我一口气读完了《新闻战线》第六期上范荣康同志的文章《靠读者近些,再近些》,真解渴!全说到我们这些当记者的心眼儿里去啦!不过,“靠读者近些,再近些”这一新闻界的指导思想问题,似乎不是我们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编辑记者所能左右、并付诸实践的。作为编采人员来说,谁不想靠生活近些再近些,靠读者近些再近  相似文献   

11.
日前,由《广州日报》、《成都商报》、《华商报》等19家区域主流平面媒体,以及新浪网和《自驾游》杂志等共21家媒体单位共同发起的中国自驾游主流媒体联盟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12.
11月6日《华商报》“都市新闻”刊发一条《员工灶上煮狗食副总不赔礼员工告上庭》的消息报道。两天之后,我报新闻中心给编辑中心发过来记者采写的这条消息,很显然这条新闻已滞后,尽管消息的内容比《华商报》刊发的消息还要详实些,编辑中心还是把稿件退还给了采写的记者。接过被“枪毙”的稿件,记者感到十分委屈,这是个典型“共源性”新闻,早报记者和《华商报》记者是同时得到新闻线索的。11月6日是周末,正赶上我们休息没有报,所以让《华商报》抢先发稿了。《华商报》抢先发稿,俗话说“抢先上市的果子未免有些酸涩”。对类似…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我一口气读完了《新闻战线》第六期上范荣康同志的文章《靠读者近些,再近些》,真解渴!全说到我们这些当记者的心眼儿里去啦! 不过,“靠读者近些,再近些”这一新闻界的指导思想问题,似乎不是我们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编辑记者所能左右、并付诸实践的。作为编采人员来说,谁不想靠生活近些再近些,靠读者近些再近些,以使自己的读者多些更多些呢?问题在于——  相似文献   

14.
  卢愚 《今传媒》2007,(6):9-11
今年7月1日是《华商报》改版十周年。十年问,《华商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整合,日趋成熟,逐渐成长为一张被公众广泛认可、社会影响大、市场竞争力强的都市类报纸。集中探析这张报纸成长的历程,对仍处在转型期的我国报业当不无益处。在《华商报》不断发展壮大的十年里,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出版物审读中心一直将其列为重点跟踪审读。近期他们又组织力量,分别从政务报道、民生新闻、舆论监督、新闻策划等四个方面。初步总结了《华商报》的成功实践。本刊集中推出这些审读成果,作为“出版物质量管理年”的一份礼物,奉献给《华商报》和全国新闻界的同仁,让我们共同辨析,共同分享,从《华商报》十年历程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促进我国报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晁铁军,《华商报》视觉副总监兼视觉设计部主任。准备采访文案时,我提交了五位候选人名单,编辑部确定了他。第一次来到古城西安。打车时提起华商报,女性出租车司机给我介绍了一路。在西安石油大学南口的一个报刊亭,我买了厚厚一沓《华商报》。我发现,别的报纸摆放很少,而且都堆放在里边,《华商报》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交谈前,我和铁军一起感受了他们的夜班。这家年广告营业额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2005到2009年五年间的《华商报》评论文章中进行抽样,通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样本的定量研究,梳理《华商报》评论五年迅速发展的轨迹。五年来"华商时评"适时而变硕果累累。文章最后探讨了在新的形势下《华商报》新推出的"评论周刊"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秀荣 《报刊之友》2002,(1):64-64
《传媒》2002年第1期“发行广角”栏目中刊发了华商报社张军民的章《华商报:以形象促发行》,探索了《华商报》自1995年1月创刊,至1998年7月30日发行已逾40万份的制胜之道。中分七点进行论述:一是以华商形象促发行:二是以员工形象促发行;三是以优质高效促发行;四是以管理形象促发行:  相似文献   

18.
作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一份较有影响的报纸,《华商报》的广告经营颇有成效。早在2002年,《华商报》的广告经营额就已经突破了3亿元,在全国媒体单位广告经营额前100强中排名第31位,2003年的广告收入继续增长,达3.9亿。笔以为,《华商报》广告经营的成功除了与它先进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有关之外,  相似文献   

19.
香港《华商报》创刊于1941年4月8日,1941年12月10日,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主动停刊。日本战败投降后,《华商报》于1946年1月4日复刊,至1949年10日15日终刊。前后一共办了四年五个半月。复办的《华商报》,是在1945年10月开始筹备的。日本投降后不久,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便打电报给中共广东区党委书  相似文献   

20.
张娜 《新闻世界》2010,(12):150-151
作为西北报业市场霸主,《华商报》的发展史为业内津津乐道。2000年,《华商报》激流勇进,将触角伸向全国各地,形成了华商传媒集团。经过10年发展、扩张,形成较为完整的媒介产业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