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屈原及其作品,就是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因为"屈原作品篇第"是个千古难题,所以,编辑部为了推进这个难题的解决,专门组织了这次会议,邀请诸位专家来包一起研讨。这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传世《离骚》和《涉江》竹简写本的出土,为考证楚辞的时代、《离骚》的作者等问题都提供了最为可靠的新依据,有关《楚辞》的出土文献也证明《楚辞》和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不仅使屈原作品中的意象、文化背景有了充分体现,更有利于为屈原作品的真实性、生辰问题及年代问题的研究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3.
《哀郢》在屈原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因为它辞藻优美,风格挺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在于它是屈原作品中最完整地提到了时间、地点、事件的一章。根据这些线索,可以较好地了解屈原后半期的活动、他的其他作品及由此考察屈原的卒年。故自来的楚辞研究者对这章都很重视。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至今意见极不统一。为了对屈原及其辞赋作进一步的了解,本文拟就《哀郢》创作的时  相似文献   

4.
2011年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14届年会,在漳州师院和各级党政领导的鼎力支持下,在与会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即将圆满落幕。这是一次成功的大会!历史将证明,这是一次在中国屈原学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会!  相似文献   

5.
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华基督教新教各差会相互之间是独立封闭的,这不利于他们在中国传教事务的发展。于是,传教士分别于1877年、1890年、1907年和1922年在上海召开了4次全国性的大会,这4次大会都在各自的议期内集中解决了很多问题,加强了在华新教各差会间的联系,同时也加速了西方基督教会势力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渗透,因此这4次会议具有重要的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游国恩是中国楚辞学由古代向现代转型时的关键性人物。他奠定了现代楚辞学的基础,成为我国现代楚辞学的集大成者。屈原作品篇数、次序自汉代以后就无定论。《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游国恩对屈赋作品篇数的认定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早期认为屈原作品总共十二篇,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后最终确定屈原作品二十四篇。游国恩根据史实和作品文本详细考证了屈原作品的先后次序,为后人进一步研究屈原作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出版人以屈原的爱国精神来感发国人,激励民气,掀起了屈原研究出版的热潮。从内容上来看,与屈原有关的出版分为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性著作和对屈原作品的现代注释、翻译。现代学人的屈原研究体现出古为今用,以古为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昆仑是屈原楚辞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体现为神人相连接的"天柱"和群帝所从上下的所在.在屈原<离骚>中两次提到昆仑之行,一是在遭到打击以后,登上昆仑之巅,欲向诸神倾诉.在这点上,具有与"重华陈辞"一样的悲剧意义;二是表达顾恋家国、不忍离去之意.屈原的昆仑之游同时也是其灵魂之旅.  相似文献   

9.
只要能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指导来研究问题,只要能广泛阅读古籍、特别是像赵翼《陔余丛考》这类集古代干支、生肖研究之大成者,笼罩在干支、生肖问题上的"迷雾",不难真正"拨开"。屈原及其作品与生肖无关。屈原不俗。  相似文献   

10.
谭家斌 《职大学报》2012,(1):28-31,112
屈原作品善用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古今学人多有认知,但对屈原具体的自喻系统及其蕴含的人格心理特征却鲜有论及。屈原自喻的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爱国、立德、修身、讽世。通过自喻系统,能透视出屈原高贵的人格心理和无穷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11.
开幕辞     
方铭 《职大学报》2010,(1):43-43
1998年,中国屈原学会第七届年会曾由深圳大学承办,在深圳隆重召开。今天,又回到深圳大学,隆重举办2009年中国深圳楚辞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这次会议,还有不少新朋友莅临,意味着屈原及楚辞学不朽的魅力,也喻示着楚辞研究、以及中国屈原学会明天会更灿烂。  相似文献   

12.
谭家斌 《职大学报》2013,(2):9-14,25
屈原作品中有著名的"香草情结",汉代王逸概括这种比兴手法为"善鸟香草,以配忠贞",实质并非如此。其作品中的不同香草,有不同的意象,即使同一种香草,在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喻意。探求其香草的真实意象,对于理解、研究屈原及其作品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七中全会是一次总结过去,开创未来,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指出,未来的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非常关键的十年,要  相似文献   

14.
关于《离骚》的创作时间,历代治骚者多认为其“作于被怀王放逐之后”。如结合屈原生平思想及作品本身对这一问题作一全面考察,则不难发现《离骚》各重要章节所涉及的均是诗人在郢都的活动,作品最后所说的离开郢都也绝非放逐,而是诗人为抗争所采取的自主行动。《离骚》当作于作者遭谗见疏之际,而非放逐之后,其时宜在怀王十六——十八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屈原作品中有关羿的材料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从屈原对河伯、羿对河伯的态度来分析屈原对羿的态度,从语法角度来分析屈原的感情倾向,从神话传说的角度判定作品中羿的时代,从而确定屈原对羿的批判态度。同时,通过分析,指出屈原在《天问》里将尧时羿与有穷后羿混淆在一起,并给予客观分析,解决了一桩悬案。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学术界有人提出的楚文化里的东方因子特别强大的观点,从东西部地域、器物、神话和历史四个方面对屈原作品进行了考察,认为东西部两个文化板块共同起着促进楚辞诞生的作用,硬要区分出那个强那个弱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文章重在说明《楚辞》诞生的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构成屈原作品的主干以及为什么东西文化板块会通过屈原这个媒介在楚国大地上产生撞击。  相似文献   

17.
否定“恋君情结”论,说明在屈原作品中,爱国高于忠君;理想圣王与现实昏君的矛盾使屈原作品中的感情经历了忠诚—忠怨—忠愤的过程;屈原用独立人格对待国君是时代精神的代表;并分析了屈原忠君爱国思想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周秉高 《职大学报》2013,(6):1-3,64
林庚先生在《天问论笺》一书中两次强调"《天问》中‘帝’字均指天帝",此语恐与《天问》内容不太吻合。先秦古人心目中之"帝"字,一为历史概念,二为神话概念,就是没有后来西方那种的宗教概念。李陈玉似乎对天主教有所了解,并试图用天主教的某些教义来诠释《天问》一诗。这种解读楚辞的方法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与屈原以及其他先秦古人的思维并不吻合;但将屈原作品与西洋文化相联系、作比较,明末李陈玉大概是中国第一人。李陈玉的这点功绩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屈原学会和《职大学报》联合主办、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屈原作品篇第研讨会"7月15日至16日在包头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西大学、湖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通大学和香港珠海大学等高校的近20位楚辞专家参加会议。其中,国家级  相似文献   

20.
论中唐南贬诗人的屈原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常见现象,从屈原起,贬谪又和文学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中唐南贬诗人诗作均有屈原情结.刘禹锡、柳宗元受屈原<离骚>、<九歌>等作品的影响,突出怨愤精神;元稹、白居易理性较强,对屈原的忠直精神表示认可,但并不学习屈原意志;韩愈与李绅通过与屈原悲惨遭遇的比拟,抒发自己无辜被害的怨愤,偏重于个人情怀的表现.初盛唐贬谪诗人的屈原情结,是中唐诗人的渊源,二者尽管有理性与情感之别,但总体上中唐时的悲剧气氛要比初盛唐时期浓厚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