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万物起于生命,而人却达于精神",追求教师的精神建构,是心灵关怀的理想追求;以心育心的引领策略,是心灵关怀的力量源泉。一、教师管理:在精神引领中存储心灵能量"物洗则洁,心洗则清",洗涤心灵能让人获得一种战胜自我的欣喜。我校坚持以精神引领洗涤教师  相似文献   

2.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近年来,南昌市珠市小学秉承"国学熏优雅,创新造大气"的办学理念,于国学教育中提炼出"尚礼"这一文化基因。学校深入挖掘"礼"的内涵——文明仪表、有序和谐、道德责任,意求通过鲜活的内容、涵化的过程对师生进行"微养护",让"礼"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栖居于校园,成为学校的精神引领,力求形成学生"敦品励学,以礼养德",教师"睿智悦纳,和善大气"的文化气质。我们在教育的天地里,守住教育本真,焕出文化奇彩,为师生聚蓄礼育文化之"精气神"。  相似文献   

3.
心育主体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育"即心理教育或心理素质教育.心育是"以人为目的"的教育本质的回归.心育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使之成为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和谐的完整的人.心育注重实践,注重过程;强调对全体受教育者进行全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强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紧密联系及全面渗透.所以,心育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全面性和整体性.心育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4.
对一所学校来说,人的发展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以学生为本,让每个学生拥有梦想,让每个学生充满激情,让每个学生追求卓越,使学生在张扬个性中快乐成长,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现代脑"的优秀学生,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是一个学校的品牌,更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同时,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价值追求与品位标志,真正实现以文化人。  相似文献   

5.
中职学生文化自觉是指学生在文化积淀、文明濡染及知识传承的基础上,通过主体能动阅读书报等多种形式,将民族优秀文化与时代主流文化潜移内化于心,外化展示人文气息、人性温度的言行,进而生成其成长的正向思想、正态精神及心灵归属的一种常态行为。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是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培养有文化自觉的学生,就是要让学生不仅变成一个知识人,而且成为一个文化人;就是让其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找文化利器,抵御不良侵蚀,自觉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0):F0004-F0004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不断探索与完善中,研磨出"三全模式"——全员参与、全程跟进、全方位实施,"三健模式"——健康班级、健康课堂、健康家庭。学校通过心理教育课程、学科渗透、心育活动、生涯教育等方式努力实现"做真教育,做大教育,做强教育"的办学宗旨,以"追求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完善人的发展"为教育核心价值,以"学习文化、反思文化、合作文化、和谐文化"浸注学校,积极实现"培养学生争做'八种人'、健全人格的育人目标,以及"让教育改变人生"的共同愿景。  相似文献   

7.
《中国德育》2012,(21):2-2
四川省华阳中学秉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发师生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旨在建设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水平、精良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硬件设施、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显著办学效益的素质教育特色示范高中。学校着力打造"人本关爱"的育心文化,从心育、德育各行其道到心育与德育结合,从育德育心到育心养德,探索"育人先育德,育德必育心,育心以养德,养德以成性"的德育工作思路,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育德育心、育情育行有机结合。通过育德育心,健全学生人格;通过育心养德,内化品德外化行为。特色德育文化的建设较好地开发了学生潜能,促进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所建筑职业中专校,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坚持"文化立校、文化育人、育人先育心"的办学思想,积极打造"心灵建筑"的教育品牌和建心文化,确立了"建设人生、筑梦天下"的办学理念,积极践行"雕梁画栋"的学校精神,高度关注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着眼学生积极的未来人生建设.提出了中职德育实践的新模式——德育"心"模式,即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社会规范、品德养成、人生价值观教育同积极心理素质发展教育结合起来,在满足心理需要的前提下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以"心"促"德",以"德"育"心"的多重效益.  相似文献   

9.
"艺术化心育",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艺术相结合,以艺术治疗为心理知识基础,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实际生活设计心育方案.以音乐情绪管理课为例,探讨在中职心理课堂中如何实现"艺术化心育":走近音乐,内容艺术化;视听奏唱,形式艺术化;心育延续,课后艺术化.  相似文献   

10.
<正>理想的心育不是某个地区有几所心育特色学校,而是心育成为每所学校的特色,心育融合在学校全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心育无痕,处处心育",对学校心育的考查有三个方面的考量指标。学生自信地学。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习是学生的使命,学习过程是群体互动的体验过程,是生命成长的历程。学校要有一套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学习信心,使学生体验学习快乐的评价体系。教师  相似文献   

11.
肩负以文化人重要使命的大学文化,面对变迁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变动的学生群体特征,直面文化多元伴生的文化消费,"文"入所目,使其触目动心,提升大学文化"文"的感受性;关切学生群体内在的情感追求,"化"动所心,使其赏心悦目,增强大学文化"化"的感染力,进而促进学生群体对大学文化从情感体系到价值体系的思想升华,应是大学文化以文化人的两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2.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学校师生共同前进的动力。我校以"和育"文化引领发展,将"以和致育,奠基人生"作为学校不懈奋斗的目标。"和育"就是以"和"致"育",五"和"而"育",即以和谐、和美、和实、和悦为特征,追求身心、教学、课程、师生、家校的和谐统一,创造执中守正、和谐有序、相容共生的"和育"文化,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为学生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体育课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是众所用知的,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无论是体育教师还是在其主导下所营造的教学环境,考虑更多的是技能的掌握效果、负荷刺激的强弱和课堂的气氛,而时心理的健康教育往往目标盲目不知所措,心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不了解学生需要;不注重习惯养成;不追求成功体验是困扰体育课心育实效的三大隐性诟疾.  相似文献   

14.
杨再隋 《人民教育》2012,(24):41-42
何谓"水育文化"?我理解,"水育文化"就是依托水的性质、特点、功能,彰显水的性情、精神、韵致,促进师生精神成长的学校文化,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联通,也是真善美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和谐统一。"水育文化",贵在"文化",重在"育人"。水可益智、水可育德、水可炼志、水可怡情、水可养心。水厂路小学让学生了解中外著名的江河湖海,知道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5.
<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希望通过社会交往被人尊重和接纳。面对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价值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满足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通过"‘银杏文化’视角下学校绿色心理课程的建构",从"翠盖莹果,惠泽千秋"的文化追求出发,践行"让每一片叶子都美丽"的心育愿景,凝聚学校气质、升华教师品格、彰显学生个性,初步实现了"美叶童心"的构想,开创了一条"让每一片叶子都翩翩起舞,让每一片叶子都尽情绽放"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教育目标需要靠课程实现。为培养新时代好少年,学校近几年开始实施以"初心课程""润心课程""慧心课程""强心课程"四大课程为支撑的"育心"德育课程体系,系统的校本教材,创意的主题活动,让抽象的说教变成一节节入情入心德育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在榜样的感召下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在科学的指导下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积累涵养,在实践中追求真正的行知合一。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且是人用以认识自己和相互理解的工具,是思想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和创造活力的精神来源.我县大力实施"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战略,"注重以纪检监察文化凝聚人、塑造人、鼓舞人、激励人",这一举措在广大纪检监察干部中必将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兴琼 《四川教育》2014,(10):32-32
课堂评价文化追求的是“心育”,它以无痕的机制,更能深刻地进入学生的心灵,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它绝不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而是师生之间无声的默契和响应,是教师对学生心灵的不断唤醒与感召.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做为一名美术专业教师,在多年的美术高考集训教学中,对育人,尤其是育心的重要性深有体会。专业老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绘画技能之外,还应注重对学生的育人,尤其是育心。有一年高三集训,在学生中发生的一件事儿让我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7,(A3):1-2
文章针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提出要从班级管理机制、班级文化布置、班级课堂氛围等角度营造一份绿色生态化的班级心育氛围,通过家校合作内容的生活化、方式的多元化来搭建一个常态化的家校心育平台,从而打造一个适合学生健全人格、精神生长、灵魂发育的"心育"软环境,实现家校间的长效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