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从稳定性特征看上海市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稳定性特征来看,上海市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程度还远远不够.少数中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模糊,还没有形成全面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半数中学生没有养成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校内生活方式和体育活动开展的效果不利于中学生形成长期稳定的体育行为和体育锻炼习惯.校外方面,中学生在家课业负担太重,体育锻炼时间难以保证,少数中学生没有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和没有人指导,体育锻炼场地缺乏,锻炼场地不便利,没有体育锻炼的伙伴,大多数中学生还没有稳定的体育锻炼项目,制约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研究认为,体育锻炼时间、场地和方法(项目)是制约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3个基本要素;提高校内体育活动开展的质量是根本,校内、外体育活动互补是体育生活方式稳定性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湘西州吉首市中学生健康相关行为的现状及特点,为开展中学生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抽取吉首市3所中学900名学生,以问卷调查方式获得学生健康相关行为的资料。结果中学生的一些促进健康行为情况较好,每天吃早餐、常喝牛奶报告率较高;各类危害健康行为普遍存在,睡前加餐和偏食的发生率为54.07%和34.45%,77.51%的学生睡眠时间不足8h,尝试吸烟的学生占30.62%,尝试饮酒的学生达64.59%,33.01%的学生去过非安全场所游泳,严重受伤的学生占38.28%,有50%以上的学生缺乏运动锻炼。结论:应积极开展民族地区中学生健康教育,加强体育锻炼,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影响上海市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缺失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中学生体质、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校体育健康功能淡化、学生运动技能掌握不足、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兴趣,是造成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缺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研究基于北京市第3次群众体育调查数据,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了北京市居民睡眠、休闲久坐、体育锻炼时间投入与慢性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除年龄增长、体质指数不正常、吸烟、喝酒是导致慢性病的重要因素外;睡眠时间投入、0.5 h以上的长时间休闲久坐、体育锻炼时间投入与慢性病的关系独立显著。每天睡眠时间每增加1 h,得慢性病的可能性将降低14%。每天休闲久坐的时间每增加1 h,得慢性病的几率将随之增加11%。每周投入体育锻炼的时间每增加1 h,得慢性病的可能性将随之降低2%。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增加体育锻炼时间投入可有效降低年龄增长带来的慢性病发生风险,并随年龄增长其作用越来越显著。休闲久坐增加、年龄增长带来的慢性病发生风险,其负向作用随年龄增长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5.
家庭结构对于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梅  温煦  吕燕  刘阳 《体育科学》2012,32(5):34-41
探索不同家庭结构对我国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影响。以5 876名北京市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学生的家庭情况、青少年健康行为、身体活动水平等指标。研究发现,青少年总体的身体活动水平偏低,静坐少动行为的问题较为突出。双亲抚养的青少年的健康行为总体状况略优于单亲抚养和双亲祖辈共同抚养的青少年。单亲抚养的青少年比双亲抚养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不健康饮食、体育锻炼不足等不健康行为。在单亲家庭中,子女与父母的交流更困难、父母对子女的管理更松散、家庭的集体活动也更少。祖辈参与青少年的抚养,未对青少年的饮食行为产生明显影响,祖辈家长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和静坐少动行为的教育和管理上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了解上海市青少年体育锻炼与视力、学习和睡眠时间的现状及影响健康的众多问题.研究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03年上海市19个区、县上万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视力、学习和睡眠时间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上海市9~13岁的儿童青少年视力水平随年龄增长呈逐年下降趋势;运动锻炼对视力水平有良好影响,女生锻炼人群与不锻炼人群视力有显著性差异.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学习任务重,睡眠不足,特别是小学生;10~12岁的小学生平均每晚睡眠时间为9h,13~15岁的初中生平均每晚睡眠8h,而16~18岁的高中生平均每晚只睡7.3h,组间均有差异.有18.22%的中学生和6.49%的小学生每晚平均学习时间超过4h.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淮安市区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制约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发展的不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淮安市区中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较低、每次锻炼持续时间较短,影响淮安市区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原因主要是学习负担重,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主观上没有锻炼方法和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从家庭方面考虑如父母的体育态度、父母的体育行为、家庭的经济水平等几个方面探讨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通过本研究,为当前淮安市区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旨在通过比较1626名不锻炼和习惯锻炼两类中学生的行为,发现并揭示他们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为其体育锻炼行为的转化、转变和培养提供依据,也为进一步推动“阳光体育运动”与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七年级和九年级中学生体育锻炼、学习投入、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究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形成机制。方法: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基线数据中的相关问题,经过对变量数据的处理后,对17694个有效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对变量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中学生学习投入在体育锻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值为-34.3%。结论:(1)中学生体育锻炼能够直接正向提高主观幸福感;(2)中学生学习投入在体育锻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中学生学习投入与主观幸福感成反比。建议:今后在校园内,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直接正向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和主观幸福感。然而学习投入越多,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反而下降,因此要多加关注学生投入在学习上的时间与精力,合理分配学生的学习和体育锻炼时间,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学业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上海部分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上海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部分身体素质指标至逐年下降的趋势。本文以当前中学生的沉重课业负担,每天1h的体育锻炼和《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贯彻实施情况,体育应试教学模式以及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作一探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毕业  陈涛 《浙江体育科学》2006,28(2):64-66,70
为探讨运动处方锻炼对中考前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采用实验比较的方法,在中考前学生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实施运动处方的实验,运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经过运动处方锻炼,积极性应对水平提高,消极性应对水平降低;女生比男生明显。  相似文献   

12.
从体力活动的概念及IPAQ的相关应用、国内中学生体力活动流行趋势、IPAQ与国内中学生生活方式对比研究、IPAQ监测中学生体力活动的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对与中学生周体力活动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表明对中学生进行体力活动监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座谈访问、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小学生闲暇活动及闲暇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发现,中小学生闲暇活动安排不合理,据此提出了中小学生开展闲暇体育的建议,并对中小学生开展闲暇体育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旨在为中小学生闲暇体育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林鹏  徐成立 《精武》2012,(20):84-86
体育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一个重要分支,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对当代中学生的体质测试,身心健康等有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分别从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结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入手,对国内外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为我国中学生体育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研究课外体育活动对初中生情绪稳定性的影响,应用自编的《宁波市初中生体育活动问卷表》和《艾克森情绪稳定性测验调查问卷》量表对宁波市江东区4所学校426名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应用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能有利于提高的学生情绪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要树立新观念,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从制度上来保障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工作目标;学校、社会、家庭要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让更多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等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南京新港职业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以及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新港职业中学60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职业中学学生实际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爱好有着很大的差异,职业类学生对如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有着较大的偏差。这种现象的出现,需要我们体育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加以重视、研究,找出问题之所在,使职业类中学的学生更好的得到全面健康的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7.
学校、社会、家庭健康教育一体化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福建省部分中小学生、体育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工作者、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相关人士就(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后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对学生实施健康教育,仅靠学校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应以“开放性、实践性、主动性”的原则来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对学生实施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高中生体育兴趣现状,探讨高中生体育兴趣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对高中生体育兴趣与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62.82%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仍有37.18%的高中生不喜欢体育运动,男生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数明显高于女生;(2)高中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较为广泛,主要以竞技性球类运动为主。(3)大部分高中生感兴趣的项目都集中在羽毛球、篮球和跑步上(71.9%);(4)喜欢体育运动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高于不喜欢运动的高中生,高中生体育兴趣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关系(r=0.123,P=0.000)。  相似文献   

19.
采用心理测量方法,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自我概念进行问卷测量。结果表明:自主学习模式对中学生自我概念具有显著影响,并在自我批评、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自我概念总分各方面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即:(1)实验前后自主学习模式班的中学生在自我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2)实验后自主学习模式班与传统教学模式班之间有明显差异,并且自主学习模式班的中学生自我概念较传统教学模式班的学生更为积极。结论:自主学习模式对中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寻体育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对武术运动的认识情况,对140名哈尔滨市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学武术课开设并不普及;中学生对武术运动不是太喜欢;认为武术课程的内容设置不尽合理;学校武术教育对武术文化的传授不够;学生对武术的形式、内容、文化内涵还缺乏了解;大部分学生对武术的礼仪文化不感兴趣。建议学校必须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