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说到《三国演义》,许多小朋友都应该知道吧。爸爸说:“《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罗费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2.
任兴科  苏凤 《现代语文》2007,(10):30-31
从陈寿的《三国志》、民间的三国故事,到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经历了一千多年的虚构、想象的民间再创作过程。《三国演义》不是为写战争而写战争,而是更着重战争氛围的渲染、战争过程的表现,用小说的细腻和深刻,以戏剧的夸张和幽默,对战争场景、战略谋略、战争氛围、敌友变化以及战争人物进行了戏剧化的再现,从而达到了让读者对战争题材多元感悟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3.
石冬梅 《邢台学院学报》2011,26(4):51-52,55
学术界至今仍有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作者对其所持的一些论据进行了辨析,认为"连珠炮"等火器即使确为明初所发明,也不能证明《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因为这些描写是明人增改的;以"玉带"为贵也不是明代才开始的时尚,而是历史久远的传统;《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皆用"原来"而不用"元来"一词,不是因为它成书于明初而不用"元来",而是因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官刻本,为避讳而将罗贯中原著中的"元来"改成了"原来"。因此,持明代说者的上述论据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4.
古典通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普遍存在着类型化的现象,《三国志通俗演义》首开其端,对后世的通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描写产生了典范性的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类型化形象的产生,既受到了理学、面相术的影响,也与它的成书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现存最早、最值得重视的一种明代《三国演义》版本。对比毛本《三国演义》,具有四个方面的突出特色:肯定了它为研究《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较好地保存了罗贯中本人的思想倾向;某些细节比毛本《三国演义》或更符合史实,或更合乎情理,或没有某些形误和缺漏;附录文献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传统的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而三国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也是妇孺皆知。然而,对于普通读者甚至有一些专业知识的人来说,都是只知通行本《三国演义》,却不很了解其重要的"母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两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则更是少有关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曹操这一重要的三国人物形象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与通行本《三国演义》中的不同表现,阐明"通俗演义"本与"演义"本的区别,强调"通俗演义"本的重要性,也使已经百花纷呈的曹操人物形象研究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7.
《反三国志演义》对诸葛亮《隆中对》等若干重大决策的指责与否定,是主观的、错误的,原因在于作者自己对《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异同失于审察。  相似文献   

8.
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考──兼说嘉靖本非最早刻本亦非罗贯中原作张志合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罗贯中原作,且是《三国演义》诸版中的最早刻本,这一论断是由郑振铎先生最早提出的。(郑振铎《三国志演义的演化》,原载《小说月报...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成书后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外国人对《三国演义》的喜爱比之中国毫不逊色.在韩国《三国演义》是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部翻译小说.“没看过‘三国志’(笔者注:日韩等国所言的‘三国志’,是把以‘三国’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统称‘三国志’,与中国本土意义的《三国志》是有本质区别的)就不算男人”“不要和没读过‘三国’的人说话”是两句妇孺皆知的谚语,从中可管窥“三国演义”对韩国民众文化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三国这段历史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作为"前四史"之一,是研究三国历史的宝贵资料。《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等史书记载的基础上,艺术地再现汉末三国时期纷纭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历史演义巨著。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书的全面比较,从史书选择和史料摘取两个方面分析《三国演义》对《三国志》依傍的同时,着重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三国演义》对《三国志》的突破,研究历史小说选取史料方法和脱离史料的虚构,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11.
《姑妄言》与《三国演义》有可比性。它不但同样有政治历史内容,而且包含着从《三国演义》继承下来的遗传因子,但更有巨大的变异,这就是历史的文学化,题材的生活化,是从历史演义转向演义历史。《姑妄言》对《三国演义》的正面模仿颇多,但没有创造出新的精彩,倒是它对《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反学,有出蓝胜蓝之妙。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的虚实,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三国演义》一问世就出现了虚实之争,新时期关于《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照的文献成果,虽为研究和欣赏搭建了平台,但对《三国演义》虚实的认知至今还没有在深层次上得到解决,仍有很广阔的提升空间。本文就其两个基本问题:科学观点和具体分析,从叙事学角度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群以儒家哲学为行为标准的三国英雄,如蜀国“仁义忠勇”的英雄——诸葛亮、关羽等.《希腊神话》描绘了以崇尚美、智慧、竞争和个人自由为主流哲学价值观的古希腊英雄诸神,如以宙斯为首的十二主神.分别以《三国演义》和《希腊神话》中的忠义主义民族英雄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为例,主要从哲学角度比较分析中希“民族英雄忠义主义”所蕴含的相似和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想象与虚构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历史叙事的制约是目前学界关于历史题材文学创作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历史小说,对这部小说的文学叙事和它所依据的史书《三国志》的历史叙事做一些比较,看看前者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后者的限制,对于我们今天的历史题材创作是有重要借鉴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胡适在"章回小说考证"中对《三国演义》着力最少、评价最低。除了胡适所说文学价值方面的原因,他故意隐去的语言和思想倾向这两方面才是主要原因。胡适批判《三国演义》时的"避重就轻"是由其"整理国故"这一文学革命的策略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部文学经典,《三国演义》的典范意义、样板价值及其历史影响,在清代小说中得到多方位的表现,该小说世代累积型的成书过程、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雅俗共赏的奇书风貌,决定了文本经典化路径的特殊性与多样性。文学、艺术、政治、宗教、民俗等领域均存在《三国演义》经典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把一般人不愿看也看不懂的史书《三国志》通俗化为易懂的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在让读者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让人认识了人性。这里通过几位典型人物形象分析了《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性恶、人性善以及善恶的交战,总结论证其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的创作主要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也吸收了魏晋至隋唐的野史、笔记、民间传说以及宋元时期的小说、杂剧。《三国演义》为了还原历史,或根据他书的记载对《三国志》加以纠正;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不合情理,而采用他说;或因《三国志》的记载过于简略,而依据情理加以补充、丰富;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事实不清,依据相关文献加以推演。正是因为小说不受《三国志》的局限,敢于和善于运用想像和虚构,通过对史实的选择、加工、改造,因而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比史书更为形象、生动,更具活力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明代"四大奇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都与历史献有关系,由于创作背景不同、取舍不同、处理方式各异,成就了各自的特质和奇观。历史献不等于历史真实。历史小说的伟大经典《三国演义》的极大成功在于它是“学”。而学也讲真,但主要是追求美。  相似文献   

20.
曹操是历史上争议颇多的人物,从小说《三国志演义》、传统京剧《捉放曹》、京剧新编戏《曹操与杨修》与电视剧《三国演义》(1994版)分别入手,对曹操的形象作进一步认识,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