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都来源于原始的永恒回归神话,这种文化渊源决定了它们具有返本复始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余华成功地实现了创作转型,回归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家文化。转型后的三个长篇。植入了深刻的文化追求和人文关怀:主要以道家文化消解人生苦难,以老庄思想作为艰辛人生的避难所,从而实现了对苦难和精神绝望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皎然与道家文化有甚深因缘,这一方面表现在他曾经信奉过道教,学习过长生驻颜之术;另一方面表现在其作品大量吸收和化用老庄术语和思想.这种因缘对皎然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自然观、“言外之重旨”说、“意静神王”论,以及“逸”格理论均受到道家文化的沾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中,毛泽东对老庄哲学情有独钟。其诗词与老庄哲学的渊源十分深广。本文推指管窥,仅就二者在终极与逆反的哲学思维方式,超越的文化精神以及无为与有为的美学倾向三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方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中华传统文化巍峨大厦由四根大柱支撑:周易文化(易学)、老庄文化(道学)、孔孟文化(儒学)、屈原文化(骚学)。其顶梁大柱则是周易文化。周易文化即先秦巫学——主要是南楚巫学,战国末世以屈原为首的南楚巫学家们的伟大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6.
“隐逸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隐逸情结”,由这种古朴的情结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隐逸文化”。这种文化以老庄“无为”、“无用”的道家思想为哲学根底,“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来独往”;又夹杂儒家的某些思想,如“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  相似文献   

7.
由于对道家文化的接近与体贴,戴望舒在他一生的处世、为人、诗歌创作、择取西学的路径等方面有鲜明的独异性特征。戴望舒与道家文化的关联很深,老庄哲学、诗学、美学思想对他影响极大,并内化为潜在心理机制,影响着诗人的人生选择与诗艺追求。他在爱情生活中选择逃避、他的悲天悯人的忧郁气质、他钟情于死亡书写、独特的诗歌写作的运思方式、诗歌经典意象的营造等等,都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道家学说与儒学都是先秦士人心态的话语显现。由于特殊的文化历史语境,先秦士人心理上普遍存在着一种由恐惧、忧虑、危机感等情绪构成的“基本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学与老庄之学都是这种基本焦虑的派生物,因而它们也是这种心理症候截然相反的两种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淮河流域融合了地区文化的要素,凝结成古文化多元性。涵盖商周时代的东夷(包括淮夷)文化、老庄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淮扬文化;以楚、明文化为底蕴,兼容中原文化,以水为本体,衍生出民为邦本、有教无类、无为而治的淮河文化,以安时守顺为思维底蕴,形成吸附、融合、隐性为底色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从“意境”说意蕴的历史发展,可见这一具有民族特点的美学范畴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密切关系,“意境”说产生的本源在于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而促成它成为一个独特而又完整的美学范畴,又和佛学的东进并逐渐中国化有着直接的被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所积淀的文化宝库,是全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考验,始终彰显着不朽的生命活力。纪威俊同志站在传统文化的精神文明高地,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积极心理品质资源,采撷与教学和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文明史实,为我们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凝练厚重。无论是《周易》、儒家学说、老庄思想还是传记作品,无不闪现着积极心理品质的光芒。这是增强和调节民族心理的制胜法宝,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沃土,让我们一同细细品味其中嫩学价值与人文情怀吧!  相似文献   

12.
小说《边城》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美丽、冲淡、宁静而和谐的画卷,其境界与老庄复归自然的精神和孔孟“为政以德”的主张息息相通。与此同时,沈从文又通过人物的悲剧命运,自觉不自觉地揭示了传统文化理想在现代社会的破灭。  相似文献   

13.
淮河文化中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于当今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现代理性思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重新审视道家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理性思维中的新元素以及以道家思想文化为代表的淮河文化自然观的深层次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华东理工大学以传统文化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探索、新成果。在学校高扬大学精神、聚焦教学质量的现实际遇中,在国家注重文化的作用、努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孔孟老庄应该作为华夏民族的智慧、精神家园,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与先哲们的对话"也就走出道德层面,从传统文化的发现并凸现其文化价值,回归文化本位。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全面的考察,而着力最多的是儒学孔道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及对中国影响颇深的佛教理论。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复杂、矛盾的,既把是否引进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提高到能否保住“球籍”的高度去认识,又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批判的吸收、有选择的继承  相似文献   

16.
聂鑫森既研读孔孟也崇尚老庄,深受儒道文化的影响,其精神气质中融汇了儒家的入世进取和道家的超然放达.他以短篇小说的形式探讨了儒道文化对人物性格、心理的深刻影响,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品呈现出冲淡平和、淡雅飘逸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老庄学派作为一种文化流派及文化思想,是不是属于楚文化?抑或是不是属于中原文化?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它深刻关联、影响着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中国美学史以及中国文学史等领域的研究。许多前辈学者——其中大都是众人敬重的名家,他们对这一  相似文献   

18.
亳州地处涡水之滨,中原腹地,为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带,周边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亳文化。其内容丰厚,如老庄道家文化、曹魏文化、华佗与中医药及养生文化、民间艺术、酒文化等。亳文化在长期的积淀中形成和谐、包容、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能量,为文化强省、强市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郭飞 《文教资料》2009,(23):7-8
本文通过对李白名作<月下独酌>几个不同翻译版本的对比研究,结合文化语境这一博大范畴,指出由特定的文化和历史环境形成的中国老庄思想在诗歌翻译中会出现流失,并且这种亏损可以从语言角度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20.
在大诗理想的统摄下,海子竭力吸收东西方文化资源,其中老庄与尼采对海子的影响鲜明地体现在其前后两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中.海子前期的诗歌呈现出一种和解与包容的气质,但他并没有继续顺着老庄之道进入逍遥无为的状态之中,而是转向了尼采的权力意志与超人精神,这种在生命的狂放与沉醉之中的有为超越成为海子后期诗歌创作的精神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