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地市党报告别了“铅与火”后,实现了“小报变大报”、“一报变多报”、“黑白变彩报”等一系列的巨变,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报纸质量不断提高,报业长足发展。然而,在376家地市党报里,年收入超过亿元的不到20家,总收入500万元以下的有155家。许多西部地区的地市党报由于当地经济欠发达、观念较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地市报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但由于地域经济的差别,使得东西部地市报的发展很不平衡。曾天海同志这篇《正视东西部地市报的差别》,分析了出现的差别及其原因,探讨了地市报“扩版热”在东西部的不同结果,就如何正确估量和应对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市报的影响,如何抓住机遇加快报业发展、搞好新闻改革、改变观念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读后很受启发。希望地市报的同志、尤其中西部地市报的同志,对如何发挥和利用本地资源和优势做大做强地市报积极建言献策,欢迎大家深入探讨,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主义报业结构中,地市报纸处于引人注目的地位。如何办好改革开放时期的地市报纸,塑造地市报纸的美好形象?地市报的同行们在思考,在探索,在努力。为了总结地市报纸改革的经验,探索地市报纸改革的目标、途径和方法,推进地市报纸的新闻改革,新闻战线编辑部与山西省雁北日报社、中国地市报研究会联合举办“如何办好地市报纸”北岳杯有奖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4.
有一句名言:“当今世界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作为全国最基层的党报,地市党报长期以来面向农村,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办成了农村报、农民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深化,地市党报究竞路在何方?今后的走向如何?[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市党报发展到今天,大多已经形成了“一社两报”的新格局,即一家地市党报社有两种报纸,一种是作为地市党委机关报的日报,一种是作为地市党报子报的晚报。地市党报社“一社两报”格局  相似文献   

6.
2011年4月18日,淮安日报社正式组建成立淮安报业传媒集团。淮安日报社已有71年办报历史。目前初步形成了“3报3网2刊”和“1厂1店8公司”的事业发展平台和产业经营格局,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地市报第二方阵、全国地市报30强。组建淮安报业传媒集团后,集团党委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苏中苏北争一流,跻身全国地市报20强”。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的地市报,应该地方性、开放性并重,让读者“一报在手,尽知本地新闻,了解国内大事,知晓世界风云”。因此,它必须处理好服务中心工作与全方位服务读者的关系,处理好“立足本地”与“放眼四海”的关系,自觉地运用新闻规律办报,尽可能地满足读者获知更大范围信息的需要。 地方特色要融入大背景 地市报是地方性综合报纸,它最大的个性特色就是地方性,这是地市地的立身之本,也是其价值所在。地市报的地方性在报道内容上的体现是让地方新闻唱主角。作为地市报,首先要保证地方新闻的数量和质量。除了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一般来说,…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随着新闻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地市报越办越好。但笔者经过调查发现,为数不少的地市报在宣传上,还分别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几种不可忽视的误区,值得加以改进。 误区之一画地为牢,闭关自守。地市报纸由于长期囿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中,又一向崇尚“小报小办”。过分地强调“地方特色”,报道内容、报道对象、报道  相似文献   

9.
说起地市报记者应该“攻”大报(给大报写稿),许多人会不以为然:“我们有自己的阵地,何必费那个事!”不少同行只写“本报汛”,而不问津上级报纸。我以为这种倾向不利于提高地市报记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利于提高地市报纸的质量。我认为地市报记者经常“攻”大报,至少有以下好处:首先,地市报记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层.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不应圈于本报狭小的天地,有责任、有义务“攻’大报。其次,经常给上级报刊写稿,可以养成在写作上从高从严要求自己的习惯。相比较而言,地市报稿件就好上一些,有的地市报采用率高达百分…  相似文献   

10.
地市报人手少,记者更少,必须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以弱胜强。一名优秀的地市报记者,应该是“高产记者”、“全能记者”、“全天候记者”、“读者信任记者”。当记者难,当地市报记者更难,当一名优秀的地市报记者尤其难。  相似文献   

11.
地市媒体在全国新闻宣传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它所处的尴尬位置。使其长期在应对突发新闻事件方面屡屡“缺位”。与中央及省级媒体在突发新闻事件面前不时“越位”相比.地市媒体更多的是“缺位”。本地不报外地报,基层不报上级报.新闻“出口转内销”等现象司空见惯。地市媒体的集体失语,不仅无视公众的知情需要。还造成了谣言满天飞的状况,也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党报“瘦身”不断成为“热词”,不少地市党报在改版中推出了“瘦报”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给新闻事业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使中国的报纸业焕发了勃勃生机,尤其是作为“小兄弟”、“小字辈”的地市报,发展之神速,势头之强劲,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堪称后起之秀。然而,与其它一切事物一样,地市报在发展中依然潜伏着“危机”,存在着“困惑”。笔者以为,当前困扰地市报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郭勇 《新闻实践》2006,(9):44-45
地市商报定位“服务经济、贴近生活”,是一种侧重经济报道的都市类生活报。地市商报覆盖范围主要是本地区,受当地经济环境、读者层次影响较大,这就决定了地市商报的经济报道必须有别于《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全国性主流财经报  相似文献   

15.
现在地市报的典型经验报道较之以往呈下降的趋势,即使搞了多数情况下读者也不太关注。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不是因为地市报的读者不需要经验报道,相反,相对于中央和省级党报,地市报服务的读者群绝大多数处于具体执行或操作层面上,尤其需要从别人的成功经验中借鉴方法、启发思路,问题在于我们长期沿用的典型经验报道模式主要运用典型事例“传道”而不是“传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大力宣传新时代的典型、弘扬正气,是地市报的重要职责.改革开放以来,<闽西日报>把做好典型报道作为提升新闻报道水平的切入点. 地市报做好典型报道应正确处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时代脉搏,把典型报道融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使典型的宣传具有先进性、代表性、时代性,做到有源有根、永葆活力.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地方,但又不要被地方的区域性所局限是地市报记者写出深度报道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地市报要实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历史重任,记者拓宽视野,放眼全国,加大报道力度显得十分重要.地市报记者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眼光的“广、敏、深”三个字上做文章,克服“近视眼”、“瞽目无视”和“老花眼”三种眼疾.  相似文献   

18.
单传洪 《新闻世界》2011,(7):100-101
本文归纳分析了目前"报网融合"的三大难点,分析了报纸的新闻属性和网站带有的信息属性的差异,透视了"报网融合"难点的深层次原因,从认识"报网融合"的必然趋势以及报、网运作差异性的角度,提出了"报办网站不宜停留在报纸电子版的角色"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地市报要有所作为,必须在报道内容、形式以及理念上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从鹤壁日报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来看,地市报只有不断增强贴近性,才能不断地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也才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赢得更多的读者,争得更大的市场。联系鹤壁日报的实际,我们体会到,地市报增强贴近性,必须要在“快、短、多、特、活”五个字上下工夫。新闻要“快”先睹为快,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从报纸发行区域特点来看,地市报更要“快”。所谓“快”,即新闻采访快、新闻编发快和报纸…  相似文献   

20.
人往高处走。 人才更是往高处走。 内地地市报社条件不如沿海城市报社,更不如省报和省会城市报纸。名牌大学的学生看不上,人才“入口”太小。小有名气的新闻人才又望着更好的新闻单位,人才“出口”太大。内地地市报的社长、总编最担心的是人,地市报的最大劣势也是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