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价值与魅力,这为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带来了重要机遇。而结合抗疫背景,采取为大学生对比中西抗疫实践及成效,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阐明伟大"抗疫精神",将抗疫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推进思政课创新,是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在这场全民抗疫斗争中生成了伟大抗疫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宝库。伟大抗疫精神源自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传承、鉴戒于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抗疫经验与教训、诞生于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实践。新时代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必须在深入研究中准确阐释,在统筹设计中广泛宣传,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践行传承,在勇担时代使命中升华发展,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力。  相似文献   

3.
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疫情危机是一场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巨大考验,它不仅没有压垮中华民族,反而成为伟大抗疫精神孕育的契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在危机中淬炼而生,这不仅增强了人民的文明自信感,彰显出人民主体性,展示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而且扩大了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了中国话语权,为实现中华文明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领导核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中,党领导人民共克时艰,形成了伟大抗疫精神。文章合为时而著,当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解读伟大抗疫精神正当其时,是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现实需要。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取得抗击疫情彻底胜利的精神动力,伟大抗疫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和重大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精神谱系的新内容,伟大抗疫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集中彰显了党的核心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基于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内在逻辑,深入探究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中《政治与法治》模块教学的现实路径,对增强高中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培育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的抗疫斗争实践,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抗疫实践中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是培育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责任担当的重要价值遵循,抗疫精神视域下探讨青年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促进新时期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新时期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深刻阐述了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他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他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拉萨教育系统深刻领会伟大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深入挖掘伟大抗疫斗争中的德育资源,探索出一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弘扬抗疫精神,讲好抗疫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孕育出了伟大的抗疫精神。抗疫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彰显。抗疫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民族抗疫斗争的高度凝练,是创新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精神内涵的生动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系统课程,积极探索重大疫情应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高度凝练的"二十字"抗疫精神,对于升华思政课教学价值、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伟大抗疫精神作为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对进一步培养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线上网络教学”等形式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  相似文献   

10.
抗疫精神生成于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它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弘扬了中华民族伟大斗争精神、涵养了中国式新型政治文明。将抗疫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为立德树人提供精神源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时代素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增值赋能,让抗疫实践成为高校学子成长成才的思政大课,涵养时代新人,发挥其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为此,要加强课程建设,促进抗疫精神的系统融入;注重文化建设,优化抗疫精神的价值表达;加强内外相融,构建高校“微生态”传播矩阵;加强实践教学,促进抗疫精神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