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82年7、8月間敦煌文學研究座談會以來,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國內報刊共發表有關敦煌語言、文學方面的論文、資料四百多篇,專著、論集、專輯二十多種,充分說明我國敦煌語言文學研究已進入新的階段。 (一)敦煌語言研究敦煌遺書內保存着十分豐富的韻書、字書等方面的文獻資料。遠在1921年,王國維率先抄錄印行  相似文献   

2.
正以個體怎樣面對歷史語境中的"尊嚴與安全"爲視角,來論述且比較學界先賢的生命樣式,這當然不是學術思想史的常規框架所能涵蓋,相反,它是從心靈深處去昭示諸賢的當代學思軌迹爲何大相徑庭的底蘊。爲何讓陳寅恪、馮友蘭、錢鍾書入選"人物表"?其緣由,當不僅是這三學賢在1949年前皆具清華背景,也不僅因爲這清華三賢在當代無疑是從文、史、哲去專攻中華學術的巨子(其間,錢擅  相似文献   

3.
陳寅恪先生所讀高僧傳今有三種:高僧傅初集,即梁慧皎撰高僧傳,南京金陵刻经處刻本,四册,十五卷;高僧傳二集,即唐道宣撰續高僧傳,揚州江北刻经處刻本,十册,四十卷;高僧傳三集,即宋赞寧撰宋高僧傳,亦為江北刻經處刻本,八册,三十卷,但其中有批語者僅三册,十二卷。據先生生前發表的与佛教僧傳有關的一些論文的刊布年代及蔣天樞先生撰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可以推知,这些批語應该是先生1926年至1937年間在清華大學任教,讀書授課時所作,其中多數當在一九三五年以前。批語俱寫於原书上下空白處及行间,字極細密,且無標點。批語多時竟至原书几無空白之處,在一页無空白處時,復又书寫於前後頁。從字跡大小及墨色看,同一相關内容的批語,往往不是一時寫成,前後時有補充或更正。設想先生當時讀書,有所得時,即隨手批寫於书上,以為以後撰寫論文時的材料,只是備自己參考,並沒有直接發表的打算,因此書寫颇不规整。但因此辨识整理起來亦颇為困難。原書在去年经先生女兒流求、美延交来,囑代為辑錄整理,時经一年,尚未全部完成,至惑愧怍。先生人品文章,舉世景仰。今徵得流求、美廷二位同意,將已抄錄的部份批語整理發表。海内學人,於此或不僅見先生治学門径之一途也。公元一九八九年七月十日後學王邦維識  相似文献   

4.
正引言這次研討會在法國巴黎召開,這讓我想起讓一皮埃雨·里烏(Jean-Pierre Rioux)和讓一弗朗索瓦·西里内利(Jean-Francois Sirinelli)注編四卷本《法國文化史》中的一段输述。在這部書第一卷第二章的一開頭,作者追問:"(法國的)人们究竟在哪個時代停止了講拉丁語?"這一有關語言史的問題引出了重要的文化史話题。按照這部文化史的叙述,正是因爲法語取代拉丁語,知識陪層取代貴族陪層,用法語表達的新文化(如說唱、演出、文學)改變了中世糸己的舊傅統,才奠定了法國這個民族國  相似文献   

5.
陳明 《中国文化》2023,(1):364-383
金克木先生被視爲現當代學術史上有名的自學成才的大學者之一。他的學術生涯是中國東方學學科史上獨具特色的一頁。從1948年秋被聘至北大任教,金克木就一直在紅樓和燕園工作,與北大互相成就,逐漸成爲與季羡林并重的中國東方學家。本文利用新見的信札、檔案等史料,梳理金克木入聘北大的經過及其與季羡林的學誼,爲深入認識北京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初期的學科建設與中國東方學的發展歷程,提供新的闡釋。  相似文献   

6.
十八世紀是法國耶穌會士主導西方"北京經驗"的時代.不管從來京耶穌會士的人數及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考處,還是從留下有關"北京經驗"文獻材料所占的分量估衡,法國耶穌會士在西方來京人士中均占有優勢.同其它國家傳教士舆羅爲教廷的密切關係相對有别,法國耶穌會士從其1700年成立傳教區以來,就自成一體,保持着自己内部比較密切的組織關係和通訊聯系.本文主要以法國 《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以下簡稱《書簡集》)爲考察對象,探討這一文本所展示的法國耶穌會士豐富的"北京經驗".誠如法國學者德爾尼所説:"這些書簡目前仍未失掉其重要意義.首先,它們具有歷史文獻的價值,而且也是中國在十八世紀曾對歐洲施加過巨大影響的見證."①歐洲學者對這些歷史材料頗爲重視,許多學者投入這項課題研究,詹嘉玲指出:"在歐洲保留下來的數量大得驚人的資料(它們在中國本土却很稀少,也很難得到),使之成爲一項整個歐洲大陸範國内的課題.這些檔案也形成了有關中國最古老的西文文獻特藏."②由於語言的障礙和材料的缺乏,現有的中文研究成果相對薄弱,中國學者最早專門研究這些文獻的是閻宗臨先生,他早年在法國撰寫的博士論文《杜赫德的著作及其研究》,③對《中華帝國全志》和《書簡集》有較爲系統的研究和較多的利用.近期張國剛的 《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争——明清傳教士舆中西文化交流》、張西平的 《歐洲早期漢學史——中西文化交流舆西方漢學的與起》兩書亦闢有專節探討、研究《中華帝國志》和《 書簡集》,④篇幅相對比較簡略.其它相關成果多集中於法國耶穌會士舆中西文化交流(特别是科技交流).⑤本文限於篇幅,主要發掘和解讀《書簡集》舆北京有關的材料.事實上,十八世紀歐洲的"中國熱"(Chinoiserie)舆法國耶穌會士在他們書簡、報告中對其"北京經驗"的濃重渲染,有着直接的關係.  相似文献   

7.
在陳寅恪的學術生涯中有兩個重要的環節,即1926-1929年期間工作單位的選择和1949-1950年問雖南下但不浮海的决策。上世紀20年代,在日益高漲的"整理國故"文化學術思潮的影響下,國内紛紛成立國學研究機構。陳寅恪特殊的留學經歷、豐富的域外語文知識和用新方法整理國故的能力,被學術界青睞看重,各學術機構争相延聘,許以高薪。陳寅恪最終選擇了清華大學和中研院史語所,奠定了任教清華、兼職史語所,擁有兩個頂級學術機構學術資源的格局。1949年1月史語所遷臺、陳寅恪南下廣州任教前,陳寅恪擁有清華教授、史語所研究員的雙重身份,憑借清華、史語所優厚的科研條件,學術上勇猛精進,二十年裏取得的巨大成就與聲名影響,與他1926-1929年間工作單位的正確選擇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陳寅恪(1890—1969)是一位聲譽卓著并有開創性貢獻的歷史學家。本文主要探討他的史學思想,但也試圖從方法論的角度考察他在現代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陳寅恪的研究生涯經歷過兩次重大的轉變。第一次在一九三O年代初期,他放弃中外交通、內亞史地之學,改而專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另一次是一九五三年撰寫《論再生緣》後,逐步停止有關中國中古史的著述,全力探考柳如是、錢謙益的姻緣以及明季清初史事,終于勒成鉅著《柳如是別傳》。①陳寅恪這兩次轉變的原因和性質不甚相  相似文献   

9.
十年前,我們合寫《罪與文學》一書,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聚焦於罪意識與文學的靈魂維度的考察,試圖通過追問罪意識和文學的關係思考和檢討中國文學傳統的局限所在.在這樣的思考背景之下,西方猶太——基督教的原罪觀和懺悔意識很自然就被當成攻錯中國儒家原善觀和君子自省意識的"他山之石".正因爲這樣,我們寫了第五章"懺悔意識與中國思想、文學傳統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陳寅恪"詩史互證"法之説值得省思,他的主要任務是"以詩證史","以史明詩"作爲文學研究法只是歷史研究存而不論的"附屬創獲",需要系統闡發。以《元白詩箋證稿》爲中心加以考察發現,從思維方式上看,以史明詩暗含了文史"虚""實"的學科分野和"實"的詩史辨正;從方法特徵上看,此法注重考證,指向於先"實"而後虚,主"實"而略"虚";從釋詩效果來看,指呈了詩和歷史文化水乳交融的有機關係,使讀者在切實可信的基礎上獲得了一種"通解",從而擴大了詩的審美意境。陳寅恪"以史明詩"的釋詩法所具有的理論缺陷,正是通過和錢鐘書辭章談藝的釋詩法形成鮮明的對照而彰顯出來的,這類於思想史上"朱陸之異"和詩歌風格學上"唐宋之别"各自内部的理論映照,正體現了自身獨特的學術價值。從這點上講,"錢陳之争"應當闡釋爲一個學術思想史概念,它是傳統釋詩知人論世法和語源注疏法的新發展,具有現代學術品格,建立起了詩學史上兩大釋詩模型;二者之間有對立而能補充、求分野而可融合,此起彼伏而交互發展。這對今天的文學研究具有一定的啓示。  相似文献   

11.
改革開放初期曾掀起歐美日本等國東方語文歷史學者來華訪學的熱潮。其中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波恩大學的西藏學家D.Schuh、漢學家W.Banck (龐緯)以及漢堡大學的伊朗學家R.E.Emmerick在1980年代初的三次訪華鮮爲人知。本文根據各種已刊和未刊史料,初步搜集并梳理了這三次訪華的史料。尤其是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的檔案,首次披露了他們申請訪問民族所以及民族所從最初的熱情接待到最後的不予接待的全部過程,爲重建改開初期的中德學術交流史提供一份稀見的學術史料。  相似文献   

12.
季羡林先生在談到陳寅恪先生的治學方法時說:"寅恪先生曾在幾個歐美國家留學,在德國時間更長,受業於Heinrich L u derS(亨利希.吕德斯)諸大師,學習梵語及其它古代語言文字,深通德國學者的治學方法.  相似文献   

13.
從"差異原則"理解儒家 最近,儒學、國學的傳統話題很熱鬧,但是,我們通常在用語言來表述某種意思的時候,經常有所謂的符號和我們要表達的意思之間的關係問題.當代語義分析的研究表明語言解釋的空間是無限的,同樣的話語可以表達很多不一樣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意思.比如人們談儒學,同樣是談儒學的人,這之間的差别可能非常之大,這就是索緒爾講的"任意原則".如果是這樣,語言還有什么意義呢?  相似文献   

14.
陳寅恪先生一生屬意於學問,不旁騖,惜時如金.他概不擔任一切行政職務和承擔任何與學問無關的事務性工作.他任史語所第一組主任純屬挂名,實際領導工作都是所長傅斯年兼任了.  相似文献   

15.
<正>世傳董小宛(董白,字小宛,一字青蓮,1624-1660)入清宫,迄今并無定論。近百年來參與討論的學者,主要包括孟森、陳垣、鄧之誠、陳寅恪、高陽等,其中孟森持否定態度,陳垣、鄧之誠、陳寅恪實際持肯定態度,高陽持肯定態度。筆者今使用相關原始文獻證據材料,以期解决此一問题。這些文獻材料,均出自順治十三年至十七年世傳董小宛入清宫時入值内廷之文武職官、入住皇城内西苑之傳法僧  相似文献   

16.
近讀國學大師陳寅恪的《金明館叢稿初編》,在《書魏書蕭衍傳後》一文的開始,先生引了《魏書·萧衍傅)冲的-段話,在這段話裏,"侯景之亂"的主角侯景"獻侮"被圍困臺城的萧衍說:"城中非無菜,但無醬(将)耳。"  相似文献   

17.
李雪濤 《中国文化》2023,(1):226-242
本文對收藏在德國阿爾滕堡的圖林根州檔案館中的法國漢學家儒蓮與德國語言學家加貝倫茨之間往復書簡13封進行了解讀,目的在於還原歷史語境以便更好地理解這些文本,同時揭示,儒蓮自1832年擔任法蘭西學院的教授起,一直到1873年去世的40多年中,不斷與人文學界、科學界的學者進行知識交流,形成了以流動的方式建立起來的知識網絡。通過儒蓮與包括加貝倫茨等學者的通信,東亞語文學知識、地理學知識、生産制造方面的傳統等等得到了充分的討論,并被納入到整個現代科學知識體系之中。  相似文献   

18.
《史記》是我國古代最有名的歷史與文學名著,有關此書的注釋與白話翻譯近年已經出過下少,但我多年以來所想像的更詳盡、更具有多方面研究資料的那種本子還是沒有,因此我在幾位志同道合者的幫助下用了十多年的功夫嘗試着完成了這 部五百五十多萬字的《史記箋證》。有關這部書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證出錢鍾書先生《管錐編》中有意隱晦的"時賢"指朱謙之,"學士"則指梁效、聞軍之流;又對《管錐編》中"閑人"陳寅恪與錢鍾書的關係進一步梳理。錢鍾書向來秉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學術至上原則,上述陳寅恪和朱謙之,都年長於錢鍾書,錢鍾書一概不留情面,但原則是對事不對人。而對上述梁效、聞軍之流,錢鍾書則"對事又對人",給予雖然隱晦但却嚴厲的批判,表現出堅持真理的勇氣。  相似文献   

20.
正余所治學,早年為古典文學和文學思想史,特別對《紅樓夢》與明清文學思潮用力較多。現當代文學和文學理論也曾涉獵,出版過幾種論著。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後,開始轉入學術史和思想史研究。引領我"出文入史"的是王國維、陳寅恪、錢鍾書三位學術大師。讀他們的書,如醉如痴,足以忘我,結果自己不想寫文章了。於是編纂了一套《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收晚清民國以還現代學者的著作四十四家、三十五卷、兩千多萬字,1997年出版,歷時七年時光。好處是使我有機會系統接觸現代學術的譜系,王、陳、錢之外的其他學者,也成了我熟悉的前輩老師。此處"老師"一詞,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