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曉陸 《中国文化》2022,(2):133-140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發掘是20世紀後期到21世紀初期中國重要的田野考古收獲,這裏是黄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基本結束,早期階級國家已經形成的階段的一個統治中心區域所在。通過考古學的發掘與研究,在這裏發現的天文觀象建築和有關的儀器,結合《尚書·堯典》的關於古天文的記載,可以認爲在當時的陶寺都邑之中已經出現了專門的天文職官,出現了“國家級”的天文學觀象建築,出現了早期配套的天文觀測儀器。由此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式的太陽曆,促成了“赤黄體系”雛形的形成,促使人們對於早期天學理論的思考。“陶寺觀象臺”不僅是中國古天文學在新石器時代向早期國家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并且在世界古代天文學的發展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周敏秋 《中国文化》2023,(1):269-298
章太炎是現代中國最早倡導全國方言調查、最先對全國方言予以分區的方言學家。他利用各省留學生集聚東京之際,采用直接法與間接法調查全國方言,著成中國現代方言學開山之作《新方言》,并對全國各省漢語方言的語音特徵進行歸納。章氏上承古典方言學的優秀傳統,下啓中國現代方言學的嶄新領域,以方言調查、記録和研究爲基礎,注重方言詞彙、方言分區、方言歷史演變與比較,旁及方言語法、方言文化等内容,尤其重視發揮方言的社會與文化功能,爲中國現代方言學奠立了新典範。然而,《新方言》長期被誤解,導致晚清民國時期摹仿與踵武《新方言》的系列著作在學術史上長期失語,遂使清末民初洶涌澎湃的中國方言研究浪潮與“五四”以來的方言運動斷爲兩橛,成爲中國方言學史上缺失的一環。文章通過梳理章太炎生平調查與研究方言的歷程,以《新方言》初刻本、重訂本爲中心,輔以《章太炎<説文解字>授課筆記》及其它資料,探求章太炎方言調查方法與過程,釐清其語料來源、調查範圍、研究目的等基本問題,重建中國古典方言學向現代方言學轉型歷程中的關鍵環節,進而將中國現代方言學的草創時間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提前至二十世紀初。  相似文献   

3.
甲、楚帛書象緯解余向疑長沙子彈庫帛書所記述者為楚天官書之逸篇,時賢或目之為月禁。近時,再取《史記·天官書》與之對讀,尋繹再四,彌覺鄙說之非妄。因不憚親縷,續陳如次:  相似文献   

4.
經學元典在處理諸卿次序時,往往將司空置於末位。對比之下,《禮記·王制》前置司空的現象十分特别。究其原因,《王制》要通過司空、司徒、司寇的排序,來突出官職職守在制度建設中的遞進次第。這種對次第的重視,反映了《王制》職官部分特别關注"制度生成"的特點。這一特點,不僅使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王制》的性質、地位,更能啓發我們接續前儒的話頭、思考經義與制度的互動,從而思索經學的繼續開展。  相似文献   

5.
法律史的視界:方法、旨趣與範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如果說歷史即是人類對其以往經驗的記錄,則法律史便是其中與法律相關的那一部分。①這種意義上的法律史淵源久遠。在中國,以專門形式對法律史作系統記錄與整理的嘗試,至遲始于東漢班固之撰《漢書》。②班氏以“志”入史,“刑法”居其一。此後,正史中的“刑法志”傳統綿延不絕,蔚為大觀。③  相似文献   

6.
一 引言 梁啓超(1873-1929)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選編的《節本明儒學案》一書,可能因爲是"節本"之故,一向少被研究梁啓超生平和思想者所注意,也未受到研究《明儒學案》者所研究.但從書本的內容以及著作目的等處看,此書與梁氏同年所著的《德育鑒》一書,其實與他在逃亡國外時期的政治志業有着莫大關係,而《明儒學案》原書正是他致力於維新運動時的主要思想源泉.本文從《節本明儒學案》的著述背景及內容特色的研究,探論梁氏對清末中國政治前途的感想和主張,對同志的期待以及對中國文化的體會等事.  相似文献   

7.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所錄薛收撰(592~624)《隋故徵君文中子碣銘》,是考察隋代大儒文中子王通(584 ~617)生平事迹及其河汾之學與唐初貞觀之治之關係的關鍵性文獻.一九八九年,筆者撰寫《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第一章《河汾之學與貞觀之治》(此章十萬字)①時,根據《碣銘》所記載之內容與隋唐之際諸多原始文獻之記載互證無誤,已證明其信實可靠,但對其文獻來源則并不清楚.  相似文献   

8.
曹操高陵出土"香囊卅雙"石牌。可以推知曹操高陵應有"香囊"隨葬。東漢魏晋時期社會上層用"香"風習普及。對西域"珍香"的向往,與《續漢書·五行志一》 "服妖"條所謂"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爲之"記述的社會習俗傾向相關。歷史文獻所見"持香囊"、"繫香囊"、"帶香囊",以及"著""香囊"、"懸" "香囊"、"垂" "香囊"習俗,形成值得重視的社會風俗情景。絲路西來的文化影響,也通過這種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共同的消費形式有所表現。  相似文献   

9.
一 文徵明《雨餘春樹》的問題 石守謙先生在討論文徵明(1470-1559)的畫作《雨餘春樹》時說:"雖在畫題上未見與送别有關,實際上却是出自那個轉變時的一幅送别圖."①石守謙承認此畫從主題上與送别未必有關,表面上"只是一幅充滿古意、清雅的山水圖."并且,《雨餘春樹》"不僅僅是對某一狀况下、某一蘇州地區風景外形的描繪而已",這種山水"與畫家對吴地山水的感覺有關","還有深厚的文化傳統".  相似文献   

10.
對儒學天人關係的解讀主要有"合一"與"二分"兩種模式。三代時期的"天"經歷了"帝-命-德"的演變。孔子、孟子、荀子對天人關係的論述具有多種面向,不可一概而論。"天人之分"和"天人合一"都以修身爲目的,二者可以共存,本體論之"合一"與工夫論之"二分"是相輔相成的,"分合"的"兩行之理"體現了一種整全面平衡的認識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從《泰州志》的文獻着手,發現紀念胡瑗的安定書院與王艮的異時空交會,分别對於明末泰州學派的誕生與宋代以來泰州儒學典範中的胡瑗,提供了新的解析與觀點。先從地方史、書院史的角度剖析地方儒學,再分别從三次并祀現象説明胡瑗與王艮的事迹,最後從後現代史學的觀點討論了歷史上兩種泰州學派若即若離的關係與各自的發展。  相似文献   

12.
<正>謹以此文敬賀李澤厚先生華誕八秩晉五道與器,乃中國古典思想之重要範疇。道器關係倘觀之以現代知識背景,涉及一系列對立項:本質與現象,理性與感性,精神與物質,抽象與具體,普遍與特殊,一般規律與個别事物。安置於此硬性對待座架,兩端之高低重輕判分甚明,理念高於現實,本質高於現象,一般規律高於個别事物,重普遍而輕特殊,重抽象而輕具體。中國古典思想亦有重道輕器傾向,然以"一個人生"而非"兩個世界"爲基本圖式,以天人偕行、物  相似文献   

13.
"四教"經典在春秋後期至戰國峙期所面臨的根本危機,與其説是其文本與儀式的存績問题,毋寧説是其傅習與實踐方法的陳舊、淺俗與偏颇。就《诗》《書》而言,主要表現爲純粹的知識化倾向使其在時用性方面受到質疑;而對於禮、樂而言,則是技術性與形式化的倾向使其不僅無法用以维系宗法觀念,反而成爲贵族炫耀财富、助長欲望的工具。面對这些危機,孔子及其部分後學嘗試通過一種"儀式化"的《詩》《書》微引方式来强化《詩》《書》與當下政治、倫理問题之間的互動關係,同時在理論層面對禮、樂進行一系列新的"賦羲"。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四教"之學的體系,并對漢代經學的發展形成若干影響。  相似文献   

14.
夏王朝是否存在,在民初古史辨時代受到强烈質疑,夏王朝的開國始祖禹更被認爲是具有天神性的神話人物,而不被承認是實際存在的人君。本文討論武丁時代卜辭中"西邑"一辭的出现,是作爲受祭的對象,正與傳世文獻《禮記·緇衣》"西邑夏"相合,而且《尚書·太甲》及《清華簡·尹誥》、《清華簡·尹至》,也有"西邑夏"、"西邑"之辭,可見西邑即是夏,夏是周人對商之前朝的一個稱呼。殷人滅夏三百年之後的武丁時代,仍然以爲"西邑"能作祟害王,所以不時要燎祭。"西邑"最早是夏的王都,但卜辭中已轉化爲代表夏王朝先王之亡靈,由于伊尹曾服事夏王朝,而他與湯結盟滅夏,夏桀之元配"妹喜"在卜辭中和伊尹一起出現,即受殷人祭祀的"蔑",從滅夏故事的人、事、地三方面的記載,顯示卜辭的"西邑"正是夏王朝存在的明證。  相似文献   

15.
一歷史學中的精神史研究 歷史是過去所發生的事件的遺留和記録,在很長時間内,人們對歷史的觀念就是如此,着眼於事實的記録,即<劍橋近代史>主编阿克頓勛爵所謂"經驗所揭示的記録或事實"①,而且集中於政治史的範疇.  相似文献   

16.
關於老子研究不斷有一些新的發現和争論,筆者對這些新問題也不斷有一些新的思考和回應。這些思考如果以完整論文的形式發表就難免重復筆者過去的一些觀點和論證,爲避免重復,這裏便以札記的形式提出一些新思考、新發現、新觀點與同好交流切磋。六個題目涉及有關《老子》作者和年代問題的不同於時賢大家的發現和觀點,也涉及對《老子》之思想理論研究中的一些現象的分析以及筆者的探索之道,包括如何面對各種争論分歧,如何既注重西學精華又不扭曲本土思想的基本面貌,如何不斷回到古代社會又關注現實世界的需要,以及如何理解和解讀《老子》之核心概念的問題。  相似文献   

17.
在《紅樓夢》中襲替其父擔任"皇商"的薛蟠,應就是可先支領帑金來經營獲官方授權之商業活動的官商。而與此小説創作過程關係密切的曹寅和李煦兩家,恰同爲該官商群體中的一員,又因他們所負责的江寧及蘇州兩織造,亦是承辦皇室用品採買及督造的重要機構,故小説中嘗以精緻宫花、高級樯木、上等人參、珍贵牛黄及四神散等特殊品項,凸顯當時上層社會所擁有的高端物質文化。惟先前紅學界因少有人擁有相關背景知識,又欠缺足够研究工具與能力,以致對這些對象的珍稀性以及相應的專業術語,始終無法深刻掌握。本文即透過e考據之法以較精準且具策略的問題意識,首度具體釐清了前述品項的一些内涵(如宫花的償格、"檣木"爲何、"蘆泡鬚枝"及"渣末泡鬚"的意義,更發現四神散應與知名的安宫牛黄丸同源等),并因此對作者生活知識的厚實度增添許多了解,同時也讓閲讀這本小說的深度有機會進入較立體的層次。  相似文献   

18.
正一首關乎"戊戌變法"的佚詞今年是"戊戌變法"120周年。戊戌四月廿三日(1898年6月10日),光緒帝載湉頒詔"明定國是",啓動"變法"之時,王國維入上海《時務報》館當書記兼校對才兩三個月。他"混迹庸衆",卻心系"變法",懷着極爲感奮的心情,致信引薦他來《時務報》的好友許家惺說,"連日讀上諭,皆有怵惕振厲之意",~1幷且賦詩述懷,抒其"我身局斗室,我魂馳關山"(《戊戌雜詩》三首之二)的高遠之志。非常巧合的是,在近年公布的王國維之父《王  相似文献   

19.
王符《潜夫論·五德志》中按照五行相生的原則,將太皞伏羲氏到漢代的帝王世系作了一個完整的排列,其内容完全採自谶緯,本無特别之處,但顧頡剛先生却提出王符主張聖王都有"天系"、"母系"和"父系"三個父親,筆者名之曰"聖王三父説"。經文義剖判及語句比對,筆者認爲此説不能成立,完全是顧頡剛被其中某些特殊表述方式誤導所致,其文義仍與東漢時期的通行説法没有差别。這也提醒我們用現代符號來標點古籍時需要特别謹慎。  相似文献   

20.
1956年以前,胡厚宣先生曾在復旦大學任教達十年之久。爲收集甲骨文研究資料,他與近代收藏大家劉體智先生相结識。劉氏收集甲骨、銅器、古籍善本、書畫文房極夥,因藏有甲骨二萬八千餘片,被胡厚宣譽爲"羅振玉以後的第一人"胡氏任教期間,曾多次帶领復旦大學文史兩系學生前往劉體智"小校經閣"參觀甲骨珍藏,受到了熱情接待,劉氏後人現藏有胡厚宣致劉體智書札二通,寫作時間爲1955年8月,其中透露了與二人交往有關的珍貴信息,如胡厚宣在復旦大學的教研感受、劉體智的個人著述情况與住所變動情况、兩人共同的朋友容庚、商承祚、徐中舒等人的當時處境等。根據相關綫索可知,胡厚宣曾對劉體智著述的歸宿問題付出過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