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一个重要的标志是语文教育研究学派的形成。审理当代语文教育研究学派,不仅可以窥探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研究的总体水准,还可以为学术的百家争鸣提供一定的参照系。基于地域的视角,可以审理出七大语文教育研究学派,它们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于游、宁鸿彬是我国名的特级教师。他们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在长期的语教育教学实践中,各自形成独具魅力的教育艺术:前以情感教育为突出特征对学生进行教育人教育。后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指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认识事物,使学生受到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章在上述两方面展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某一地域的教育,总是和这一地域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化等相互影响,自然而然形成与别一地域不同的特色,语教育当然也不例外。自20世纪初我国语独立设科伊始,语教育的浙江学派就已然闪亮登场,经亨颐、夏丐尊、叶圣陶、陈望道、朱光潜、俞平伯、朱自清、刘大白、丰子恺、刘薰宇、郑振铎、周予同等一批名师、大家辛勤耕作,浙江的语教坛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有如一个灿烂的星座,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曲折道路,我们浙江今天的语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已结出了累累硕果,成为语教育界难以绕开的学术存在。浙派语教育正在重新崛起,走向新的辉煌![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张志公是我国名的语言学家、语教育家。他一生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学、语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其学术视野极为开阔,研究涉及汉语语法、汉语词汇、汉语修辞、汉语辞章学、语教学、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等诸多领域。在每个领域都不只是泛泛地研究,而是有独到发现,取得了巨大成果,形成了他“杂而且专”的独特治学风格。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化语境中,在一定程度上说,阅读训练就是一元的.同质的“思想教育”的训练。语教学界两个较有影响的教学流派“情感教学派”和“法治语派”都不同程度地在语教学过程中将阅读训练变成了这样的思想教育训练。显然,这种训练不能完成语教学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陈雪茜 《现代语文》2006,(10):14-15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为育人这个大目标服务的,19世纪德国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教育与教学的关系,二是相互渗透,无法割裂开来的。早在1999年程红兵老师就提出了语人格教育这个概念,并把它界定为:语人格教育是语教师在语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知识传授、语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在语教学实践中,笔有意识地把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渗透到语教学中,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对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是我国名的散家和语教育家。作为语教育家,他高扬爱与美的旗帜,以博大的人情怀观照语育人的发展,以求实的精神透视语教学的问题。与时偕行,力求发展,力求实际有用是他语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他主张语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人格健全、学术健全、体育兼重”的全面发展的人,认为任何社会的教育理想最终都将落实到社会个体的人格培养上。语教育应首先教会学生学语,学做人。概括说,朱自清语教育思想的主体是由学习观、教学观、阅读观三个方面构成的。  相似文献   

8.
论语文创新教育策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创新已成为教育的主题词。语教育创新靠创新的策略来落实。对语创新策略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对策略思想的揭示。语创新教育的策略内涵是:以悟理,以语立人;策略重点是:让学生在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则中形成言语个性;策略目标是:在帮助学生形成言语个性中促进学生成长;策略追求不是策略的创新,而是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语教育研究是对语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它的基本目标是三个:第一,积累语教育的实践内容;第二,探求语教育的规律;第三,建构语教育理论模式。这三个目标是层层推进的,第一个目标是基础,第二个目标是在基础上的研究探索,第三个目标是使规律系统化的最高形式。中小学语教师是实现三个目标的基础力量,同时也是最有力、最有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语教育本体论直接制约着语教学观念,一定的语教学观念形成了相应的语教学规范。在语教学中,读与写是一对基本矛盾。在中国语教育史上,读写观念的嬗变,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从以读代写(练)、读中求悟,到为写择读、读以致“用”,到以读带(促)写、读写结合,再到以写为本、以表现为本。——“以写为本,以素质求发展”的“大写作”观,“以表现(说、写)为本位”的“创作发展”型新语教育观,可望成为21世纪语教育的主导性观念。  相似文献   

11.
语教育研究方法论是一种具体的学科方法论,它从总体上探讨语教育研究中对象与方法的关系及适宜性问题,旨在揭示适合于语教育研究的方法、整体的核心构成及其基本特征。其具体任务包括:(1)历史研究:语教育研究方法论史;(2)结构研究:语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本体构成;(3)核心研究:语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确立的理论基础、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系统研究鲁迅的语教育思想有其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鲁迅的语教育思想是在特定历史,化语境中形成的。它包括批判封建的教育内容,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语学习的规律,否定不合理的语考试制度和关注外国语教育五个方面的内容。整体而言,它具有现代性,科学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理性地吸收和消化这份教育思想资源,有利于推动当下语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近三年,我国语教育研究的现状怎样?取得了什么重要成绩?存在着什么主要问题?搞清这些问题,对深入开展群众性的语教育研究、推动21世纪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语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和第8期上,人们围绕“语意识”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出现了激烈的学术争鸣。同时,在《中学语)2005年第7期上,发表了《母语教育病沉重处方投药须辨清》(以下简称《辨清》)一,该针对语教育“言语形式说”再一次进行了反驳,并以给语教育“治病”的名义。提出了语教育“言语内容、言语形式辨证关系说”。这一提法,确实避开了语教育研究“重形式”与“重内容”的角力格局。走在一条中间的道路上。这条路难道就一定符合中学语教学要求,一定走在语教学的道上吗?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它属于第三条路,但我们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它也是一条中庸之道。与传统思维橼式相吻合.律律带有很程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5.
王岱 《现代语文》2001,(2):38-41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英国的一所学校的教学时说“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教育学生,学校变成了屠场。”这里的“屠场”我想大概指的就是扼杀学生个性的屠场吧。联合国教科组织的报告说:学校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也可以成为扼杀学生个性的场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从学科教育意义上说,语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教育一定要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但当前的语教育却不能令人满意。其实语教育的问题并非一日形成,纵观我国当代语教育,可以说积弊已久。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改革五十年来一成不变的机械的课分析这一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在语教育的整个领域已经根深蒂固了。机械的课分析,费时费力,非但起不到启迪思维培养语修养的作用,反而禁锢学生思想,扼杀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吴羽君  刘远 《教育导刊》2001,(15):85-87
面对时代、社会和教育研究的快速深入发展,语教学也应不断更新观念,从语教学实质和内在规律去探索语教学的最佳途径。面对教育发展和语教学现状,语教改要真正的触及语教学的灵魂,从语教育关注的目标是“人的培养”,是促进人的自我发展;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新出发,我们提出构建“主体一发展”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誉满中外的教育家、学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教育家.他70余年如一日,毕生致力于语教育改革实践、教材建设和理论研究,书立说,身体力行,创造性地形成了独特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科学的语教育思想体系,为开创我国现代语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纵观叶圣陶语教育思想发展的整体过程,培养学生语自学能力的观点鲜明而突出地贯穿于他的许多论述的始终,渗透在他的语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8.
钱威 《教学月刊》2000,(12):6-9
1997年11月《北京学》在“忧思中国语教育”专栏中发了三篇章,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王丽的《中学语教育手记》、薛毅的《学教育的悲哀》,从此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关于语教育改革的大讨论,在许多报刊发表了不少论争的章,成为教育改革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后来集中反映语教育研究论争的有两本书,一本是王丽主编的《中国语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一本是孔庆东等主编的《审视中学语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审视》)。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语教育滥觞于先秦时期,迄今已有两干余年的历史。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传统语教育由于注重研究汉语言的特点与传承民族化,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自1904年现代语教育掀开扉页以后,转而大量引进西方印欧语系的母语教育模式,但由于没能认真地研究本国国情,导致现代语教育的民族性受到严重的削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史为鉴,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语教育民族化的教育理念,这对于推进当前的语教学改革、探索语教学的科学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语教育讨论或语教育批评,存在十分明显的“精英主义”倾向。报刊杂志上能发表章并能产生一定影响的是那些语教育或语学习的精英,他们是以他们的高起点、高标准俯瞅着语教育,他们的批判或建设性的意见都带着强烈的理想主义的色彩,而那些默默地耕耘在语教育园地里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语教师,他们不仅要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的劳作,还要承受看来自四面八方,包括同仁中精英们的指责和批评,而他们因为不是精英,不是写作高手,没有半点申述的可能,即使有些牢骚也被精英们的“话语霸权”有意或无意地压制下去了。我绝对没有否定精英们为语教育所做的贡献之意,对他们我是充满了敬佩之情的,他们毕竟代表了语教育的明天,代表了语教育的希望。但是今天的现实更需要那些普普通通的语教师(其中有很多恐怕不管通过什么途径也难达到阅读的专家、写作的高手的水平)在语教育园地里继续的劳作,没有他们,很难想象我们的语教育将是什么模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