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蓉 《声屏世界》2006,(3):56-57
省级广播传媒面对的受众群体大部分是农民,省级广播传媒与农村受众的互动,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两者互动的主、次关系,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变化,互动的频度加大,互动的过程加快,两者的互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省级广播传媒与农村受众互动关系、形式、内容的变化互动的主、次关系发生变化。过去省级广播传媒是单向传播,我播你听,我播什么,你听什么,省级广播传媒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是互动的主要方面,农村受众作为信息的接受者,是互动的次要方面。而现在,频率专业化之后,广播由“广”播到“窄”播,由“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广播与受众的双向互动是广播发挥自身优势、在大众媒介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的最佳选择。本文旨在对广播双向互动传播的各种发展模式进行回顾和对比分析,寻求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进入信息爆炸、全息互动的21世纪,在大视野、大传播、大经营的全息观照中,传媒人越来越注意到信息流程终端的受众。受众是信息的收受者和消费者,又是对信息、讯息、媒体乃至传播者的最终检验者。受众是传播活动中仅次于传播者的又一活跃因素,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信息反馈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张楠 《新闻传播》2002,(11):10-13
当前一个普遍的观点是:网络新闻传播实现了传者与受者的平等,受众是主动的信息使用者,网络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作者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就目前情况看,网络媒体传播并没有消释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网络媒体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仍是被动的;他们尽管可以通过多媒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的网络媒体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5.
传播价值关系与新闻价值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者与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核心主体,他们各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并在传播活动中生成不同的价值关系.但在新闻价值理论研究中,不少论者把传播者与受众视为同一主体,把传播者为主体的传播价值关系,混同以受众为主体的新闻价值关系.这种模糊认识既造成了新闻价值理论的混乱,也削弱了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因此,正确认识传播者与受众形成的价值关系,不仅有利于澄清某些错误认识,也有利于深刻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6.
弹幕文化的兴起,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分工合作,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受众身份的构建方式发生变化,为受众提供了表达话语的空间,从传播者到受众,实现了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跨越.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受众已不再满足于以往的单向传播模式。社会多样化、多极化、多层化的发展使得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传播者和受众的共同参与和双向互动成为网络传播的一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政府形象的塑造和传播首先依靠其施政行为,但随着媒体时代的来临,通过媒体来塑造和传播政府形象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当今社会,政府形象的媒体传播已不可能是单向和随心所欲的传播,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将传播者——受众,以及受众反馈——传播者的双向过程结合起来,才构成一次完整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黄礼福 《今传媒》2014,(7):99-100
《一虎一席谈》(Tiger Talk)是凤凰卫视中文台一档多方参与讨论的评论节目,本论文从新闻心理学角度,以《一虎一席谈——中国该不该拒绝转基因》为例,研究传播者是如何在节目中进行观察判断,及如何满足受众需要的,研究发现传播者和受众是高度互动的、相互作用的,节目制作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10.
符合受众的互动心理 电视观众心理具有互动性的特点,不仅包括电视传播者和观众的互动,更包括观众和观众的互动,演播现场的主持人、参赛选手、亲友团、还有大众评审团。可以说都具有了传者与受者的双重身份。  相似文献   

11.
从《星光大道》析综艺节目受众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峥 《新闻窗》2009,(3):119-119
符合受众的互动心理 电视观众心理具有互动性的特点,不仅包括电视传播者和观众的互动,更包括观众和观众的互动,演播现场的主持人、参赛选手、亲友团、还有大众评审团,可以说都具有了传者与受者的双重身份。  相似文献   

12.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播者和受众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没有受众的传播是不存在的,而不为受众所接受的传播也是无效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出去的新闻信息只有为社会成员所接触,所接受,大众传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受众在接受了信息后,往往会作出各种各样的反映,来表明自己的意见、态度和立场,并通过一定的渠道反映到传播者那里去,传播者将对传播行为作出相应的调整,传受双方在这样循环往复的信息传递和反馈中逐渐达到一种理解,从而形成了双向的互动的传播活动。传播活动的双向互动性,决定了在重视传播者的同时,也必须加…  相似文献   

13.
大众音乐传播的社会心理观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传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音乐文化相互沟通和互动的桥梁,是人们艺术、文化交往的基本方式之一.本文试从理论维度阐释音乐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双方所基于的社会心理活动,分别从音乐信息接收、音乐信息理解、音乐传播效果等三个维度对大众音乐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众心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受众本位:引领电视娱乐市场渐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媒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①因此,只有当传播者掌握了受众的需求,并针对这种需求,通过恰当的形式和一定步骤来提高受众接受信息的积极性,才能与受众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播效果。“受众本位”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维系观众与新闻节目的纽带。从传播学角度讲,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是双向的,传播者不可能将内容强加于人,而受众也不可能一味接受。他们会依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地对新闻内容进行筛选和取舍。如果某一新闻引不起受众的兴趣,那么它就发挥不出新闻价值,达不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而  相似文献   

16.
陈燕 《新闻前哨》2005,(9):63-65
一、电视平民化的形成基础在早期的传媒理论中,传媒发出的信息理所当然地会被受众接受,是一种刺激-反应模式,传播者占有主动地位。传播者坚信,任何强大的宣传力量都会对受众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从而轻易改变他们的观念甚至行为。这种传播者为中心的观念导致传媒与受众关系的不平衡,受众心理、受众诉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今,当电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文化现象的时候,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电视从业者都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电视媒体再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传播者,相反,受众的作用在  相似文献   

17.
互动--节目主持的“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锡初 《现代传播》2003,(6):111-112
“互动”是传播者在增强受众意识 ,尊重受众自主选择 ,自主接受的心理习惯基础上 ,与受传者之间信息往返的流动 ,是传受双方平等的沟通交流。互动意识是主持人实现互动传播的前提 ,是节目互动主持构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互动意识是传播理念的变革与发展且不说互动意识是对“枪弹论”之终结 ,对“使用和满足论”和“说服论”之否定 ,同时也是对“交易论”的超越。从传播角度去认识 ,节目主持的互动意识内涵丰富 ,意义深远。1 传受双重角色的互换 ,体现了传受双方的平等关系是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双向交流传播 ,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互…  相似文献   

18.
报纸是一种传统的传播媒体,传播是传播者和受众双方互动的过程。与当今报业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拓展与读者互动已成为新时期党报发展的内在需要,成为报业竞争与发展的一种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殷曼 《新闻世界》2013,(4):286-287
女权主义受众理论是以女性受众为主要考察对象,对大众传播中的性别歧视以及压迫进行分析和批判,从而探讨女性与传播间的特有关系,如女性受众在收听、观看、阅读中的性别压迫,女性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与分离。女性主义受众理论无疑为对大众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维度,有利于纠正在大众传播、大众文化盛行的语境下,女性受众中自我认识的偏差以及将父权制中的象征体系内化这一潜在行为,从而为女性受众抢占话语权提供了理论基点。本文拟以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的受众理论来解读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文本,以期能探究媒介文本意义生成的原因和效果。  相似文献   

20.
申冬云 《中国广播》2008,(12):51-53
互动是传播者尊重受众自主选择、接受的心理习惯,将受众对媒介及其传播信息的关注加以表现与传播的方式。而网络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对业已形成的大众传播格局产生强大冲击;另一方面,它又为人们进行传播手段的更新、增强信息传播的实施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方式,开始借网络平台进行一种新型的传受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