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人的素质结构问题,教育界长期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1)认为人的素质结构包含“德”、“智”、“体”三个方面;(2)认为人的素质包含“德”、“智”、“体”、“美”四个方面;(3)认为人的素质包含“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到底哪一种观点更正确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素质、人的本质及其它———与周作云、李明刚同志商榷燕国材今年《江西教育科研》第2期上,发表了周作云、李明刚《论“素质教育”》一文(以下简称“周论”),很值得人们一读。我现在仅拟就三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周论”商榷,向读者请教。一、素质即“‘水...  相似文献   

3.
拜读皮连生同志的大作《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分类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3年第2期。以下简称《问题》)一文后,颇受教益和启发。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问题》一文在阐述某些理论问题时,也难免有值得商榷之处。现仅就管见所及,提出几个主要方面向皮连生同志求教,并希望海内方家与广大读者不吝批评与指正。  相似文献   

4.
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以下简称“论十二大关系”)这篇重要文献,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当年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事实上,“论十二大关系”正是对《论十大关系》的继承与发展。“论十二大关系”是江泽民同志继毛泽东、邓小平之后,对新形势下“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进行的深入探讨和  相似文献   

5.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1988年第5期发表了饶怀民同志的《论两湖志士在确立孙中山领袖地位中的作用》一文。该文读后,颇受启发。但我认为饶文中有两个地方是值得商榷的。 饶文说,秦力山“介绍过章太炎、张继等人与孙中山定交”。我认为,章太炎与孙中山定交并不是秦力山介绍的。 据《太炎先生自定年谱》说,1902年在日本横滨章太炎和孙中山“始定交”。但在1899年,章就认识孙,地点也是横滨。《太炎先生自定年谱》说,“(1899年)五月,  相似文献   

6.
对“自然的人化”和“美的规律”问题,我的再论发表后,又读到王人恩同志的《再谈》与刘平同志的《“自然的人化”与“美的规律”再思考》(均见本刊),后者既不赞同我的某些观点,也不赞同王人恩同志的某些观点,看来还有必要继续讨论。分歧意见的焦点在于:(一)“自然的人化”到底是全面一次实现的?还是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步实现的?(二)“自然的人化”到底是“自动”人化的呢?还是“被动”人化  相似文献   

7.
王金福同志在《一个重大哲学理论问题的析辨》(《求是》1990年第6期)一文中(以下简称《析辨》),对我国近年来出现的认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可以超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超越了唯物、唯心对立的“超越”哲学的一些理论观点,作了一番认真的析辨,读后很受启发。但是,我认为《析辨》中关于实践的一些观点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思想,用这种观点去析辨“超越”论,不仅没有挖到根子上,反而自身也陷入了一种“超越”论。现就关于实践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理解,以就教于王金福同志和读者。  相似文献   

8.
4月4日至6日,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在南京召开全国高师化学教学论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一)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二)新世纪我国高师化学教学论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三)高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化学学科教学论)”和“教育硕士专业(学科教学·化学)”研究生的培养;(四)高师本科《化学教学论》和《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9.
《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刘兰芝“为仲卿母所遣”的原因,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如赵新尉的无子说;(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2年第21期)王汝弼的太守阴谋掠夺人妻说;(见陕西人民出版社《乐府散论》)刘国力的嫉恨说;(见《语文》杂志1988年第3期《关于刘兰芝为何被休》)游国恩的不够勤快说;(《论“孔雀东南飞”的思想性及其他”)唐弢的门第不配说;(《论故事诗“孔雀东南飞”》)还有王运熙、孙殊青等人的不顺公婆说等等。凡此种种观点,在分析研究其作品时,都能够尊重其原文的某些事实,自园其说,有一定学术价值。今笔者再谈认识,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设想的“大同”世界究竟是一个什么社会,这是研究康有为的《大同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但与对《大同书》的评价有关,而且也与对康有为的评价有关.汤志钧同志在《论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一文中说:“我在《再论康有为的大同书》和《论康有为〈大同书〉的思想实质》(见《历史研究》一九五九年第八、十一号)中指出,《大同书》是康有为一九○一年至一九○二年避居印度时所撰,《大同书》中所说的  相似文献   

11.
《论积贮疏》中“请卖爵子”的“请”字,在课本中没有注释。一些同志把它注为“表敬副词,难以译出”。我认为这种解法不当,提出不成熟的看法与读者商榷。“请”作表敬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前,表示一方对一方谦敬的请教或请求,如“颜渊曰:‘请问其目’……”(《论语·颜渊》)句中的“请”,是表示请教的表敬副词;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中三个词 :(一 )《左传·庄公十年》之“轼”当为动词 ;(二 )《庄子·逍遥游》之“三餐”当为“吃三口饭” ;(三 )《孟子·告子下》之“人恒过”当为“人必然犯错误”。  相似文献   

13.
论萧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萧统应该成为世界文化名人,因为他编纂了《文选》,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选学”。《文选》不仅是李白、杜甫、陆游幼年识字就要读的启蒙读物,也是人生的入门书,是子子孙孙都要学下去的重要典籍。不仅影响唐诗、宋诗和历代人的思想,还影响汉字文化圈和周边文化;世界编纂史上亦无第二个可以媲美的例子。而作为《文选》指导思想的萧统的文学观和诗学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学发展进化论;(二)是文学价值论;(三)是文学审美特征论;(四)是“典”、“丽”兼容的中和美。萧统所有的文学观念,都是植根于儒家的诗学观和时代变迁、审美变化的交汇点上的。  相似文献   

14.
孔立、李强二同志发表的《李自成、多尔衮、郑成功——历史的“合力”之一例》一文(载1982年8月16日《光明日报》,以下引自此文的话,不另註明出处。)进一步发挥了史学界出现的“合力论”观点,并且为“合力论”提出了一个“历史例证”。读了此文,颇受启发。但是也感到有些问题值得商榷。现提出来请教孔、李二同志及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5.
1989年发生那场政治风波期间,在安徽省一个文学评论刊物《百家》上,发表了一篇长达三万字的文章:《论毛泽东现象》(以下简称《论现象》)。作者肆意丑化毛泽东同志,歪曲毛泽东思想,污蔑中国革命,公然要中国人真正“结束”毛泽东时代,“从而结束他们的封建蒙昧的历史”,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重建文化心理结构,“重新攀登人文主义山峰”。其观点之荒谬,用语之刻毒,实在令人感到吃惊。有的同志如果还对前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严重程度了解不够,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成了哲学界、文艺界争论的热点.王若水同志认为,《唯批》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著作,而是一部机械唯物主义的著作;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是一种倒退.理由是:(1)《唯批》翻来复去强调的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2)《唯批》讲的是“直观的”、“机械的”、“消极的”反映论,而不是能动的反映论;(3)在实践问题上,《唯批》只是在标准问题上提出和说明问题的;(4)《哲学笔记》才真正克服了《唯批》的反映论  相似文献   

17.
董武同志在《<曹刿论战>申的“论”》一文(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一年六期)中,指出“有很多人被题目中的一个‘论’字所迷惑”。把全文归结为文章意在一个‘论’字,处处紧扣一个‘论’字来写等等,把这篇文章误认为是一篇议论文”。他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按照记叙文的特点去处理,而不能只扣一个‘论’字”。  相似文献   

18.
《论佛骨表》是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杰作。《陈情表》我们在中学教材中已颇为熟悉,也是“以情动人”的名篇。《论佛骨表》与《陈情表》同属于“表”,即奏疏、奏文,是臣民写给皇上的文书,用当今的文体框架来衡量,就是公文文书的“上行文”文本,有其固定的读者对象,那就是皇上。作为奏疏的“表”文体,具有共同的文章结构形式,诸如开篇的“臣……言”,篇中的“伏惟……”,结尾部分的“谨拜(奉)表以闻”。犹如今天公文的基本格式一样,必须严格遵守,不可越雷池一步。也就是说,这两篇文本文体结构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四册《大自然警号长鸣》一文有一句话:“人们,你们究竟各各站在哪一边呢?”《初中节节练》(武汉出版社)把它归人反问修辞格,对吗?反问辞格必须具备两个特性:其一,无疑而问,答案已包含在句子里,不需要回答。其二,肯定的反问表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表肯定的意思。请看例句:①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上面两例都用了反问辞格,具有上述两个特性。例①是肯定反问表否定之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不相干。例②是否定反问表肯定之意:人之立志,应胜于蜀鄙之僧啊。而“人们,你们究竟各各  相似文献   

20.
我和李振江撰写的《究竟什么是论证》一文(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对刘宗棠,同志《论“承认”》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接着张盛彬、杨世秀同志又分别撰写了《究竟什么是成功的论证》(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关于论证、论据与承认》(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肯定刘宗棠同志的观点,并对我们的文章提出了商榷意见.为了对有关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以促进我国逻辑界对“论证”的研究,特撰写此文,对张盛彬、杨世秀同志文章(以下简称“张文”、“杨文”)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反驳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