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校对新论     
一般所说的编校质量,实质上是指校对质量.校对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出版物的内在质量.通过对当前编校质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校对工作自身的规律,探索提升编校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关于高校学报校对质量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校对是学报出版中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一个重要环节,是学识性、文字性的创造性劳动。校对质量对提升学报的整体质量有重要作用。提高校对质量的根本在于提高编校人员的素质;提高校对质量的关键是掌握科学的校对方法;提高校对质量的保证在于严格执行“三校一读”制度。  相似文献   

3.
编校合一、编校分离等是现代校对管理基本模式,也是现代校对管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编校合一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编校分离是一种主张见解,当代数字化、网络化出版时代形成了新的编校合一,从而构建了现代校对工作管理的基本模式。而在研究上,学、问、思、行法,以及文献法、结合法、多种证据法等,是现代校对管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4.
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出版速度大幅提升,但是,大批量出版的图书编校质量却在不断下降。所以,笔者从校对工作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出版政策法规的基本方针和根本制度、校对人才的培养等几方面,使出版社对图书校对理论学习更加重视,促进出版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出版物的产出是一个系统工程,编辑和校对是其中两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与系统中其他环节一起,共同完成出版任务。作者认为学报应该编校分开,针对目前学报编校合一的现象,提出了加强校对环节的几项对策。  相似文献   

6.
编校质量是高校学报体现外在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编辑人员有较大关系,但又不仅仅是编校人员的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人员和各个出版环节的配合,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是提高学报编校质量的有效途径。要严格遵守出版进度,使编校质量在有序不紊的流程中得以保证;要正确处理好内在学术质量与外在编校质量的关系;要严格齐、清、定发稿要求,在具体环节上保证编校质量;要建立健全有关校对的规章制度,使编校质量的提高有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根据新闻出版署"三审三校"要求,学报将建立校对人员队伍。从编辑转过来的校对人员要打破"编校合一"的思维,熟知校对要求,培养校对思维,抓住校对重点,与编辑一起促进学报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8.
校对是编辑出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针对目前科技期刊"编校合一"的工作方式,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这些不足提出一些提高科技期刊校对效率和校对质量的方法,指出分项校对中宜采用量化分项校对来进一步降低校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疏漏和错误。  相似文献   

9.
对于高校学报的校对业务而言,数字出版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如操作过程的无纸化所导致的不同于传统的校对错误;校对重点已从校异同转为校是非;高校学报大多存在编校合一等情况。高校学报一方面要坚持数字出版时代"内容为王"的理念,一方面要主动采取应对策略,建立严格的校对制度。学报编辑自身也应当重视校对技能、校对知识的学习与更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0.
校对是一门专业,是一种文字技术工作。就其文字所包含的内容来说是广泛的,就其技术性来说是专门的。做好校对工作,提高校对水平,是所有报刊共同的追求。就目前编校合一现状下,对编辑人员如何搞好校对工作进行分析,指出编辑人员应当克服思想认识的不足,努力学习并掌握校对技术,才能充当一名合格的校对员,保证达到刊物要求的校对水平。  相似文献   

11.
现代编辑知识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的知识结构是关系到编辑学研究,编辑素质及编辑事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问题,现代化,数字化的当代社会需要编辑不断地调整,优化知识结构,从而提高编辑素质,优化编辑队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出版事业对编辑人员的基本要求,编辑知识结构研究应该同编辑学研究,编辑实践研究,学科编辑专业研究,编辑与现代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编辑与社会的关系是编辑社会学的主题.尼葛洛庞帝敏锐地意识到了数字化时代编辑工作革命性的变化:编辑选择性功能发生转换;读者编辑化;编辑工作社会化;编辑工作电脑化;编辑艺术化.对这些思想进行探析,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数字化时代编辑与社会的复杂、多元的关系,并帮助我们指导新的编辑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13.
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电化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线性编辑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操作平台的电视节目后期编辑制作设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非线性编辑系统已广泛应用于电视节目的制作并逐步进入学校的电化教育领域。非线性编辑系统打破了传统线性编辑系统的构成模式,促进了电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编辑学研究中提出了几种主要的编辑观,即主体、客观编辑观、作、读中介论编辑观,化缔构编辑观,信息智化编辑观。确立科学的编辑观是构建编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正确编辑观的科学原则是:运用哲学的科学原则,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科学原则,批判与继承的科学原则,编辑与编辑学本质统一的科学原则。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在高校学报编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给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促进了编辑工作的有效开展。来稿登记电子化、文章查询网络化、专家审稿实现网络办公和"在机编辑"的实现提高了编辑工作的效率。为了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报编辑工作,还需要通过培养编辑人员确立较强的信息技术意识,并充分发挥学报网站的辅助作用,加强编辑、编务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等途径来完善信息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非线性编辑在电视制作中的优势及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线性编辑与非线性编辑的比较,分析了非线性编辑的优势,并介绍了非线性编辑在当今电视制作各环节的具体做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7.
编辑主体的人格维度及理想人格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编辑主体是编辑活动中能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编辑符号以及其他物质和精神手段对各类精神文化产品(编辑客体)进行选择、组构使之符合流通传播要求的个人或群体.编辑主体的人格是编辑主体在从事编辑活动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编辑主体的人格维度主要包括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和审美人格3个方面.编辑主体的理想人格应是赋予时代内涵的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审美人格的和谐统一与完美结合,"和谐人格"是编辑主体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编辑实践活动的一般性质是由其实践活动的对象所决定的。编辑实践活动对象的制约作用一般表现在编辑客体的内容和形式分别制约着编辑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编辑主体是社会的精神产品产生的完成者 ,编辑实践活动的核心是编辑的审稿活动。编辑审稿本质上是对一个特殊的认识对象的再认识和再评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编辑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与审美意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质意义上来说编辑活动就是编辑主体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而创造性思维是其突出的特征。创造性思维是现代编辑主体必备和追求的思维,它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始终,在编辑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不可或缺。编辑主体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多维性、发散性、灵活性、超前性、批判性等特点;对精美的精神产品发现和加工的过程必然要求编辑主体具有较高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气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数字出版的发展引出数字出版人才的要求,并通过对数字编辑与传统编辑的异同比较、传统编辑向数字编辑的转型要求,简析传统编辑在数字出版环境下的复合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