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以载道"出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地。文章、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载体。黑格尔说:"数学是上帝描述自然的符号。"毕达哥拉斯说:"数支配着宇宙。"华罗庚说:"宇  相似文献   

2.
从文学的起源来看,有一种观点就认为,文学源于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即传统的"文以载道"。这里的"道"也就包含文学的教育功能。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娱乐  相似文献   

3.
"稗官为史之支流"是明清时期有较大影响的一种小说观念 .这种观念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当时的小说创作和小说评论等方面 .其成因主要可归结为"史学意识"的影响和统治阶级对小说的态度.它深刻表明了我国古代文(特别是小说)与史的不解之缘 ,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小说及其理论发展状况的实际.总体上看,"史之支流"小说观念的影响有正负两面并呈前消后长的态势."史之支流"小说观念有其历史的合理性.透过这一观念,可以加深认识我国传统小说及其理论的民族特色,并有助于深入理解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4.
程朱理学的理论是以原儒为本色,吸收佛、道的合理内核,将儒学教化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理论水平.儒家诗教在宋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经过周敦颐的"文以载道"说和二程"作文害道"说的发展,到了朱熹"文从道中流"的观点明确了文与道的辩证关系.道学和文学实现了自然而非勉强的融合,文学从里到外成了道化的文学,标志着道家文学理论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文章所贵者,"道"也.从孔子的"思无邪"到扬雄、刘勰的"文从道出""文以明道",从韩愈、周敦颐的"文以载道"到今天的"立德树人","道"本"无痕",但"道"融于"文"中,"文"是"道"的物质载体和具体表现,也推动"道"的继承、传播和发展.对初中学生来说,一篇好的作文,是细节和情境的再现,是情感的充分表达与智慧的完整呈现,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美丽折射,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树立和生长.  相似文献   

6.
从文学的起源来看,有一种观点就认为,文学源于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即传统的“文以载道”。这里的“道”也就包含文学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正在文学的殿堂里,"崇高"一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例如中国古代士大夫关于"文以载道"的倡导——从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推崇到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的呐喊,都为人熟知。  相似文献   

8.
小说《林兰香》中的"随缘"思想并不能简单地将之等同于通常意义上佛道之"随缘".一方面,作者不甘心燕梦卿儒家理想的破灭,"随缘"是作者实现儒家理想所采取的"改良"之道;另一方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得作者不得不发出了"耘我良亩,任岁丰歉"的感叹,将入世的耕耘与出世的收获融为一体,在本质上仍是对儒家理想的坚持.  相似文献   

9.
1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 1)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与小说的早期形态 一般了解: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及其对后世小说发展的影响古代文言小说的三个要素神话、寓言故事和史传文学对古代小说的影响寓言故事、史传文学与小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中国的文学理论,“道”和“美”一直是文论隐含的两个层面。所谓“文以载道”中的“道”,在古代文论中主要指的是儒道,在五四文论中主要指的是民主自由精神,当代“文以载道”表现出多元化倾向,在当代文论中“道”的渲染功能也在不断减弱。所谓“美”,主要是审美精神。这种审美精神无论在古代文论还是在现当代文论中都是存在的,因为不管是不同时期还是同一时期不同人或同一人在不同时空之下的审美体验都不同,所以要对审美进行分类是很难也是不可能的。主要就中国文论中“道”和“美”这两个方面关系的流变来谈文学理论对人文精神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论苏轼对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古代早在韩愈之前已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道观:一是重道轻文的儒家文道观,它所说的道只局限于儒家之道;另一是刘勰《文心雕龙》的文道观,它对道的理解不囿于儒家之见,指的是自然之道,并重视文的能动作用及其审美特点。到了宋代,苏轼继承和发展了《文心雕龙》的文道观,并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对文艺的规律和审美特点作了深入系统的阐述和探索,贡献巨大,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上,17世纪无疑是小说观念突破的重要阶段。而谢小娥故事的"文学—历史"流转恰好可以勾勒出这一时期古代小说观念的变化。谢小娥故事在历史的流转中,改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之进行了各取所需的改造,这种改造表现出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巨大变化。同时说明,在中国古代小说观念中,小说并不与虚构构成对应关系,倒和"史真"(历史真实)联系密切,这就为谢小娥故事从文学流转到历史提供了机会。小说的慕史倾向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为那些文学向历史流转的古代作品提供了基础。谢小娥故事的"文学—历史"流转同时说明了,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现代化转型的艰难曲折性。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文论中,文与道的关系表现为二种形态:一是“文原于道”,即道是文的本原或本体,文是道的流布或表现。这种“本与末”、“体与用”的关系,正是哲学中“道与器”关系的投影。二是“文以载道”,即道是文的主宰,也是文所表达的内容;文是传达、阐释道的载体或工具。这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实用主义文学观的突出表现。“文原于道”论主张“文道合一”,在本质上体现着对艺术美的深刻把握,体现着文学与哲学的高度统一;“文以载道”论要求文学成为社会政治的教育和传播工具,在本质上则与文学的规律相背离。  相似文献   

14.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史学目录,对后世的目录学著作影响深刻。目录之学乃学问之门径,通过对艺文志的分类及各序录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时有关文学的观念与后世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此书中有关文学为经世之学,尊孔尚教,文以载道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文以载道"既是中原文化精神的文学表达,又是世袭贵族士人向科举贵族士人的一种文化托付,古代中原作家群体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就体现了"文以载道"与中原文化精神之内在联系。"文以载道"是古代中国社会特定的历史阶段具有特定历史的、文化的、社会学的多重意义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小说"一词有着古与今的错综,名与实的纠葛.通过考察明代小说著录,我们可以考察古今"小说"观念的不同,理解古代"小说"观念的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17.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国教育电视《写作与作文评改》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是“作文评改”这一编中的第一章第二节。作文评改的原则包括批改作文和评讲作文所应遵循的原则。作文评改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四项。 (一)文道统一的原则文道关系是我国古代文章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文”,通常是指文章,但往往也指文章的表达形式,主要是指语言文字;“道”,古代指圣贤之道,即儒家们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今天我们所说的“道”,则是指文章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8.
正这里的"文"是指一个个鲜活的作文案例:"道"是指作文的一些经验和技法等:"文"道'结合"是指从"文"中感悟出"道".将"道"融人"文"中去触摸。中学的作文指导不是大学的文学理论课.更不是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对作文的经验和技法等不能"裸讲",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要将之融化在一个个鲜活的作文案例中,让学生去感触、感受和感悟。学生感触了,才能入骨;感受了,才能人心;感悟了,才能入脑。鲁迅说:"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说过。"他也从未写过《写作方法》或《我的写作经验》之类的专论。为此,中学的作文指导不应走讲"经"说"法"之路.而应走"文""道"结合之路。就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道"是盐,它只有融化在"文"这道菜中,学生才能真正吃出滋味,才能真正从中吸收到营养。  相似文献   

19.
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通过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儿童的情感、思想和境界会变得高尚起来,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顺理成章的。  相似文献   

20.
明初金华文派是一个符合"严格"文学流派要求的古文流派,在文学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们重视文统的思想纯洁性,重视创作主体的修养论和文法的"辞达"论。金华文派内部"必然"会爆发王绅与方孝孺之争,虽然他们都走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路线,主张文以载道、齐君化民,但王绅更侧重道的及远,方孝孺则侧重个人道德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