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历七月七的晚上俗称“七夕”,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与“七夕节”有关的牛郎织女传说妇孺皆知,并在此传说基础上衍生出了民间乞巧、七夕曝衣等民间习俗,和衍生的传说典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七夕风俗传说体系。历史上大量文人的诗词创作,涉及与七夕有关的民间传说和习俗。本文从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记录中找寻一些关于七夕的节俗信息,从而进一步丰富对“七夕”节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七夕文化一直是文学史上吟咏不衰的主题之一,汉唐以来,有关七夕的诗歌作品一直繁荣不衰。降及宋代,由于时代风会更替,诗歌尚理,词体新变,使得七夕诗词不断变换视角、开拓意境,从而推陈出新,汇成宋代七夕文学独特的景观。  相似文献   

3.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之一,其习俗多样、意蕴丰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七夕节等传统节日面临着日渐式微的命运。我们要通过挖掘七夕节传统文化内涵、改造传统文化以适应时代需要,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以大力积极正面传播节日文化,加强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流以取长补短,并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知识教育,争取政府立法的介入,提高民众的节日文化意识等多方措施让传统的七夕节焕发出新的活力,"活化"这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之一,其习俗多样、意蕴丰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七夕节等传统节日面临着日渐式微的命运。我们要通过挖掘七夕节传统文化内涵、改造传统文化以适应时代需要,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以大力积极正面传播节日文化,加强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流以取长补短,并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知识教育,争取政府立法的介入,提高民众的节日文化意识等多方措施让传统的七夕节焕发出新的活力,"活化"这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七夕考述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关七夕的传说很多,古往今来各地也用各种独特的方式来纪念七夕节,以此来表达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6.
牵牛织女遥相望──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牛女七夕”原型张喜贵阅读中国古典诗歌,我们往往会发现大量以牛女七夕作为意象加以吟咏的作品。如曹丕的“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燕歌行》);白居易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长恨歌》);李商隐的...  相似文献   

7.
七夕节是一个与女性有密切关联的传统节日,所以七夕节时女性的心理也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历代中国女性崇尚灵巧、渴望灵巧、追求灵巧的心态,在七夕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节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从而也就形成了与女性相关的女性七夕文化。  相似文献   

8.
七夕节的习俗和传说都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今天的七夕节已经成为日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尽管起源于中国,日本的七夕传说却有着自己的特点。通过对中国和日本的七夕神话不同之处的比较,剖析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可以找出其所蕴含的不同的文化特性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推动下,中西文化交流融合至今,中国节日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七夕等;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政治意义的节日,如国庆节、五一节等;三是外来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近年来七夕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逐渐兴起,但其原本内涵却在西方情人节的强势冲击下被掩盖了。因此,正确认识情人节与七夕节的区别,有利于传统节日的取长补短和创新融合,促进七夕节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七夕节与女性群体生存状态息息相关。吟咏七夕的诗词作品古已有之,爰及宋代,七夕诗词在宋人那里既是率叙浪漫感情的载体,又是映现尚俗倾向的镜子。此外,在王室鼎迁的背景下,七夕诗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加强理性思辨的功能,成为记录时代变幻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七夕是中国民众传统岁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竞相歌咏的对象。唐代七夕诗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很丰富,是唐代七夕节俗的生动写照,反映了唐代七夕节的主要节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重大节日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各国的节日风俗是约定俗成的,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但相互间又彼此融合,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的春节与圣诞节、清明节与万圣节、七夕节和情人节三组重大节日的对比研究,体现了风俗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3.
七夕节考述     
“七夕节”又称“女儿节”、“乞巧节”。在众多人心目中,这一传统节日是由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编织起来的。“七夕节”与“女牛神话”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才融会成后来的“乞巧节”、“女儿节”。它虽然仍因袭着往日的旧俗,但伴随着丰富多彩、花样百出的乞巧活动,演变成了传统中国的一个女性的节日。  相似文献   

14.
旧俗七夕,又称七巧节,与其他中国传统岁时节庆一样,都源于农耕社会的条把视持活动、它不仅包蕴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而且在中国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及精神生活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也是传统诗歌吟咏不衰的主题之一。但是,进人文学文本的节庆习俗活动中与民间发生着的节庆习俗活动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语态形式,而后者是物态形式,前者基于对后者的阐释而存在。从这一角度考察六朝诗歌,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种语态形式的文学文本,它不仅以诗歌所特有的表达方式重新描述发生着的习俗风情,而且作为阐释主体的诗人既受到节庆中群体情绪的…  相似文献   

15.
今年的8月13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大家可不要被满大街的“中国情人节”宣传给误导了,要知道,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是咱们小姐妹的专属节日!这从何说起?有请汉服小天使为我们一一道来!(古噜噜:让我们将古典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6.
七夕诗属于节令诗,以牵牛织女传说和七夕节日为主要描写对象。唐前七夕诗的最大特点是直咏本事,诗歌的审美意向深受当时社会思想与文学风尚的影响,表现为一种由程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而对织女形象的刻画,则表现为由神性向人性的过渡,可以看出神女赋与宫体诗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特定的节日,如我国的春节、清明、端阳、七夕、重九等,都包蕴着民族生活中的历史演变、风土人情等.本文从我国古典诗词入手,揭示探讨了这些节日诗歌与历史、民族民风、愿望信仰、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等诸种文化因素的关系,从而说明古诗中的节日诗歌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意义和乐趣,同时也显示了古典诗词中的丰富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8.
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是重要的农事节日和传统的民俗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吟咏清明的诗歌数量最多、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等,在这些有特色的传统节日里,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愿望信仰等文化因素。因为诗歌是现实的反映,透过古代优美的节日诗歌,可以大致了解到古时的一些风俗以及古人的社会生活,体会到古代诗歌中的节日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20.
张亚军  王敏 《天中学刊》2010,25(3):53-57
牛郎织女故事,在汉魏六朝诗歌中有独特的题材表现,即七夕诗.在此类诗歌中,诗人多以塑造织女形象为主,进而咏叹牛郎织女的爱情.织女是真善美的结合体,具有温柔、勤劳、智慧的形象特征,其纯洁真挚的情感、守望爱情的忍耐与坚贞深深地感动着后人.七夕诗的产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怨妇诗以及七夕节俗的盛行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