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重点分析了形容词“大”和“小”插入数量短语中间的不对称分布,并分别对形容词“大”和“小”与数量短语组合以及与名词组合时的相互制约进行了初步分析。形容词“大”和“小”与数量短语的组合是一个相互选择的结果,与量词本身的语义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形容词“大”和“小”与数量名短语的组合也要受到名词语义特点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结构对称语义不对称的"大+名"与"小+名"构成非对称性配对"大/小+名"结构,该结构相对于对称性配对结构而言是非典型现象,有其特定的成立条件。条件之一是"大/小"在量的属性上从表示量的幅度引发出表示量的端点;条件之二是"大/小"分别以客观量度义和主观评价义与名词搭配,或均以主观评价义与名词搭配。当"大/小"修饰称谓名词、处所名词、时间名词等带有极端等级性特征的名词时,产生主观评价义。揭示非对称性配对"大/小+名"结构的准入条件,有助于深化汉语核心形容词"大/小"的语义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往对称谓名词的研究多囿限于类别、词缀等问题的探讨上,较少针对某一特定封闭域进行定量分析。其实,即使词法模式相同的称谓名词内部也存在异质性。以“大/小+X”认知类指人名词为例,聚焦于词汇化结果这一向度上观照,这类词存在四种语义类别:描述人的内在品性、突显人的社会地位、强调人的属性特征、标指人的身份角色;聚焦于词汇化过程这一向度上考量,“大+X”与“小+X”在音节数目、组配能力及语义生成机制这三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对称性,这些不对称现象可以从“大”与“小”的语义特征和有无标记两方面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4.
"些"和"点"都是不定量词,它们在作定语使用时,有很多不对称现象。定语位置上的"些"和"点"用作重叠式时是不对称的。当它们用于否定句中以及修饰时间名词时也会出现不对称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都需要进一步去解释。  相似文献   

5.
本根据与“九黎”之“九”相关的苗瑶语名词前缀系统,苗族姓氏部落名词前缀的具体使用和古献中“九”单用指称。“九黎”的现象,证明“九黎”之“九”并非汉语数词而是苗瑶语名词前缀。  相似文献   

6.
“死”“活”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组反义词。本文以该组反义词为研究对象,从词义、构词形式、构词方式等词汇层面对其不对称现象进行描述和研究,并揭示这组反义词不对称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礼仪文化中称谓词语很多,如(“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家”,是自称长辈和平辈家人的谦称,如“家父”、“家母”或“家兄”等等;“舍”,则完全是谦卑的自称,即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人,如“舍弟”、“舍妹”等等;“令”,美好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常春 《文教资料》2010,(11):34-35
“子”尾和“儿”缀现象是《儿女英雄传》称谓词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本文从构词,语音,以及运用范围等角度进行了归纳分析.可以看出称谓词中“子”尾和“儿”缀现象在近代汉语中的日常普遍性.以及和现代汉语之间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表示“这个”、“那个”、“这些”、“那些”等指示概念的代词叫指示代词,是用来指代前面的名词并代替它的词。常见的指示代词有this,that,these,those等,它们的用法和区别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多个小称词缀共存是赣语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而且它们的来源往往不同。赣语安义话来自小称词缀的名词后缀“哩”“嘚”“子”共存,从语法功能、语用差异、语音演变等角度来看具有不同的来源,历史层次亦有别。“哩”是最早的层次,可能来源于“儿”;“嘚”历史层次居中,来源于“崽”,语法化链条最为完整;“子”缀是受强势方言和普通话共同影响导致的最晚起的层次,但有替代其他二者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能与程度副词组合的形容词、动词和名词具有共同的语义特征[ 程度义];[ 程度义]的隐显程度制约着两者的句法组合,[ 程度义]的隐显也会对名词的句法功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现代汉语名词加数量词的角度。分析了名词进入句子层面以后所表达的指称信息变化,认为现代汉语里有一类不能直接加数量词的名词存在.它们直接以词汇形式出现来类指事物;这种指称手段的出现。形成了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普通名词的一个新类别:类别义名词。表示对事物的类指与用于对事物的分类是它的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抽象名词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体是现代英语的一大特点。英语抽象名词主要由动词或形容词派生而成或由动词短语和介词短语转化而来。抽象名词意义虚泛,概括性强,具有言简意赅的效果。抽象名词的理解难度较大,英汉语言转换时易产生误译或生硬不自然的译文,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为避免出现不符合汉语习惯的译文,英汉翻译中,译者在正确理解抽象名词的基础上,对其可作一些翻译处理:抽象名词译成动词;用实体词取代抽象名词;借用修辞手法使抽象词义具体化:抽象词语义重心译成具体词语义重心:抽象名词译成句子。  相似文献   

14.
"大、小"的空间义是表示事物的整体形状,可以与各种维度类型的事物组合,倾向于描述维度不凸显的事物。"大、小"几乎能够描述绝大多数的抽象事物,其隐喻义的目标域大致分为时间域和抽象量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被XX"同语素词语族的考察,发现了"被XX"同语素词语族所表达的现象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其组合成分局限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的范畴,"被XX"同语素词语族表达的是各种各样的现象,具有名词的语法特征,在语义属性上具有已然性、致使性、否定性和无意识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广义的文化修辞学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名词对"有界"事物的表达。针对汉语的个体名词有一部分的所指是"同质"事物的事实,认为汉语的个体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不适合用"同质"与"异质"标准来区分,但可以靠个体量词对事物空间外形的"定型"特征来区分,并认为对现代汉语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判断,更适合采取事物的外形是否"定型"的"定形"标准。这种"定形"标准能充分反映出汉语名词特有的形式标签"量词"所具有的表形特征与汉语名词特有的个体量词这一形式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汉语的名词是属于所指事物在汉语社会的认知中"外形突显"的事物类型;同时,这种"定形"标准与有可数与不可数名词之分的语言所适合采取的"同质/异质"这样的"定性"标准,具有语言类型学意义上的互补性。文章认为,汉语名词所表现出的在事物空间"有界"、"无界"方面偏向外形的认知特征,反映的其实是汉语社会对事物的概念思维判断上的"具象性"文化特征;这种来自语义范畴这个语言最底层也是最终决定性方面的反映,较之语言的其他层面诸如文字、词汇、句法结构等,更具有深层隐秘性与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名词和名量词的搭配研究得多,但对动词和动量词的搭配则关注得少。认知上的“有界”与“无界”对立反映在动词与动量词搭配上使得能与动量词搭配的动词总是“有界动词”。本文先从“有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占据的时间段是否重复的角度归纳了“动 数 动量”这一动词和动量词最常见组合形式中的动词与动量词的搭配规律;然后进一步考察了动词和动量词共现时其过程结构三要素(起点、终点、续断)的强度,发现动词过程结构三要素强度差异决定了其后能否带动量词形成“动 数 动量”组合,能带动量词的动词一定是双限动词并且其续段强度必须达到4。  相似文献   

18.
英语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区别在于限制性定语从句对名词先行项具有次范畴化功能,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则没有。能被限制性定语从句修饰的先行项是在语境中所指不明确的名词,它们需要通过次范畴化功能提高指示度和可识度;不能被限制性定语从句修饰的先行项必须是意义有明确所指的名词,它们不能再被次范畴化了,只能被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修饰,对其意义进行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的槽关系是汉语语义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具体名词或某类名词来说,其所能搭配的槽类、槽序和槽系是不同的,这些不同便显示出各个或各类名词的区别性特征。槽系,即一类名词可以搭配的定语的槽类数。对名词的槽系进行统计,进而详细描写出名词前面的槽系,对中文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都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语法形式上看,<水浒全传>中"被"字所介入的宾语较为丰富和复杂,不仅包括名词、代词和词组,还包括双宾语和插入性说明成分.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汉语时期被动结构由简到繁的发展趋势.从语法意义上看,"被"字句的介词宾语可以是行为的主动者、行为的凭借与工具,甚至还可以是行为的受动者."被"字句的介词宾语常常可以省略.但在"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