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2006—2020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面板数据,采用区位熵方法测度了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研究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创新绩效之间,以及控制变量开放水平、教育水平、城镇化水平的关系。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利用双重门槛效应模型进一步分析,促进效应存在边际递减的情况;城镇化水平、教育水平均能正向影响区域创新绩效;开放水平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抑制作用,但利用单一门槛效应模型分析,低开放水平有正向作用,高开放水平与之未呈现线性关系。建议长三角地区分省份区别利用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加大城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逐步探索最佳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2.
知识溢出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主要动因。该文从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内涵出发,分析了知识溢出与高新技术企业地理距离的关系及高技术企业人才的流动、非正式交流、合作创新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综述国内外有关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并界定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推力效应、拉力效应和联动效应概念;分析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理;通过选取高技术产业集群水平和创新人才集聚水平衡量指标、测算拉力效应、测算推力效应三方面,构建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联动机制评价模型;提出优化提升创新人才对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拉力效应、优化提升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继续发挥政府对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政策引导与鼓励作用等对策,以推进区域高技术产业与创新人才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特别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集聚区内 的企业通过合作与交流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可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本文主要从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含义 及一般特征出发,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效应,并提出了我国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实现区域经 济快速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聚是现实生活当中非常普遍的经济现象。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已有明显的地理集聚现象,部分行业存在着较高的集聚水平,产业的集聚水平总体上在不断上升,产业在地理上的分布基本上向东部地区倾斜。如何实现产业在落后地区的集聚,发达地区的部分成熟产业如何向落后地区转移,则构成我们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Ellison和Glaeser建立的地理集中度指数计算了2006-2010年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集聚程度,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度的变动趋势及原因.结果表明,近五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规模呈逐步扩大趋势,但部分行业的集聚程度并没有随之提高,其中医药制造业与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地理集中度较低,但集聚程度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三行业地理集中度较高,集聚程度却出现了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新经济地理的理论框架下.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间存在循环因果关系。把中原经济区25个省级技术开发区作为样本,实证检验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效果,可以断言:产业集聚目前已成为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由于区域内集聚区与非集聚区没有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模式,使得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呈现出反向变化关系,并且贡献系数不大。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空间地理特征,对于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以湖南省冶金及金属制品产业出口贸易与产业集聚的状况为例,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湖南省冶金及金属制品产业出口贸易与产业集聚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产业集聚有效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增长,且集聚规模每增长1%,出口规模增长0.41%。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长三角地区2007—2019年数据,利用门槛模型等方法探讨了产业集聚模式与城市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入城市人口规模及城市开放水平等变量,实证考察了城市区位因素对产业集聚外部性发挥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产业集聚对周边城市创新能力的溢出作用。结果发现:从长三角地区总体来看,多样化的集聚模式促进了城市的创新产出,而专业化集聚模式则相反。且上述结论在经过替换变量后仍然成立。城市的人口规模呈现显著的门槛效应,多样化的集聚更适合于大城市。此外,专业化集聚水平较高的城市更易于从较高城市的开放水平中获益;邻近城市的产业专业化集聚给本城市的创新产出造成了不良影响,而多样化集聚的空间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区位商方法测算中国各省域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检验研发投入对高技术产业知识产出和经济效益是否存在门槛效应。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不高但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存在东高西低的现象;研发投入是推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对知识产出和经济效益分别存在显著的单门槛和双门槛效应,跨越门槛值后,研发投入对知识产出的促进作用增强,而对经济效益的抑制作用减弱。因此,应当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鼓励高技术产业大规模集群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三市的主导产业。长株潭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托,区域知识资源禀赋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条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带动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2.
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省级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层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级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层次间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分别以第一层次的广东省、第二层次的山东省、第三层次的江西省为例从供给侧角度研究影响三个省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及差异,结果表明劳动力、资本、政策和技术是影响三个省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各层次省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各有差异,政策因素和技术因素是影响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因素和政策因素是影响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因素和劳动力因素是影响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的一大特征。近年来,安徽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规模、基地建设和创业意识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成果,但在产业分工、风险投资、先进技术的消化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建议实施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风险投资制度、加快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等措施,促进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造业发展模式已由传统的范围扩张转为分工合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随之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广西属于中国欠发达西部落后地区,又是近年来制造业发展最为迅速的省区,但生产性服务业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受到行业发展层次低、发展不均衡以及科技水平等因素制约,自治区各级政府应结合广西制造业发展趋势均衡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区域合作、引进培育高科技人才等措施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运用我国各地高新技术开发区近20年的相关经济数据,与沈阳浑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对浑南高新区竞争力作了客观评价,得出浑南高新区存在发展后劲不足、区域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生产制造环节比重过高等结论。这些结论可为浑南高新区二次转型提供决策依据。提出了相关的战略路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16.
北京城区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化产业空间分布是从空间的角度发现、解释文化产业的空间分布规律,属于文化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根据最新一期的北京基本单位调查数据,利用罗伦兹曲线、集中化程度指数、文化企业年产值的等值线图来刻画北京城区范围内文化产业现有空间分布状况。经过分析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其一,北京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明显,主要集中在四环以内;其二,文化产业内各行业的集聚中心各不相同;其三,文化企业更多地分布在城区北部。尝试对形成上述分布特征的原因作出解释,并利用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的理论对现实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计算反映城市间空间关联的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社会矩阵,并将其引入空间自回归模型(SAR),从空间维度研究长江三角洲十六个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为克服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中存在的固定效应,采用具有固定效应的空间自回归模型进行数据的拟合。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各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存在空间相关性,城市间的地理距离、经济社会联系能够有效地刺激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区间溢出,城市的创新能力、知识溢出、消费者需求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均具有正向影响,政府行为中的对外开放度的影响为正,但政府干预过度及政策扶持过多的影响为负。  相似文献   

18.
目前,人力资源伦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当代高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高科技产业人力资源经理在招募甄选、绩效考核、培训、离职等环节面临的伦理挑战,提出将伦理因素纳入制度流程、设立专业机构保障伦理管理、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保密制度和设立高科技产业伦理性基金及专业伦理评估机构等措施,目的在于促进现代高科技产业人力资源经理的伦理实践。  相似文献   

19.
比较方法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广泛运用和相关成果的积累促进了比较经济地理学的产生。比较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经济地理单元的比较,属于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比较研究应遵循可比、应用、动态、客观、系统等原则;研究类型包括综合比较与专题比较,结构比较与功能比较,静态比较与动态比较;研究重点为区域发展条件的比较和区域经济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